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20阅读
  • 0回复

夏姑桥、金钱反和阿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4-08-11
夏姑桥、金钱反和阿槐……
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幼时,每每在老屋的墙缝里会找到几把锈迹斑斑的马刀、矛之类的兵器,觉得很好奇,经常会问奶奶、父亲这是干啥用的,他们就会说“阿佑”、“阿槐公”、“金钱反”什么的,但我总是不很懂。长大后,我偶然翻开宗谱,看着先辈们这么密密麻麻的名字,到了我爷爷那代,突然只有10来个族兄弟。惊讶之余,我才慢慢知道,这里面尘封着一段沉重的历史。

    一、关于夏姑桥
    在浙江大地上,分布着八条独流入海的水系。其中最小的一条水系也是位于最南端的一条水系,就是鳌江。鳌江也是全国三大涌潮江(另外两条是钱塘江闽江)之一,是平阳、苍南(原平阳县1981年分为平阳县、苍南县)两县200多万人民的母亲河。鳌江又叫横阳江,民间则称为青龙江,分为北港、南港两支。
    北港为干流,发源于南雁荡山吴山南麓(文成县桂山乡桂库村),经平阳县顺溪、山门水头感潮区,然后经萧江钱仓鳌江镇注入东海。
    南港为支流,又称横阳支江,发源于泰顺县九峰尖南面山峰三角尖西北麓,经苍南县莒溪、桥墩至灵溪,然后分为三支分别在苍南县的凤江和平阳县萧江镇的渡头、浦口三处汇入鳌江,其中源头至桥墩段称莒溪,桥墩至灵溪段称渡龙江,灵溪以下三条支线分别为横阳第一支江(凤江)、横阳第二支江(萧江塘河)、横阳第三支江(沪山塘河,夏桥水闸建成后改称沪山内河)。
    老平阳县(包括苍南县)也因为水系的分布被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小南、江南、江西、北港山区、南港山区及万全(属飞云江流域)。是平原的意思,江西就是江西平原,也叫萧麻平原,鳌江南北港交汇处以西的平原地带,包括原萧江、麻步和沪山等地。江西是鳌江南北水系交汇的地方,历来多洪涝。当地女儿哭嫁就这样哭的:
     “奶——娘——,
       嫁囡嫁江西
       天晴三日就大旱,
       雨落一天白洋洋。”
    在江西横阳第三支江沪山塘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叫夏姑桥,村由桥得名。夏姑桥村原是夏桥乡政府驻地,现隶属于萧江镇,简称夏桥村。夏姑桥始建于宋熙宁元年(1068年),夏姑桥亭内保存宋后历代碑刻十三方,富有史料,文学,书法,篆刻价值。
    关于夏姑桥的来历,有个感人的故事。
    相传北宋时,在塘河西岸住着一户姓夏的小财主,他有良田百亩,大部分在河东岸。他心地善良,肯做好事,大家叫他夏员外。他只生一女,大家叫她夏姑娘。
  夏姑娘小时,常在江边嬉玩,看潮涨潮落。两岸来往过客统要乘船过渡,潮起潮落时水流很急,随时都有被潮水冲走的危险。那时农村小财主是没脱离劳动的,只有在农忙时多雇几个短工,夏员外也要每天渡过河去田里劳动。夏姑娘常常想,这里若有一条桥该多好呀!她叫阿爸把家里的银子拿出来造桥,夏员外说:“等我再积累些铜钿就造。”
    可是桥还未造,夏员外却在一个大雨天过渡时被河水冲走了。
    夏姑娘在悲伤中渐渐长大了,出落得像天仙一样,远近好户央媒求婚的一个接着一个,可是夏姑娘都没看上。
    她在家服侍阿妈,直到五十岁未嫁人。在阿妈离开人世的那一年,她变卖了自家的所有良田和房屋,建起了一条五块石板宽、十二丈长的十孔栏杆桥。桥墩做成菱形,栏杆柱上雕刻着十几头姿势各不相同的石狮子,嘴里衔着石球。江底还平铺几百块石板,使桥墩不会被潮水冲走。
     从此塘河两岸过客不用再冒着被潮水冲走的危险过渡了。
   夏姑娘造好桥后,就在旁边的庵堂中做尼姑去了。
     后人不忘夏姑娘在留下的功德,又感于她的孝顺,就叫这条桥为夏姑桥,又叫孝姑桥,一直流传到现在。
     夏姑娘造桥的传说故事和南宋名臣兵部侍郎萧振创萧江义渡的历史事迹,成为江西忠孝诚信文化的典型例子。
     夏姑桥的意义不仅于此,清末太平天国时期的金钱会义军在此与麻步雷渎的温家团练干过一仗,直杀得血流成河,在夏姑桥历史上留下了壮烈的一页。

     二、关于赵起和金钱反
     小时候,每当夏夜乘凉时,老人们经常会给我们讲阿佑金钱反的故事。夏姑桥村及周边的民间俚语中也经常有关于阿佑的名字,如“头兴起来阿佑一色”,就是说头摇起来跟阿佑一样;“跳起来阿佑一色”,就是说非常激动,跳得老高。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阿佑就是赵起(又名赵启)。现在的有关记载中,都认为赵起是钱仓人。但关于赵起的来历,却都不见于文字,就像一个谜。其实,夏姑桥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赵起是地地道道的夏姑桥人,小名阿佑,一般都叫他赵邸起,我们这边称呼人都有“地名+人名”或“职业+人名”的习惯。
     赵起的老家就是原夏桥乡政府(老礼拜堂)后面的赵邸,现在的夏桥办事处所在地原是赵邸后院的一个水浃(池塘),那个水浃原来很大的。赵邸是赵府私邸,有府邸的人家肯定不是一般人家。前辈人告诉过我,赵家在宋末时迁到夏姑桥来住的,大家只知道姓赵,不知道什么来头,元朝时府邸被抄没了(有人猜测是否和赵宋皇室有关,南宋最后两位皇帝赵、赵就是过萧江渡逃往福州广州的,但无从考证)。府邸不在了,但这“赵邸”地名一直保留着。赵家也因此人口凋零,世代单传。赵起幼时,父亲就过世了。赵起十多岁就继承了他父亲的打铜店,成为一个小铜匠。他的打铜店在现夏姑桥南岸桥头边,那个地方有个火炭(dǎn,水坑),就是赵起打铜时淬火用的水坑。
    赵起少有异志,性格豪爽,结拜了好几个小兄弟。他就把当时用的铜钿翻铸成大铜钿,上面铸了“金钱义记”四字,作为信物(这大铜钿,我族叔公曾经还保存过一枚,现在不知还在没有)。但赵起毕竟年少,撑不起一个家,那时的中国,也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候,老百姓的谋生是很不容易的,他也只好随着母亲的改嫁迁到钱仓去了。从这以后,大家都认为赵起是钱仓人了。赵起在钱仓渐渐地长成了壮汉子,以开饭馆为生。因为性格豪爽,武艺高强,喜交朋友,被推为钱仓码头搬运帮会的老大。于是赵起会同缪元、周荣等人,重新浇铸“金钱义记”铜钿,正式成立了“金钱会”。
    清咸丰十一年六月(1861年8月),受太平军攻克处州的鼓舞,赵起等人在钱仓镇北山庙召集金钱会会众举旗起义,威震浙闽边区。清同治元年(1862年)起义失败,历时一年。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中,我们夏姑桥胡氏宗族深深地卷入其中,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三、关于义士胡盛槐和胡氏家族
     夏姑桥的胡氏家族来自温州瓯海潘桥马桥村,北宋名臣胡则(民间尊称为“胡公大帝”)任温州太守时留下的后裔。明末清初,胡则十九世孙胡文秀由马桥迁居夏姑桥南岸,历公、嘉、永、君、家、士、学、大等辈分,到我们“振”字辈刚好是十代了。
     胡盛槐生于清道光年间,辈分为“士”字辈,又名邦槐,族谱名士槐。盛槐的父亲家竹经营南货生意(就是土特产买卖),家庭颇为殷实。
     盛槐少年时就长得气宇轩昂,体壮力强,友善邻里,仗义疏财,与对岸阿佑(赵起)惺惺相惜,相交甚笃。清咸丰初年,江西水灾频发,民不聊生,少年盛槐经常慷慨解囊救济邻里。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盗贼四起,治安极差,各地都成立民团或护村队自保。少年盛槐便带领族内年轻人成立了一支三十六人的队伍,用“冲担”(当地用来挑柴用的两头尖的竹棒)当武器,被称为“胡家三十六根冲担”。
     成年后,盛槐继承父业经营南货生意。盛槐的姑姑嫁在平阳县城内,在城里开了一间南货店,盛槐经常送货给城里的姑姑。那时没有公路,也没有岱口大桥,去平阳城里一般走水路。盛槐经常由夏姑桥搭船沿塘河入青龙江,到钱仓埠头上岸,再转乘内河小船到城南上岸,挑着货担翻坡过通福门到城里姑姑家。
     有一年,钱仓会市,埠头班借机强行搬运,高价勒索。盛槐运南货到埠头,顾自挑货上岸,不给埠头班搬运。埠头班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强行将盛槐的扁担掷入江中,盛槐便顾自二手各提百余斤货担拾级而上,好像没事一样。埠头班众们就在船帮上拔起桨杖(插在船舷上架船桨用的木棒)一哄而上偷袭,用桨杖在盛槐脊背上连打三下,盛槐硬是毫发无损,提着两个货担飞舞开来,一连摞倒了好几个人。这班人知道遇到高手了,忙去向老大报告。一会儿,来了一个壮汉,盛槐一看,这不是少年时的朋友赵邸阿佑吗?问过以后,果然是赵起。当即相邀宴待叙旧,相谈甚欢。
     洪秀全发动了太平天国革命后,清政府统治地区日渐缩小,税收来源也大大减少,而军费支出却有增无已。为了弥补财源的不足,维持自己日益动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拼命在自己统治地区搜刮民财。但各地处处要造反了,谁还愿意交田粮呢?于是地方政府便利用一些民团组织来催缴田粮。麻步温家团练、瑞安的白布会都承担起这个角色。赵起也认为正好利用这个合法的身份让金钱会不断发展壮大,于是有意的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政治意图,以“乡勇”的身份帮助当地政府催田粮,金钱会势力也迅速壮大起来,会员达数万人,势力达平阳、瑞安、永嘉及福建的福鼎、霞浦等县。
     咸丰十一年六月(1861年8月),为响应太平军入浙,赵起聚集会众于钱仓龙虎岩举金钱义旗起事。地主豪绅武装“浙南团练总局”(俗称“白布会”)和麻步温家团练,对金钱会发起猖狂进攻,义军腹背受敌。经过2个月的苦战,金钱会义军先攻克了北面的白布会会首陈安澜大院,后移师夏姑桥,驻杨府殿。赵起想起力大无穷的好友胡盛槐,于是邀请盛槐加入他的队伍。盛槐欣然带领他的族人参加了赵起的义军,与麻步雷渎温家团练激战于夏姑桥两岸,直杀得塘河一片红色,最后全歼温家团众。
解决了腹背受敌的困境后,义军挥师北上攻破浙南最坚固地主堡垒安义堡,八月(1861年10月)进入温州,攻占道台知府衙门。因北面已在太平军控制之中,赵起等人议南下攻占桐山(福建省福鼎县城)。
    在几次的战斗中,赵起很赞赏盛槐和他的胡家子弟英勇善战。这次攻桐山,他特意拜盛槐为“头令”(即先锋)。盛槐率前军南下,过夏姑桥,经凰岙,到灵峰。在灵峰,发生了一起意外的事情,义军的火药桶爆炸了,许多战士被炸死,这就有了出战不顺的预感。
    盛槐整肃队伍后继续进发,过分水关,入贯岭。抵达桐山城内,发现是一座空城,知道不妙,想回师,已来不及。这时,中军主力已在贯岭遭受埋伏,前军和中军已被切断,首尾不能相顾。据传,当时负责剿金钱会的陕安镇总兵秦如虎站在贯岭山上观战,说义军摆的是一字长蛇阵,头好、尾好,攻不进,只有“七寸”软弱,须打“七寸”攻进去,让其头尾不能相顾,便可全歼。于是派兵埋伏在万古亭岭下竹林中,用洋枪截路射击,义军仓皇应战,大败。
    盛槐奋力战到最后,发现身后已经没有一个兵士,于是拼死突围,逃回夏姑桥,在后半用土块堆了个“”(土垒成的窑),藏身在里面(这使我想起了萨达姆被抓时的情形),但终究没有躲过。秦如虎乘胜直捣平阳江西垟,摧毁义军所建立的根据地,首领数人被擒,盛槐也被抓捕带至桐山。同治壬戌正月初八(1862年2月6日),盛槐英勇就义。赵起逃到玉环后被抓,牺牲时异常惨烈,据说是被活活拉出内脏点火烧死的,死时赵起痛得乱跳,才有“跳起阿佑一色”的说法。
    轰轰烈烈的一场农民运动就此宣告失败了,有民歌为证:
      六月好景早稻黄,赵启起“金钱”到万全。
   “金钱”“白布”来交战,火烧九相好人家。
    七月好景七月半,九相请来夹板船。
    船过鳌江来进港,钱仓镇上屋烧完。
    八月好景八中秋,赵起带兵到温州。
    温州城底实难打。拔出大旗早归收。
    九月好景九条,江西人家哭涟涟。
    来了乌洋白布会,抢了北港水头
    十月好景下曹村,赵起带兵到瑞安。
    瑞安城底围半月,可怜“金钱”都杀完。
    十一月里雪飞扬,秦如虎兵到江西
    官兵”“白布”来相会,百姓从此受灾殃。
    十二月来近年边,赵起头上起火烟。
    千山万水寻兄弟,兄弟赶到迟几天。
    胡家青壮年男人大多战死在战斗中,胡家合族居住的大院也被抄了。原有的前厢房,后水亭,很大的庭院,被秦如虎派兵用篾簟靠在板壁上引火烧毁。胡家遭到了灭族的威胁,幸亏进军桐山在灵峰火药桶爆炸的时候,盛槐的堂叔家地(家地辈分虽比盛槐大一辈,其实年龄年龄相仿),在炸药爆炸的瞬间跳下灵峰桥头得以逃生,盛槐准他以回家解粮的名义带几个人先回夏姑桥,才保住了胡家的血脉,但躲躲藏藏艰难度日的辛苦可想而知。这个家地就是我的高祖,盛槐香火也就由我二伯父奉祀,二伯父过世后由我兼嗣。因此,盛槐就是我的太爷爷。
    以上史实根据三伯父和父亲的叙述整理而成。因代代口头相传,漏遗很多,父亲特此嘱我以文字记之,留传后世,不至于忘却。
 


[ 此贴被胡振仕在2014-08-18 16:38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