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814阅读
  • 5回复

华林胡氏祖居地之争论(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2-07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6-02) —
华林胡氏祖居地之争论----华林胡氏,千年等一回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4-08 03:10:03 ]
[上一篇] [下一篇]
华林胡氏,千年等一回     

              ——华林胡氏文化研讨会侧记           
            (江西高安华林胡氏文化研究会 )
弘胡

摘自: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010&page=e#a

感谢弘胡先生发表于胡氏宗亲网论坛

        华林胡氏这支汉民族中的姓氏部落,从其祖先在江西高安华林卜居肇基以来,与其他姓氏人群一样,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由少变多,已经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远徙东南亚、北美。有人统计过,全球胡姓人口已达到二千多万,其中华林胡氏占百分之七十,在全国姓氏人口数量排列中居第八位。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变迁中,形成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姓氏文化——华林胡氏文化。21世纪第四个年头的十月上旬,在江西历史名山——高安华林,省内外一百多位胡氏后裔代表和专家学者聚集于此,举办华林胡氏文化研讨会,研究、探讨华林胡氏文化。高安华林,这个位于赣中西北部的神奇山乡,曾经是儒、道、释三家相中的风水宝地、华林胡氏的发源地和华林胡氏文化的发祥地,留下了胡氏祖先开山肇基的不朽业绩。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胡氏后裔不远千里来寻根问祖,祭奠祖先,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开始考查、研究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华林在哪里? 
        华林在哪里?华林胡氏最早的居住地在哪里?这一直是萦绕在胡姓后裔们心中的结。来自不同地方的胡氏后裔都回忆说,自童年时代就对“华林”二字有了深刻的印象——每逢春节元宵舞龙灯时,家家挂起的大红灯笼上,都写着“华林”二字,长辈们都会告诉孩子们:我们来自华林。而每当孩子们问起“华林”究竟在哪里,长辈们都摇头说不清楚。
于是,研讨会的第一个议程就是去华林胡氏始祖发源地——高安华林周岭参观、辨认。
一早,与会者们从华林集镇出发向东,汽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爬行了二十多分钟,行至一道狭口处,一条醒目的红布横幅悬挂在山口上空:“祖居地人民欢迎您”。与会者们纷纷下车,驻足眺望。深秋时的大山,清翠碧绿,轮廓分明。山口前方,一条自西向东连绵起伏的山脉在这里集结,徐徐而落。顺着向导的手势往山峰望去,一幅飞凤朝天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正中一座稍高于两侧的山峰,顶峰浑圆,正似凤首;山体缓慢往南伸延,宽厚壮实,俨若凤体;而山峰东西两侧却呈半圆弧形起伏,连绵蜿曲又各起一山峰,斜斜伸出,恰如左右两翼。最奇妙之处是左右两侧的山体,向南沉下延伸后却东西对称地出现一对缺口,正象左右翼腋。与会者拿出胡氏家谱中乾隆辛酉年菊月(即公元1741年)胡盛泰所撰的《华林祖居图记》一文仔细对照:
  “……然事虽已往,而势犹有可象形者,其龙来自黄(家)山,西起数峰,伏而又起二峰,而后结为华林,像若凤形。上有罗武二仙古庙,坛石现存,稍下数十武,其山之中落者,俨若凤体,其山之夹护者,恍如双翼,俗云冲霄凤形是也。”
  这是一次徐霞客式的山水画面与现场之对应。一切都对上了,几百年前胡氏后裔细心描绘的胡氏始祖地形风貌与特征,今日才见真面目:原来这里就是“华林” ,迂回百里的山脉之中,凤形山处才是华林!
  《中华姓氏史话丛书》中的《胡姓史话》这样记述:“……华林山周回百里,景色秀美,据传是古代名士浮邱公隐居的地方,故其南峰号为浮邱岭。这里是华林胡氏的发源和生息之地”。
向导讲述说,“翻过山梁,北面就是江西省奉新县,而大家马上要看到的周岭村正落在华林南麓的‘凤体下’。这里原来叫浮邱岭,当地人口语中,‘邱’‘周’几乎同音,后人渐把‘邱岭’叫成了‘周岭’”。
  从山口往前走几步,一个古老的山村果真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周岭村,是高安市最边远的一个山村。这里古树参天,环境幽静,茂林修竹,泉水叮咚;鸡犬之声相闻,袅袅炊烟飘绕,正是“白云生处有人家”,好一处安谧宁静、休养生息之处。与会者仔细观看片刻之后,带有照相、摄像器材者纷纷将镜头对准“凤首”、“凤翼”、“凤体”和位于半山腰的周岭,摄下这曾经寻找了几百年的地方——华林。       

                  胡氏桑梓地

从山口往下步行约数百米,便进入了周岭村。世事沧桑,千年变迁,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最后一家胡姓人迁走之后,现村中居住的近二百名村民都是高姓,中华民族是一家,都是炎黄子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 客家人热情待客的传统依然在这块土地上保存着,热心的村民燃起了鞭炮,端来了茶水和点心,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与会者顾不上品尝茶水和点心,马不停蹄地在村中转开了。这里是胡氏祖先开山而建的地方,千年之后,看还能寻找出祖先留下的多少遗物。
历史把人们带回古代。据华林胡氏宗谱载,华林胡氏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的刘宋,始迁祖为刘宋名将胡藩。《宋书.胡藩传》记载说,胡藩,字道序,号永维,豫章人。祖父胡随,曾任散骑常侍;父亲胡仲任,官至治书侍御使。胡藩随前宋武帝刘裕起兵,屡立战功,被封为阳山县男,历任鄱阳太守,太子左卫等。明代学者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2《华林胡氏族序》记载说,华林之胡乃胡公满后裔,源于安定(今甘肃省固原县和镜原县境内),先居宗城(河北威县),再迁邳州宿迁(江苏宿迁)。公元424年,胡藩因有功于刘(恕)宋朝廷,赐土豫章(即今江西南昌)之西,食邑五百户。因爱华林山清水秀,从宿迁迁至华林,在此开山卜居,繁衍后代,成为华林胡氏始迁祖。华林胡氏盖由此来。传至唐末胡魁,官迁侍御史,因唐朝亡,于是归隐华林祖居地,“大兴华林之旧地”,修建房屋,创建家塾,督课儿孙,以教育振兴家族。在祖居地上,胡魁组织重建了邱岭村庄,他把对唐王朝灭亡后自己再无心出仕的心理与重建家园联系起来,将扩建后的浮邱岭称为“潜园”。在胡魁的努力奋斗下,一度沉寂了的华林胡氏开始走向发达。人口不断增多,原居地山多田地少的状况已不适应逐渐发达的家族生存与发展,自北宋起,渐往山北的今奉新县(古称海平、新吴)迁徙,因而奉新也曾成为华林胡氏的居住地,在那里也留下了许多足迹。由于我国家族中修写家谱多是在造纸工艺和印刷术为民间普及应用的北宋时代才开始(在此之前,靠用竹简难以形成大量族谱文本)、在苏东坡、欧阳修倡导之下才逐渐走上规范的,而到北宋中期,华林胡氏已多自华林周岭(浮邱岭)搬迁至奉新居住。此时开始规范修家谱,且这些迁居地仍然围绕着华林山,所以有些胡氏家谱上写成“奉新华林”。在几千年的历史朝代更替中,邑际交界之处属地的变更频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却把不少的胡氏后裔寻找始祖地引向了误区,将今江西省奉新县的一些地方当成华林胡氏的始祖居地。虽经左寻找右对照,怎样也不符合《华林祖居图》和《图记》所描述的方位和特征:丫口石之西,华林山南麓。不过,有的胡氏家谱上特地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华林祖居,昔隶奉新,今隶高安界”(康熙丙寅讨下知祖堂《总谱凡例》)。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华林胡氏的始祖居地是在华林山的南峰浮邱岭(即今高安华林周岭村),现已划归高安市管辖。
之后,胡氏后裔不断繁衍昌盛,由此播迁中华各地和海外。饮水思源。世界民族对自己的发祥之地,对祖先赖以生存发展的地方,普遍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怀想、亲热之情。“民出于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胡氏后裔们再发达再辉煌,迁离故土的时间再长,也难忘这块风水宝地、也对她有着恩情似的感激。再者,了解自己家庭的发脉,乃是人们普遍的共识,不光要知道目前生活在何地,还要知道自己的先祖生活在何地,是“从哪里来”。与会者们有的已年迈古稀,期望在有生之年能最后看到自己的发脉之地,以便向儿孙们有个圆满的答复交待;有的正值中年盛纪,带着父母和儿孙们的重托,前沿后继,来华林寻找先祖遗迹;有的尚处青春年华,正沐浴着胡氏祖先的福荫甘露,更是踌躇满志地来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要亲眼目睹圣祖们的风范和发达辉煌之路……
到了,到了,浮邱岭——华林胡氏的共同祖先最早生存衍发的地方!
  在祖居地西边,一个荒芜多年的面积约百平米的草坪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这里虽是废墟一片,但地势却特别:东西两边是经年不断的山泉,小桥流水,林泉相映;极目远望,紫气东来,东南面一片开阔;远处,层层案山紧相连接;背面紧靠的是郁郁苍苍一片森林的山峰,烘托着这块山地的磅礴气势。这是胡氏谢恩祠的遗址,露在表土的许多石质建材遗物却显得十分精美和豪华,经文物部门鉴定,风格属唐宋之间的建筑。上有双龙和万年青的阳刻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相传在唐会昌年间,太子李忱为躲避纷乱的宫廷之争,携仆僧南下,曾至江南九岭山(罗宵山脉东段),先后游览了黄檗山、崇元观、古浮楼寺。之后往东至浮云宫,途经谢恩祠并于此留宿,是时天气较热,而祠中竟无一蚊蝇困扰,且在此之后,此祠中一直没有蚊蝇。胡氏感此,寄恩于这位后来成为唐皇的太子李忱,改此祠为“谢恩祠”。传说归传说,但这些建筑物的精美豪华,却显示出当年名门望族的不凡气派。后来胡氏渐离始祖地,除留一家看守之外,祠便冷落了,年久失修,终经受不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 ,最后倒塌了,连一座铸有许多胡姓名字的大钟也被砸烂当废铁卖,从此成为废墟一片。听说胡氏研讨会在华林举办,最后一位离开始祖故土的胡氏后裔,提前两天带着全家从今奉新县赶来,目睹一脉相承的宗亲们终于找到千年旧地,备感亲切,热泪盈眶。 
在现周岭村中央,与会者们找到了当年故居地房屋及胡氏宗祠建筑的一些遗留物。一幢约百年的房屋墙基下,齐齐地压摆着上十个雕刻精致的圆形花纹石磉。是谁这么粗心,竟把这象征富贵、深蕴文化的建筑材料当乱石?答案只有一个,这是在一片废墟上建起来的房子,后建房者因地就材、旧物利用。虽无可非议,但却给与会者们带来深深的遗憾。更有甚者,在一幢半新旧的房屋墙角下,一块刻有万年青花图案的长条方整石被压在底层。与会者拿出胡氏宗祠图一对照,原来这就是当年胡氏祠堂上方的图案石之一。一共六块,有四块最近被细心的村民一一发现搜寻到了。再看另一幢房顶上压着的一排长方形花纹砖,下面是晚清时代的瓦片,而上面这些压砖,却是唐宋时代的仿宫廷物品。来自南昌的一位胡氏后裔,捡起一块十多斤重的古砖,小心翼翼地用纸包好,“这是老祖宗的遗物,我要带回去好好珍藏!”
  在华林周岭村东的一幢房屋的墙中,嵌砌着一块约零点八米长的石雕,“潜园”二字遒劲有力,为五代时期的字体和工艺,极具考古价值。建此房的工匠有可能钦佩“潜园”二字的笔力,未把有字的一面砌入墙内,要不然又是一桩千古遗憾。房主告诉来访者,这是父辈建房时从地下挖出来的,当时有好多类似的石块,整整齐齐,有文字和图案,正好利用建新房。有“潜园”二字的只是其中的一块。这幢房子被一条静静的小溪隔开,旁边还有好多棵古树,其中有三棵属于珍贵树种:楠木,望春花和银杏,三棵珍贵树连在一块,直剌天穹。一时无法断定树龄,谁也不忍心用钻木取样的方式去探讨它。也许它们是这里历史变迁的唯一见证者。看着静静的流水,参天的古树,已经风化的围墙老石,再看这“潜园”二字,与会者们才悟到:这里曾经是一处学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华林书院”的前身—潜园书音、华林书舍。当年,位居大唐侍御高位的胡魁(即被尊为胡氏华林世家一世祖的?公)自京城返回华林后,虽“悬车不仕”,但多年为官的经历告诉他,“欲图儿孙贵,唯听读书声”。在重建家园的同时,胡魁精心选择在这经流不断的溪流边辟开一块幽静的天地,让胡氏子孙在此安静地读书明理。与会者站在这潺流不断的溪流边,仰望参天古树,久久凝视“潜园”石刻和历经千年斑剥的学堂墙基石,置身於此,重吟《华林书堂诗集》中的“高隐仙山下,依山构华堂;海鹏潜羽翼,露豹嚼文章”等诗句,琢磨起先祖的襟怀、境界、才华、品貌、气节,尤其是如此宝贵的基因,使华林胡氏后裔出现了伟人,感慨万千。
  从浮邱岭(今周岭)村往东南,是一条石板道。由此直通高安伍桥蔡溪等地,长约五华里。石板路弯曲迂回,穿山而过,板面已踩光滑。这是当年胡氏祖居地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即古驿道。在这条驿道上,几多胡氏祖先在外为官回乡省亲要脚踏它,几多求学成才的胡氏学子从这里一步一阶地走向仕途要经过它。五华里的山岭上铺的石块基本完好,它的光滑与磨损,让胡氏后裔们联想起当年祖居地山径上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色。
  出村约四百米处的驿道上,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石桥,这是登上华林和拜谒罗武二仙的必经之路。桥身约十五米长,宽一米许,由两块石条铺接而成。桥下经年不断的山溪水由山涧流向山外,桥北一块大石头上,刻有“朝仙桥”三字,虽经历千年,依然清晰可辩。               
在向导的带领下,与会者们不顾初秋尚有的炎热,继续登山攀崖。在村北的一座山峰上,找到了千年古坛——罗武二仙坛的遗址。它占地约一百多平方米,全部用石块砌成。自北向南:一块长约0.7米、宽不到0.5米的长方石依然端端正正竖立在坛的北端,坛中央是一处圆形空地,。往南,地势较低,两层石垒阶梯依然保存完好;坛四周的墙基石尚存,足有一米多高;往西,三块球状大石紧紧依靠於坛侧。在众多的华林胡氏宗谱中之《华林祖居全图》上,都清楚地描绘了这三块球状大石的位置。与会者们无不佩服立坛者的眼光,千年之后,这大石成为标志,让胡氏后裔按图索骥,祭天谢祖。这里曾经是令华林胡氏走向“又富又贵”的“点化”之处。是当年的罗尚书、武指挥为胡氏祖先指点迷津;“此地可贵不可富”。浮邱岭虽山明水秀,毕竟耕地有限,山高坡陡。人丁不断兴旺的胡氏若仅仅隅居於此,确只能“贵”而难以富。自此后,华林胡氏祖先围着华林山脉,陆续北迁。
  翻开华林胡氏族谱,大都有一张《华林祖居全图》。图的东面,全都清楚地记载着寻找祖居地的显著标志——丫口石。这是一处什么样的风景、一座怎样形状的石群,能为华林胡氏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依据?看完邱岭古村后,与会者们稍事休息,便一鼓作气地登上了海拔600多米的丫口石山峰。
  丫口石群位于邱岭古村的正东。听说胡氏后裔们要来寻找祖居旧地,尤其是要来观看丫口群石,东道主的华林东溪村民义务开修了一条登峰山路。沿着山路十八弯,与会者一步一登,拾级而上。约半小时后,一座高大的石群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当年鼻祖胡藩开山肇基时的选择——这一亘古不变的大自然造化之物,忠实地见证了华林胡氏自江苏宿迁来江西豫章华林、进而衍发为江南名门望族的历史。
  丫口石,因其顶端在亿万年前受地壳运动影响分裂成两半,其形状酷似乌鸦张嘴而得名,又似是神剑将其从中辟开,是一奇特的象形巨石群。 其顶端海拔624米,矗立在高奉两县交界的山脊上,身高64米,石座直径103米,由八块巨石自然叠成。东西方向看,似张嘴呼啸的猛虎盘踞在山巅之上。南北方向看,犹如友谊的双手把高安与奉新紧紧连结在一起,叫人回味无穷。石群底座,石缝巷道纵横交错,宽者一米,窄处不足一尺,但能侧身仰头而过,饱览石缝中一线天的风光。与会者中多数是第一次见如此巨大的石群,一个个露出惊讶的神态,纷纷登上石座,有的详细观赏,有的俯视远方。远处,一览群山小,座座青山紧相连,朵朵白云绕山间,层层梯田层层金黄,好不雄伟壮观,令人心广神怡!近处,东南山麓下一人工湖边座落着几个村庄,其中一个是高安伍桥的蔡溪村,那里居住着从祖居地迁移过去的、如今华林胡氏中离祖居地最近的200多宗亲,距离华林不到十华里。十五年前,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长子胡德平,牢记父亲临终嘱咐,“我们的祖籍在江西华林”,自北京远道而来华林寻根问祖。他站在这湖堤上,面向湖西的华林,深情地三鞠躬。十五年后的今天,众多的华林胡氏后裔怀着同样崇敬祖先的心情,相约同登丫口石。胡德平先生十五年前的这三鞠躬,正代表了千万名华林胡氏后裔对祖先的感激之情。
  参加研讨会的人员中,有一位来自南昌市区的胡氏后裔,约有四十多岁,他登上丫口石后,久久不肯离去,一任山风飘拂,感受祖居地山势的雄伟和环境的优美。继而凝视着远方,又用睿智的眼神反复回望位于丫口石西边的先祖居地邱岭,看着村西边的小桥流水,沉思良久。最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老祖宗选择在这里定居,对风水很有讲究啊!”
  是的,风水——这种从古至今的文化思维,曾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避凶择吉的术法。其实它是一门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有位学者这样解释风水: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水,是水流;气,是有生机、运动不息的地气。由此看来,华林胡氏始祖胡藩,正是看中了邱岭这块风水宝地,才在此开山卜居。
  在邱岭村(周岭)中,与会者们还看到了至今幸存的一些祖先遗物。一块残缺的墓碑,是村民在采挖竹笋时发现的。抹开碑面粘泥,“胡公”二字清晰可现。在考察该村时,村民们曾告诉笔者,村后山上还可以寻找到这样的墓碑,可惜都因为年代久远,字迹已风化无法辩认,大多被冲积淤土覆盖在地底下。一个足有几百斤重的舂米石碓,上面刻的“华林”二字虽被人凿去,字迹框架依稀可辩。引起与会者更大兴趣的是,原村支书家里珍藏的一块刻有许多图案的米糕木模具上,白头翁图排在模具图案最上。他的父辈曾告之:这是在建房时从地下挖到的,不知有多少年代了。在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生活着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而胡部的图腾正是白头翁。胡部落的子孙为了纪念先祖的业绩,就把胡图腾作为家族的姓氏,传承至今。时至今日,迁徙各地的华林胡氏后裔,逢年过节办喜事,还是用这种祖传下来的模具做米糕,以示后人不忘祖德。这是历经千年幸存的华林胡氏祖先使用的生活用具之一,今日得见,倍感亲切。       

            千年等一回 

自北宋始,华林胡氏子孙渐遍及南北各地,迎来了华林胡氏族史上的鼎盛时期,著族世家层出不穷。从胡 王当 始,一分为五,衍成了以北宋名臣胡宿为代表的江苏晋陵胡氏(胡琼之后)、以南宋经学大师胡安国为代表的福建崇安胡氏(胡瑜之后)、以胡铨为代表的庐陵胡氏(胡 王当 之后)、以胡栝为代表的江西土目胡氏(胡 王告 之后)、以胡 王受 为代表的浙江胡氏(同前)。胡铨之后,有南洋商业巨子胡文虎、胡文豹等;而胡 王当 之后,宋代还有国子监主薄胡仲尧兄弟八人,一门进士,极盛一时,累世聚居,人口八百。仲尧孙胡直儒,北宋哲宗绍圣四年进士,历官江南西路都总管,吏、刑、兵三部尚书;仲雅之后现代有为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华林胡氏堪为一代硕儒泰斗之门,南宋朱熹、张 木式 等大儒,皆出于胡氏门下。如今,华林胡氏已遍及大江南北,远至东南亚,枝繁叶茂。
  在胡姓这面血缘旗帜下,几千年来,虽然经过无数的荣辱兴衰、聚散悲欢,但表现的却是它顽强而坚韧不拔的生命传递力,以及姓族文化精优成份的深厚积淀。华林胡氏文化离不开中华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亦毫不例外地继承着中华古老文化的特征,把精忠报国、忠孝礼义、敬祖睦宗等儒家伦理作为姓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它又有着自己文化的特色,那就是浓厚的学术品位。
  华林胡氏文化中蕴藏着家庭世族千百年来创造和聚集的文化底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史,我们看到的多是一朝一代血腥风雨的政权更迭,很少有一个太平盛世的环境来让人们理性地回首、梳理自己家族的文化脉络。与中华民族其他姓族一样,华林胡氏自胡藩始创、胡魁(即诚公)光大,虽然一代一代传接、一处一处发展,甚至于宋皇旌表义门,华林胡氏曾因此显赫于皇宫,盛名于华夏,也由于频繁的迁徙,后裔们分散于五湖四海,从没有好好地聚集一堂去探寻、研究。历史上,华林胡氏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当今胡氏伟人的正直、优秀品质和人格,都是有其基因、家族根源的。而这深含于家族史中的文化根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太平盛世的今天,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合作与交流,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华林胡氏的后裔们才得以自四面八方云集,共同对其进行历史和现实的科学的回顾,探源究流。改革开放来,海内外来华林寻根问祖的胡氏后裔纷至踏来,作为东道主的华林山镇(现称华林山垦殖场),意识到研究华林胡氏文化的重要,炎黄子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华林胡氏,源于华林,广播于海内外,在东南亚、北欧都有华林胡氏宗亲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众多的海内外华林胡氏后裔至今不知道其祖居地在哪里,也不清楚其发展历史和文化根源。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协助向海内外华林胡氏后裔提供可靠信息。进入21世纪以来,华林组织专门队伍,挤出资金,邀请专家学者,对浮邱岭反复考察了三年多,同时聘请资深研究人员外出调查,并多次派员到省内外胡姓较集中的地区复查核对民间族谱记载,坚持以国史资料为准,民间资料作参考的严谨态度,反复论证,最终使华林胡氏的祖居地、华林胡氏的来龙去脉的论证划上了可靠可信的句号。公元二零零四年十月金秋,邀请省内外部分胡氏后裔代表来华林共同研讨华林胡氏文化。而这一年,与胡藩肇创华林胡氏基业的公元424年相距整整一千五百八十年,真是千年等一回!
  参观祖居地后,紧接着举行讨论。讨论会充满了严谨的学术研讨的气氛。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古籍专家胡迎建发表了《始祖胡藩与华林山及其堂号》论文,系统地论证了始祖胡藩与华林胡氏形成的关系;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当代江西研究所所长何友良的论文题目为《华林农民起义:一次有重要影响的农民斗争》,论述了由华林胡氏后裔胡雪二等领导的明代华林寨农民起义对推动中国反封建斗争所起的积极作用;中国文物修复学会委员、胡铨文物修复委员会主任胡礼遴的文章题目是《华林文化永放光芒》,从“华林遗风誉满神州”、“庐陵文化源于华林”、“尊祖睦族心系华林”三个方面论述了“庐陵胡氏”与华林胡氏一脉相承的血缘与文化渊源关系;高安市市政工程处退休干部胡义达的文章题目为《胡姓寻根源》,搜集历史资料,论证华林胡氏与安定胡氏的发源脉络,华林胡氏是安定胡氏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华林浮邱岭(即华林周岭)就是华林胡氏的始祖地》;江西省南昌市胡惠元村村民胡立强写的《民国时期的将军村》,全面介绍了胡惠元村自华林迁至南昌郊区后的发展历史。江西省谱牒研究会会长李才栋也在研讨会上作学术发言,还介绍了在台湾运用中华民族氏族文化研究与陈水扁“台独”势力分裂中国的言行作斗争的经历。参会的同志纷纷发言,畅谈参观祖居地的感受。……
  看完祖居地,听过大会发言,胡氏后裔、著名书画家胡永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泼墨题词,斌诗一首:
神坛丫口石,罗武修二仙。
藩公祧福地,华林及圣贤。
凤凰展云海,香火盈江天。
义门安定郡,世代英雄传。
众多的与会人员纷纷提笔,留下对祖先的崇敬、对祖居地的留恋话语与心声。
           

为期三天的研讨会结束了,与会者们依依不舍握手言别,相互勉励:要继续传承祖先的优良传统,驾起生命的航船,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为国争光,为民造福,创造比祖先们更加辉煌的业绩,来年再相会。


[ 此贴被弘胡在2007-04-08 17:02重新编辑 ]

转载请注明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7-12-07 11:0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2-07
华林胡氏祖居地之争论--华林祖居在浮云 (New)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4-23 15:27:19 ]
[上一篇] [下一篇]

华林祖居在浮云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胡宜文

感谢胡宜文宗亲发表于胡氏宗亲网 (胡氏宗亲网会员凡夫先生提供)

    华林胡氏祖居地不在别处,就在今奉新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华林浮云山麓。这个结论十分正确且完全符合华林胡氏发祥发展之历史事实。

一、藩祖开基在新吴,史谱记载无别处。
    诸多史料尤其是各地华林胡氏所保存下来的家谱都记载着始祖胡藩是妫满公及安定胡氏的后裔,因帮助南朝刘宋开国有功封为壮侯,赐土豫章之西,爱新吴华林山水之美,遂卜地开基筑室为家的历史事实。胡藩在自己的封地新吴境内的华林山中选择了一处仙源灵境之地为居,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所有流传下来的华林胡氏家谱都是这样记载的,且都未提到胡藩曾在新吴之外的华林有过开基之举,史志上的记载与家谱上的记载也十分相同。因此可见,华林胡氏的发祥地从根本上说不可能在别处,只能在当时之新吴即今日之奉新。

二、先辈克拓在奉邑,古今记述皆同谱。
    各地华林胡氏家谱不仅都明确地记载着胡藩开基新吴华林的历史事实,而且还明确地记载着胡藩的后裔们在他开基的地方克拓创业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事实。

    胡藩的第23代孙胡清献,官任饶州通判,退休后“闻望昭隆基址克拓,显诗书之门第,振仕宦之宗风”而复居华林并对祖居地进行了重新开拓。胡清献次子胡城,官任侍御史,封徐国公。唐朝灭亡后,胡城携眷归隐华林祖居,聚族同居,创建私塾,督课儿孙,其五子皆入仕为官,且分居五处成为华林胡氏五宗。胡城由后世尊称为华林胡氏一世祖。胡城长子胡珰,官任南唐少保,封护国公,因是京官,退休后以宗子留居华林故土,创办了华林学舍。胡珰的曾孙胡仲尧,兄弟义居,绳祖武,济其美,倾其家产在元秀峰下浮云山麓,创办了华林书院并取得辉煌成就,成为教育家名载《宋史》,其家族由宋太宗旌表为义门,名扬四海,誉播千秋。这些史实充分说明了奉新县境内的华林浮云山麓是华林胡氏的祖居地,是华林胡氏家兴地望并著于千秋的发祥发展之地。尤为值得注意并令人信服的是,古今书籍特别是华林胡氏后裔所著书籍在记述华林胡氏祖居地时不仅彼此一致,而且与华林胡氏家谱的记述甚为相同,都认定华林胡氏祖居地在奉新而不在别邑。先看一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胡仲尧的曾孙胡直孺,官任刑兵吏三部尚书兼知枢密院事、龙图阁大学士、端明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开国公。他在《安定胡氏家乘序》中是这样说的:“直孺之族,由刘宋元嘉中,仕为太子左卫,谥壮侯,讳藩者,始居豫章新吴之华林,由是子孙居之。……孺惧族人散处,欣戚庆慰之礼,或不相及,恐久而至于路人。乃重修《胡氏谱图》,将以统其疏,而合其离也。”胡直孺第三子胡栝在他所撰的《华林胡氏大成谱序》中写道:“宋壮侯,始家于豫章之新吴。……我祖珰公,始仕南唐,奉母耿氏夫人,寓居新吴即今之奉新。”

    华林胡氏晋陵支裔孙胡濙,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之师,赠太保,他在奉新与晋陵合修的《华林胡氏宗谱序》中写道:“尝观谱系,由鼻祖藩世居邳州之宿迁,仕南朝刘宋,元嘉中为太子左卫将军,封土于豫章之新吴,卜筑于华林山麓,卒谥壮侯。……至唐末及五季,有字城者,研穷六经,登天佑第,擢国子博士,转侍御史,配耿夫人,生子五:珰瑜琼(王告)球,皆文学,登科第,荣被簪笏。后瑜居陈留,(王告)居九江,球迁分宁,珰独留华林,惟琼派分晋陵,族渐蕃衍。……其新吴之族,逮仲尧兄弟,累世义居,聚族八百余口,于元秀峰下,大建庠塾,宾礼师儒,以训子弟,故科甲相承,非他族可比。……此华林之族所由盛也。……永乐于酉(公元1417年),余奉使,道经华林,访求宗属,得谱系之详。于是躬率长少,敬偕几毕,之傍南枥大安山祖龙,设奠拜扫,嘉培冢土。……吾宗自壮侯而下,经史所书,谱牒所载,传世之久,积累之渐班班可考者如此。……永乐丁酉,余祗奉上命,巡行郡邑,适经奉新,获睹华林谱系,与毗陵所存之谱,无毫爽。……时奉谱来谒者,固欲求余识其册末,滨行之际,率尔书之,未尝存稿。正统三年戊午,华林族裔孙名祺者,不远数千里,录余昔日所书册末之语,来北京南宫拜谒,恳请重书,欲归绣梓,余惟愧不文,勉为书之,以纪岁月云耳。”文中提到的华林族裔孙名祺者即奉新宗属塘边村胡祺,生于1389年,小胡濙14岁。

    华林胡氏店上支裔孙胡盛泰1741年在他所撰的《华林祖居图记》中写道:“华林吾家之祖居也。昔南朝刘宋,有藩公之居邳者,封土新吴,见其田壤腴沃,山清水丽,遂卜为家;厥后侍御之贵,益振家声;五传仲尧兄弟,聚爨致义门之表,兴学来朝士之什;八传少伋,更有宸翰之赐,米租之颁。……由华林英灵之所钟乎?……奉邑名区之传,诚有莫过于此者,家声地望并著于千秋于不朽。为胡之后者,有不为之绘图形以纪其盛,使后之人顾祖基而奋志,睹先烈而兴思哉,吾宗其共识之。”

    上述几位华林胡氏先辈的记述,非常明确地肯定了华林胡氏祖居地不在别邑,就在奉新。因此,这是不可置疑更用不着争论的事实。再看一看今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台湾学者华林胡氏土目支裔孙胡恺先生在他所纂的《土目胡氏志略》序二开篇处即写道:“新吴华林,是豫章胡氏的发祥地。自南朝刘宋开国有功,壮侯胡公藩,受封赐土豫章,卜居华林起始,后裔或以仕宦,或以时世变迁,而分居各地,以致华林祖居反而萧条。到藩公二十三代孙清献公,任饶州判官,重回华林;二十四代孙,唐侍御史城公,正逢末世,弃官归隐华林故里,继承父业,重振华林。后裔繁衍绵延,遍布全国。……恺在垂墓之年,不自量力,有心摭拾胡氏历代资料,编辑成册,献与族人……乃访问奉新华林……是为序。”

    湖南浏阳中和《西岭华林胡氏族谱》主修胡德谦先生曾携族人带着指南针来到奉新亲抵浮云山麓,对华林胡氏祖居地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并与族谱史志等逐一反复核实,最后认定:1、“华林世家的源和根在奉新。”2、“浮云山既是近祖胡城的居住地,也是始祖胡藩的居住地。”

    武汉大学教授华林胡氏后裔胡春芳先生主编的《中华胡氏宝典》第25页写道:“藩,仲任之子,字道序,号永维。事南朝(刘裕)宋三世。高祖时,参相国军事,平乱有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锡土预章之西,爱新吴华林山水之美,遂就地居家。我胡氏有以他为华林始祖并扬名‘华林世家’盖由此也。”第26页所载华林胡氏世系曰:“溯自胡公满起,至清献公,传九十一世,而城祖生焉。……城公,壮侯二十四世孙,生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唐昭宗天佑年(公元904年)登进土第,擢国子监博士,迁侍御史。因唐朝亡,于是归隐华林祖居,创建家熟,督课儿孙。”

    广东胡海老先生曾来到奉新考察,并主编出版了《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一书。九江胡观文主编出版了《中华胡氏大典》,其他华林胡氏后裔亦有关于华林胡氏方面的著作,其说法几乎都一样,都认为华林胡氏祖居地在奉新华林浮云山麓。胡家煌先生任会长的九江周边地区华林胡氏宗亲会,其章程明确写道:“本华林胡氏宗亲联谊会是以江西奉新为祖籍地,唐侍御胡城公为一世祖,珰瑜琼(王告)球各支系的后裔自发组建的民间互助组织。”

    以上人的说法代表了广大华林胡氏后裔对祖居地的正确认识,说明了华林世家的始祖是藩公,一世祖是城公,奉新是华林世家的祖籍地。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非华林胡氏者又是怎么说的呢?

    宋初文学家徐铉在他所撰的《华林胡氏书堂记》一文中写道:“豫章属邑,世云旧里。山水特秀,英灵所钟。安定胡君籍于是,君名仲尧,字光辅。奕叶儒学,蝉联簪绂。曾门标举,焕列宿之华,祖德韬映,戢少微之耀。……乃即别墅华林山阳玄秀峰下书堂焉……又案图牒云,昔陶丘公、李八百皆修道于此。”明永乐状元侍讲学士曾鹤龄为华林胡氏族谱所作之序曰:“此华林与毗陵两谱之合,所以可尚也,盖华林旧谱,起前宋之元嘉,廿四世至唐天佑。今谱起自天佑,珰与琼皆出唐侍御史城,两族之所宗也。溯城而上若干世,为前宋太子左卫将军壮侯藩。……而华林在南昌之奉新。“宋秘书丞高绅《咏华林书院》曰:“元秀峰前累世居,圣朝旌表振门闾。”宋太常博士王纶《咏华林书院》曰:“华林幽胜地,胡氏旧门闾。”宋代理学家朱熹《华林胡氏赞谱》曰:“安定奉新裔,华林有厚望。”

    上述古人的这些诗文都充分说明了奉新华林浮云山麓是藩公的开基之地,也是城公归隐华林的旧里,是华林胡氏的祖居地。再看一看当代非华林胡氏者的有关说法又是怎样的呢?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当代著名姓氏谱牒研究专家、退休教授王炯尧先生在1994年第2期《争鸣》杂志上曾发表过《近现代中国十大名人祖籍在江西》的论文。其最后两段明确写道:80年代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胡耀邦,祖籍在江西奉新县。……江西奉新,在宋代出过闻名全国的“华林世家”,即胡氏家族。胡氏家族七代同居,有800余口,并出了名人胡仲尧,创办了著名的华林书院。胡氏家族先后有55人中进士,分别官至刺史、尚书、宰相等。宋真宗曾称赞说:“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只见胡。”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氏后裔向奉新以外的州县迁移繁衍。徒往外地的胡氏家族,也在门首挂着“华林世家”匾额。胡耀邦同志籍贯是湖南浏阳。据邵式平的夫人胡德兰同志证实,胡耀邦之子胡德平曾说过,他的祖籍是江西奉新,是“华林世家”的后裔。这两段文字充分说明了各地“华林世家”都是从奉新迁徒出去的,奉新是各地华林胡氏的祖籍地,胡耀邦同志是奉新华林胡氏后裔,这一点是得到过胡德平同志认同和邵式平夫人胡德兰同志证实的。因此说胡耀邦同志的祖籍地是奉新才是完全正确的。

三、华林基址在浮云,冲霄凤地仍如故。
    华林基址是华林胡氏最早的祖居地,它在古之新吴,今之奉新。对此,1741年华林胡氏后裔胡盛泰在他的《华林祖居图记》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读过此图记可以知道三点:一是华林祖居在刘宋时藩公的封地新吴境内的华林山;二是作者追寻旧迹时,华林祖居虽“一切隐于草莽”,但“其势犹有可像形者……,俗云冲霄凤形是也;”三是此家声地望并著于千秋而不朽的奇观之地非“奉邑名区”而不传。胡盛泰的这篇图记虽然迄今已有266年之久,但它所记述的华林基址,其情形应该说没有多大变化,至少基址上的地形地貌、山脉和水流走向等不会改变,因为这里一直无人居住,也无人在这里重建过什么东西。华林胡氏族谱及其它有关资料所描述的华林基址冲霄凤地的形势及其主要标志是:左右龙脉之曲抱者皆为基地,此基地像若冲霄凤地,其西边有玄女峰,东边第三个山巅有呀口石(有别于奉新高安华林山脊交界处的鸦口石——丫口石),北面山后有罗武二仙古庙,水则东出西转,下注案山之外。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华林基址不在别处,就在浮云山麓这个地方。因为有这些最主要的标志,足可以锁定华林祖居一定是在玄女峰的东面、呀口石的西面这一范围之内如若冲霄凤地的浮云山麓。

四、文化历史在奉新,四海宗亲同敬祖。
    认定华林胡氏祖居地在什么地方,既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一件艰难的事。说容易,就是如果依据史谱记载,尊重历史事实,在实地考证的同时,结合华林胡氏发祥发展的事迹加以分析,就能比较顺利地做出正确的断定。说艰难,就是如果不依据史谱记载甚至带着具有错误倾向的思维定式人为否定史谱记载的历史事实,只凭想象或以某一孤立的特征为依据将某处定作华林胡氏祖居地,就必然会以假乱真而很难得到广大华林胡氏的认可。因此,决不能把研究和认定华林胡氏祖居地在什么地方看作是一件可以随便的事。必须依据史谱记载,到实地全面的考察,并综合历史文化和诸多文物、史迹加以认真分析,才能作出符合历史事实并令广大华林胡氏信服的正确结论。从史谱记载可以知道,华林胡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而且创造出优秀的华林胡氏文化,并在祖居地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史迹。虽然风雨千年,沧桑几度,但诸多的历史文物还依稀可见。因此重视并研究这些文物,可使我们感受和见证华林胡氏先辈们创业的历史。在奉新特别是浮云山华林胡氏祖居地及其南、东、北三个方面的附近之地仍然有较多的历史文物,其中在浮云山麓有华林书院、江南杉王、八百洞天、胡仲尧墓、万年宫牌坊、召神台、浮云丹井、浮云石狮、会仙桥、凤凰石、呀口石、罗武二仙庙遗迹等;在九皋山有耿氏墓;在县城有南津桥、昭德观、惠安寺、胡氏大宗祠和大成殿;在招宾村有济美牌坊;在稻田村有南垣书院、郁竹书院等遗迹;在西塔有百丈寺;在奉新境内还有许多华林胡氏捐修的桥梁等。除此之外,家谱上的资产志、邱垅志、迁徒志,还分别记载着华林胡氏的资产、墓葬和迁徒等情况,它们十分值得我们重视。从资产志记载情况可知:华林胡氏祖山共有七座,即九皋山、大安山、华林山、冲霄山、凤形山、南垣山、郁竹山,都在奉新境内;华林胡氏地产有七处,即昭德观、半庄学、圣庙、感慈院、惠安寺、百丈寺、大仪寺,除大仪寺在南昌外,其它均在奉新。从邱垅志记载情况可知:华林胡氏先辈中的许多重要人物如胡清献、胡城及夫人耿氏、胡珰及夫人周氏、胡令严、胡元凤、胡仲尧及夫人江氏、状元胡用时、榜眼胡用礼、探花胡用庄及其夫人龚氏、少保胡况及夫人龚氏、开国公胡直孺及夫人吕氏等,死后均葬于奉新境内,且大多在浮云山祖居地东、北方向附近之地。落叶归根、人死归乡是古代的习俗,也是多数人的心愿。据此亦可看出华林胡氏祖居地就在奉新,尤其是在浮云山麓。需要说明的是,华林胡氏先辈们的这些坟墓如果能找到的话,应该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只可惜年载太久,加之文革时的破坏,这些东西现已很难寻找到,我们只能从家谱记载中得到了解。根据迁徒志记载和近年来联系统计到的有关资料,可以知道自城公以下由奉新迁往外地的华林胡氏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贵州等省,其中支系最多且又相对集中的有两个中心地域:一是小范围内以祖居地奉新为中心的周边县市;二是大范围内以江西省为中心的周边省市。奉新境内至今仍有58个华林胡氏村庄,周围邻县亦有不少从奉新迁去的华林胡氏村落,如高安讨下、高安东港、瑞州龙口、高安上塘、高安下塘,高安进龙池、高安鸣水、高安葵溪、高安花园、高安新居、高安甘棠、高安新溪等地的华林胡氏后裔均是珰公的后代。此外宜丰花桥、棠浦、同安一带亦居有华林胡氏后裔,南昌和新建华林胡氏后裔最多,靖安、安义、永修亦不少。

    正因为如此,所以近年来全国各地有不少华林胡氏后裔代表来到奉新寻根问祖。耿氏墓扩建为耿氏林园后,各地华林世家纷纷组团来到奉新敬祖崇宗。2005年清明来到奉新耿氏林园参加祭祖活动的华林胡氏有1.2万人,2006年清明参加首届华林胡氏文化节活动的人数更是达到3万人。今年清明,我县又在耿氏林园举行了第二届华林旅游文化节活动,参加人员遍及12省60余县。到目前耿氏林园共收到各地华林胡氏民间捐款共计110余万元、敬祖碑近80块。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奉新是华林胡氏故里已得到全国各地华林胡氏的普遍认同,奉新浮云山麓是华林胡氏祖居地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更说明了奉新在弘扬华林胡氏文化、大力发展华林旅游事业、再创华林辉煌方面是具有如此非常之大非常之强的凝聚力的。因此,我们要抓住目前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统一认识、开拓进取,把开发华林书院景区的事业推向前进,力争用较短的时间把以华林胡氏为主要文化品牌的华林书院景区开发建设成省城南昌后花园旅游基地,让华林之美永驻人间!

    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华林胡氏发祥发展的光荣历史吧!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华林胡氏祖居地的光荣历史吧!

    联系电话:0795-4618577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胡城第38世孙胡宜文

收稿日期:2007.04.24  转载请注明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2-07
华林胡氏祖居地之争论----华林胡氏始祖居地在今江西高安华林周岭村之考(New)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4-25 08:03:24 ]
[上一篇] [下一篇]
华林胡氏始祖居地在今江西高安华林周岭村之考

江西省高安市华林胡氏文化研究会  感谢胡氏宗亲网会员弘胡先生提供!

图文版请见: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125

描述:图一,康熙版江西奉新县地图,,“丫口石”与“华林山”同在一处,而与代表“浮云山”所在位置的“李八百石洞”直线相隔近十公里。且地图上根本没有第二处丫口石的标志。同时,这里特地标明了“华林山”的位置,与浮云山(图上标为“李八百石洞”之处)相距更远。
图片:
[删除] 描述:图二,现代版高奉边界地图,蔡溪胡村正在祖居地的东南麓
图片:
[删除] 描述:图三,屹立在祖居地东面的丫口石,高大险峻,巍峨挺拔.
图片:
[删除] 描述:图四:下图是《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提供的位于浮云山的“丫口石”照片,是一块只有二米高的小山石,根本不是<胡氏宗谱>中记载的丫口石形象.
图片:
[删除] 描述:图五:2005年,胡德平同志认真听取了本会的汇报,为祖居地江西省高安市华林山风景名胜区题字:"华林",原件真迹收藏在华林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图片:
[删除] 描述:图六:镌刻在高安市华林山风景名胜区内的胡德平同志题字大石
图片:
[删除] 描述:图七:高奉边界地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蔡溪胡村正位于华林山的东南麓,与谱记内容"夫蔡溪在东南之麓"完全相符.
图片:
[删除]
         



华林胡氏”始祖居地在今江西高安华林周岭村之考

江西省高安市华林胡氏文化研究会


  “华林胡氏”是中国胡姓人口中人数较多的一支,她与 “龙川胡氏”、“明经胡氏”并列为江南三大胡姓支流,并与其中的“龙川胡氏”同属于“安定胡氏”后裔,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汉民族其他姓氏人口一样,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盛败息息相关。当太平盛世之时,多是人才济济事业有成家族兴旺;当兵荒马乱战火纷飞时,则纷纷迁徙四处离散(因入仕携家外居者除外)。直到共和国成立,有了相对稳定的世局,“华林胡氏”才停止了大规模的迁徙播散。据不完全统计,除西藏、新疆、内蒙等几个少数民族居域地外,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甚至港、澳、台,都有华林胡氏人口居住,(多为集体群居。在农村,同一来自于华林胡氏的胡姓村庄,最多的一村人口达五千余。)东南亚、北美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亦有不少的来自华林胡氏的后裔群居。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拯救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史料,曾允许地方重新修订氏族家谱,籍以从民间搜集、补充国家史料中的不足。至此,延伸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研究,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寻根问祖的强烈愿望,众多的迁徙在外的华林胡氏后裔都想知道祖先最早居住在哪里,最想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动荡不安的封建割据社会,地域分属和地名都发生了大量的变化,民间史料记载不全、不及时,更加上汉语言古今字词表达意义又不完全相吻,歧义现象较多,给众多的华林后裔寻找当年始祖的居地带来了困难,甚至引入误区。
  二零零一年,江西省高安市华林山镇(现为“华林山风景名胜区”)开始调查、挖掘、整理本地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致力于开发华林山的旅游观光。在外出调查中,工作人员无意中发现了一家华林胡氏家谱上描绘的“华林胡氏祖居基址图”,此图标明了该地方的特殊标志,即东面有一“丫口”巨石,描绘的形状和方位与位于高(高安市)奉(奉新县)边界山顶上的巨型象形石“丫口石”完全相同。

        史料记载引起的疑团

现存的多数胡氏家谱介绍其祖居地方位的记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华林胡氏祖居基址图》图形都源自一个刻版,除个别重刻时线条稍有遗漏外,其方位和地形地貌特征都完全相同:位于华林山的丫口石之西,南向而居,村东西皆有溪流自北而南最后汇集向东。按照这个图描述的华林胡氏始祖居地,只有今高安市华林山的周岭村地形地貌与之相吻合;二是有些家谱记载华林胡氏由于始迁祖胡藩爱“新吴华林山水”(注:新吴为奉新县的古称)而在此定居。还有的族谱上干脆说浮云山就是华林山,并说华林胡氏的祖居地在奉新的浮云山。若按照这种书面上的记载,华林胡氏的始祖居地却又在今奉新县内。
究竟其祖居地是在高安的华林山还是在奉新的浮云山,两个不同的说法形成了一个千古之谜。解决这个疑团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面考证。
       
  全面考证,破解千年之谜 
  考证之一:高(安)奉(奉)边界只有一处丫口石.
  为了证明华林胡氏始祖居地就在浮云山,而不在华林山,《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记》一文中把寻找祖居地的明显标志之一的“丫口石”说成在浮云山一带,并提供了该石块的照片。
其实,在高奉边界一带,丫口石只有一处。为了证实有几处“丫口石”和它的准确位置,我们查看了康熙元年版《奉新县志》上的高奉边界地形图:
     

图中,“丫口石”与“华林山”同在一处,而与代表“浮云山”所在位置的“李八百石洞”直线相隔近十公里。且地图上根本没有第二处丫口石的标志。同时,这里特地标明了“华林山”的位置,与浮云山(图上标为“李八百石洞”之处)相距更远。(见图一)


考证之二:丫口石是一处嵯峨峭壁的群石,而不是一处小石块。
  《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记》提供了一幅“丫口石”的照片,另据作者口述,他曾亲自登上这块石。然而,真正的丫口石形状与之相差甚远。真正的丫口石高达60米且十分险峻,以作者七十高龄的身体素质是无论如何也攀登不上的。
 

上图:位于高奉边界的高安华林山周岭村东的丫口石,其山峰海拔614米,石座高达60米,石群巍峨险峻。 (见图三)
下图:《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提供的位于浮云山的“丫口石”照片,高不过2米多一点。 (见图四)
 

再看“华林胡氏”宗谱对丫口石的描述:《丫口石赞》
旧石传名不计年,嵯峨高出碧山巅。苔痕翠滴松筠接,瘢迹光涵星斗连。
远看一石分三尖,近闻峭壁泻寒泉。曾为罗武修真处,胜概千寻锁暮烟。
      ——《安定胡氏族谱》
此诗句描绘的丫口石“嵯峨”、“峭壁”的磅礴气势形状,与位于高安华林周岭村东的丫口石(图三)的丫口石完全相合。而《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提供的的只有2米高一点的“丫口石”(图四),仅是一块极普通的小山石块而已,与诗句中记叙表达的内容相差十万八千里。


  考证之三:历史上华林胡氏自华林山南渐向东、北方向迁移
华林胡氏自南北朝时由始迁祖胡藩在华林山选址定居,在最初的居地繁衍生息。后来人口逐渐增多,由于原地一带可开垦的耕地面积有限,不能再簇拥在一块了。修记於公元1251年的《邳州宿迁华林谱》追忆性地记载了向外迁徙的缘由。
 
                " 邳州宿迁华林谱序
周武王以元女配阙父。生子满。赐姓胡。传至藩若干世。藩仕前宋武帝。以功封壮侯。又历若干世。传至于。娶耿氏。生子五:珰。瑜。琼。。球。均显仕。封母夫人。后遭唐季离乱。居于豫章之华林。生二子:令严。令。令严仍居华林。胡尚书记:始姐胡有万。自华林而立基。其地山形乃飞凤朝天之[缺字]。曾出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及至隋朝大乱。有罗尚书武指挥。俱以罚作小军。能明地理。二人游玩至于华林胡宅。见其山水秀丽。意欲修行。训示吾祖有万。此地可贵不可富。惟向奉新稻田[缺字]。明堂容万马。水口不流针。若向彼处建基立宅。主有千石租粮。于是。听命。徙居三年。果然得富。后拆居奉新高安新昌[缺字]江各处。住坐俱获富贵。拨此华林山八十四亩荒田。禾一百担。喜舍罗武二人。东至呀口石。西至大石[缺字]。南至石壁山。北至栗子岗。二人修道。其中未几而已成仙去也。梁武帝慕善。闻仙得道。遂立一坛一寺。[缺字]宫前后四堂。缘少田粮。不能久盛。殿宇倾颓。僧道少住。又至宋朝天下大旱。四方请去祈求。有咸助国[缺字]功。乡人钦邱又立殿堂。淳佑十一年钦奉谕旨。敕建坛场照原。梵中立大镇国普化灵坛。左右大兴[缺字]罗仙禅寺。右立大助国武仙。元宫前立迎仙堂。后立奉仙成仙堂。俱已立砌殿堂拜厅阶级。复又奉诏[缺字]。命敕修文学士罗仙王敕封兵成上将武大王。为此。逐年盛旺。日见兴隆。吾思始祖有施舍之心。长为[缺字]载之。灵场永作百年之吉记。钦奉帝命立为铭。
宋淳佑十一年辛亥岁冬
            安定胡智堂云峰氏记"

“此地可贵不可富”,这既是对最初的祖居地地形地貌特点的归结,又是寻找和扩展家族居地的目标要求。古人讲究风水,周岭村一带气势、水流都显示“地灵”的贵气,靠山雄厚,前方视野空旷,案山层迭,“一览群山小”;然而,随着家族人口的日益增发,古人同时也不例外地要考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正如谱中记载的既要“贵”,也要“富”。这样就选择了向当时具有“明堂容万马,水口不流针”地形特点的奉新稻田迁徙。“唯向奉新稻田[缺字]。明堂容万马。水口不流针。若向彼处建基立宅。主有千石租粮。於是。听命。徙居三年。果然得富。”可见,华林胡氏并非一开始就在今天意义上的“奉新”境内定居,而是由原祖居地向“奉新”逐渐迁移的。由此,历史上的奉新稻田村(已毁)成为华林胡氏由始居地向外迁出定居的第一站。“徙居三年,果然得富,后拆居奉新高安新昌[缺字]江各处。住坐俱获富贵。”比较真实地说明了华林胡氏从始居地逐渐扩迁分布的始起过程,并非如《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记》所说,“华林胡氏一直居住在浮云山直到胡直孺后才分散”的说法,也不是象《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记》所说华林胡氏的始祖地同时有“浮云山”、“稻田”、“招宾”、“上港”等若干地方那样一开始就分散居住的情况。
历史上的居民迁移居地,不能与现代迁移相比,不可能由“政府统一选址、统一搬迁”,只能视各房各家经济条件决定先后自流搬迁,之间肯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同时,任何家谱都不可能将这些迁徙的准确时间和逐一过程等全部记载下来,我们只能大体地估计,是自北宋期间逐渐向外迁移的。之所以定为北宋,是因为史料记载“华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查看到的遗址不在今高安华林山周岭境内,且相距约有10公里,证明在北宋期间已有包括胡仲尧在内的大部分族支定居在浮云山一带了。

考证之四:蔡溪胡村在祖居地的东南麓,环村流水皆源于华林,是所有胡姓中离祖居地最近的一支,其谱叙内容可信程度较高
  下面是江西省高安市伍桥蔡溪胡村于清道光重刊的《华林胡氏蔡溪序》

                    "华林胡氏蔡溪序 

予观阀阅之家与。夫白屋崛起者莫不溯本源。剞劂世系。俾后之子孙咸知祖之所自出。迁之所自始。而传之无穷也。如吾祖侍御公。夫人耿氏。生五子。珰其长也。世居华林。五传而仲尧公。大其业。八传直孺公。光其宗。九传杞公。自华林徙稻田。十一传孟鉴公。又自稻田徙蔡溪。夫蔡溪在东南之麓。相距祖居不逾十里而卜迁于此。谓非不忘故土之思乎。故蔡溪之绣壤。既与华林相表里。而蔡溪之形势更与华林相掩映矣。盖其地四面环山。溪谷绕注。北枕呀口石。耸若天柱。南面凤凰山,势若来仪。右有锺狮岭。其岭如锺。兀然独立。左有石鼓潭。其石如鼓。扣之有声。又有巨石。酷似船形。自昔至今于五月五日。时闻阴鼓之声。又有鸣水洞。响声似小锣。故今地名亦名鸣水云。凡此皆蔡溪之胜。概而俱载于瑞阳志内者也。至于户习诗书。人尊礼让与。夫尊祖敬宗之谊。和邻睦族之意。较之他族。畴克及之。余丁亥岁与其家讳璠玉者。同登弟子。员因而熟识其为人盖好学深思士也。且持已端庄。接人温柔。有古处风。余尝北面事焉。故于乙丑仲春相与同修总谱。参酌校订而编。次为独详。盖吾之宗者华林。而华林之附近者。蔡溪。虽古牒旧章各族咸有流传。莫若蔡溪之世久居近。其所存犹足征也。乃于季夏偕彼徙华林之岭。绘其古迹遗踪。付梓附谱。以传于后。因获睹山川秀美。人文之俊雅。余喟然叹曰:地灵人杰。良不诬也。第不解其地名。蔡溪者。何也?或曰蔡。大也。华林之水自小溪至此始合诸水而大注。故曰蔡溪也。余喜曰:天下之水。注于河海。则河海之宝藏兴焉。华林之水注认蔡溪。则蔡溪之人文萃焉。迄今尊儒重道。求贤若渴。而其子孙又皆俊其伟。饱鲙诗书。行将领袖群英。芳留后世。不卜可知焉。然则华林当日之盛。何难见于蔡溪乎。谨序。
康熙丙午正月望日
                                  侍御裔孙讨下尚斌顿首撰"

这一份重刊于清初的胡氏家谱,准确地描述了蔡溪胡村与华林胡氏始祖居地之间的地理准确位置和山水联系,主要有4大要点:
  1,“华林”是在今蔡溪村之西北,并非如某些文章中所定义的“华林就是浮云”。历史上的任何时代的这一地区的版图都标定,浮云山在蔡溪村之东。正因为蔡溪村之西北是华林,其家谱才世世代代记载为“夫蔡溪在东南之麓。相距祖居不逾十里而卜迁于此。”
  2,蔡溪胡村是离祖先始居地最近的胡姓分支中的村庄。“而华林之附近者。蔡溪。虽古牒旧章各族咸有流传。莫若蔡溪之世久居近。
  3,蔡溪胡村的位置是在祖居地的东南麓,距离不超过十里;“夫蔡溪在东南之麓。相距祖居不逾十里而卜迁于此。”同理,祖居地即在蔡溪村的西北方向。
  4,环绕蔡溪村的水流来自华林,也就是说,华林之水流入蔡溪。蔡溪之村名也因华林山溪流至此汇集而得名“华林之水自小溪至此始合诸水而大注。故曰蔡溪也。余喜曰:天下之水。注于河海。则河海之宝藏兴焉。华林之水注认蔡溪。则蔡溪之人文萃焉。”。
  5,描绘了丫口石与蔡溪胡村的地理位置关系和该石群的形状。“北枕呀口石。耸若天柱。”这就证实了丫(呀)口石在蔡溪村之北,而不是在所谓的“浮云山之东”。下图是江西省地图标明的蔡溪胡村与华林山周岭村的位置。


由图可见,蔡溪胡村正落在周岭村的东南。来自华林山的山溪水,在蔡溪汇集成河,1966年冬,高安县组织在此投资修建了樟树岭水库。下面两幅图分别是蔡溪胡村与华林山周岭村、奉新县浮云山之间的地理位置示意草图和站在丫口石山峰上俯瞰樟树岭水库的照片。

这是按照江西省地图描绘的蔡溪胡村的周边地形草图,可以看出它正位于华林山与浮云山之间的一片丘陵地带。





樟树岭水库鸟瞰图,蔡溪胡村就落在水库大坝下。樟树岭水库蓄纳了来自华林的山水,而浮云山之水只能流入奉新的国庆水库。
播迁在各地的胡氏后裔对始祖居地历史的了解,由于地域和时代的遥远,只能依靠代代口述相传或谱系上的片言只字,甚至于互相借用参考、重复刊写,难免以讹传讹出现误传,或只能在大体的棱角上对始祖居地的历史进行重复。加上各地重修家谱时,往往限于交通、通讯、时间、人力、经济等条件,不可能组织编辑人员到原祖居地作详细考察。《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记》多次提到的《华林胡氏大成宗谱》,在当时的条件下,组织“九省四十三县(市)”参加,这样庞大复杂的编写范围,其重点只能放在记叙 “人口”和“人文”的变化状况上。基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大量的收集、汇编、核对、刊印、发行等工作量,不可能专门组织对始祖居地进行详细考察。即便是《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记》的作者胡德谦先生本人,在此之前从未到过华林山,撰写《奉新华林胡氏祖居考察记》时也只是到了奉新县内四天,且真正用于实地考察的时间只有一天,其余时间用在应付当地的热情接送上。这一带都是高山,交通不便,胡德谦先生年事已高,这一天能跑多远就可想而知了,其文中所下的结论无疑具有很大的主观臆断和对文字资料片面依赖的思维局限性。
历史名人对华林胡氏祖居地的描述是不可作为考证依据的。一是他们只能在友人提供的家谱资料上借题发挥,不可能亲行考察;二是他们既不是高安或奉新籍,又不曾在此地为官或经商,仅仅云游一次就写下来的关于地方区域方位的言论,只是附和,而不是结论。例如明代的杨士奇,其祖籍是泰和,长期为京官,曾应邀为重修胡氏总谱作序,序中附和提及“华林,今南昌奉新之境”,不管是否准确,因其未曾作实地考察,所言是不能作为考证之依据的。其余皆可类推。
而蔡溪胡村自始至终一直未离开祖居地域,且一直续谱,对祖居历史的了解相对深刻、详细和真实得多,其谱系中反映的历史可信程度相对高得多。

  考证之五:历史上华林山南麓一带曾为“南昌郡”、“洪州”、奉新管辖,至今仍有“南昌府奉新县法城乡”界碑,周岭村正是座落在界线内,因此,谱书上所载“奉新华林”盖由此而来
 
  查阅胡氏家谱,有的冠称“奉新”、“新吴”字样,或称“奉新华林”,或称“新吴华林”,最初的胡氏族谱,又称是“豫章华林”,而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具有祖居地地形地貌特征的周岭村却在今高安华林境内,属高安管辖。《奉新县华林胡氏祖居考察记》的作者胡德谦先生也一再提出疑问,为什么胡氏谱系中不提“高安华林”?这个疑团,直到2005年10月在开挖华林寨基址时,无意中在杂草丛中发现一处摩崖石刻时才找到了答案,上面清楚地刻写着“南昌府奉新县法城乡”的界址,沿着山脉的直线,华林山周岭村正落於此界线内,(康熙元年版《奉新县志》上的高奉边界地形图亦是如此)无疑,周岭村历史上属奉新管辖过,编修家谱时关于祖居地属地,无疑会冠以“奉新华林”。
这是答案之一。
再看看史料对“高安”属地的记载。查1988年出版的《高安县志.卷一.建制》,如下记载:
“据已有的文字记载,高安是原来古三苗活动的地方。春秋时,属吴国管辖范围,越灭吴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属越。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剪灭楚,明年建九江郡’,高安属九江郡。汉兴,高祖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遂属淮南国之豫章郡。”
“晋及南北朝时,建成(高安古称之一,笔者注)县仍属豫章郡。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废望蔡(即上蔡),并康乐(即阳乐),,宜丰复入建成,是时改豫章为洪州,遂属洪州,大业初(605年)废复置郡。建成仍属豫章郡。”
“武德八年,(625年)筠州(高安古称之一,笔者注)废,并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入高安,隶洪州”。
以上资料证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安一直隶属于南昌(古称“豫章”、“洪州”)管辖,而奉新也同属南昌管辖。华林落高安与奉新的交界处, 被称为“豫章华林”或“南昌华林”是正常的。
这是答案之二。

        再再看看另一处胡氏家谱的记述:
           
        "总 谱 凡 例
  华林旧谱。咸祖成公而成之所自出。实由胡公满始。今本局自满以下。仅欧谱。系以一支。不敢旁及。则人知吾族之源源远流长。自成以下。仅效苏谱。系以分支。不敢遗漏。则吾人知族人之枝蕃而本茂。庶始未不紊。井然可观。
予族宗谱。代多修梓。世次迁徙。皆有可观。第前系多样。后系多略。不无全璧微瑕之撼。本局劳心焦思。加意编辑。凡属珰裔各支祖系。收远录微。具载谱内者。俱以十五世为率。其有迁徙而后系另详者又十五世。以下逐书某世某祖徙居某地。其无迁徙。而后系未详者。则书始迁某地之祖而止。此又不居。居以十五世为率也。至无嗣者。必书止字。以终之杜冒认也。独惜瑜。琼。琚。球四公。宦居异地。支徙莫详。姑俟游访以图续补。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褒善贬恶。所以昭百世之法戒。谱隐恶彰善。所以敦一族之亲睦。故凡先人有善难微。必书者。一以明表扬之心。一以示孝慈之准也。
传称用之为仲容子。用讷为仲尧子。谱载用之为仲尧长子。用讷为仲宣长子。史传疏远。当以宗谱为正。
旧谱所载华林。毗陵。西山。书院。序、记、传、赞并诰敕铭志。诗跋之类。非内意有重复。乃残缺无考者。本局靡不登录。即各支序记等文其可传者。亦靡不附录。以见文献足征。
先祖坟茔多在新吴。曩因族属星散。住居窎远。以致照管不及。屡被邻人侵掘。如成公、耿氏二墓。坐落地名南枥太皋村。宋时奉新富民侵占。蒙本邑 官长清查给还。其事出于十二世孙逸驾公之力。明初又被奉新富民侵占。仍蒙本邑官长清查给还。其事由于二十一世孙源洁公之力。今闻华林凤形祖墓。又被高安土豪掘占。
浮云手炉。祖墓。又被奉新土豪掘占。嗟嗟。彼亦幸值吾族众心懈弛。奋义无人尔。没有二公。其人者出乎。吾不知能。嘿嘿。以处此掘占者否。故本局特于遗迹内。修载五世以前祖墓。使子孙识其山向。勤加看护。以防侵掘。
毗陵外派。自秀至椿世系难系吾族。然于樗椿之下。不知接续何支。世代绵远。谱牒欠全。别无可考。但现谱中胡氏世系录后云。从涉宗城翰林坊。今考纺所指从者。乃毗陵岐国公。持之第四子也。盖秀以下。世居宗城。故从之徙居亦有由矣。以此二节观之。派系于毗陵支。甚不相远。故不敢弃。仅并录于系。后以为存信阙疑者之一证云。先代显祖及珰。瑜。琼。琚。球各支仕宦。俱照旧谱载入。毫无遗漏。独明季先达与当代晋绅。族繁居广。难以备纪始。俟游访附录。以便稽考。
局内使费虽系斌资。各支亦有乐助。编次世系虽出斌手。诸宗亦多同志。故本局于各支乐助。分文必登诸宗。同志贯行。必录以见。修梓大事。独力莫支。而赞勷之功实不可少。
华林场旧谱。及毗陵合谱。编次严慎。考核详明。第嗣后诸宗纂修。滥杂不无吕嬴。莫辨牛马潜移之弊。本局鉴兹前辙。矢天誓日。凡属华林支裔。虽微必录。虽远必收。凡非华林嫡派。虽贵不援。虽近不附。若谓笔削自我。知罪任人。则吾岂敢。
  华林祖居。昔隶奉新界。今隶高安界。故总谱所编字号。奉新则给天字。高安则给地字者。尊祖居也。其余郡邑以及吴楚闽越。燕赵周秦等处。祖多者。或一邑一字号。祖少者或一郡一字号。或一省一字号。如无本局所给字号。即系伪谱。不可不辨。
修谱原为敬宗。敬宗原为睦族。嗣后诸宗毋论生同地。居同籍。务相亲睦。即外省异郡。。凡属华林嫡派。或商逢。或旅遇。一经叙问。宜加敬爱。倘若仍前秦越。昭穆不分。则是既联之后。无以异于未联之先。其于敬宗睦族之意。谓何欤?凡我同宗其共识之。



康熙丙寅正月下浣之吉
                    高安讨下知祖堂  仅识”

这是写于1686年的胡氏族谱序言《凡例》介绍,文中清楚地点明了华林祖居地属地的变迁:“华林祖居,昔隶奉新界,今隶高安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林”的属地在清代康熙期间发生的变化,即康熙元年[1662年]的奉新版图划在奉新,到了康熙丙寅年[1686年]已划为高安管辖)。华林胡氏祖居地---华林山周岭村到清代年间才划为高安管辖。
这是答案之三。
综上史料考证,华林胡氏始祖居地这个谜已经破解了,她就是今隶属于高安市的华林山周岭村。
  实地考察挖掘出来的华林祖居地部分文物证实华林山周岭村是具有千年文化的古村
周岭村位于高(安)奉(新)边界,是高安市西北方向最偏僻的一个村庄,座落在华林山东段的半山腰,四面环山。翻过村后的山脊就是今奉新县地界,往东可隐约地看到玄秀山峰(又名仙女寨),沿古石板道往东南方向步行约十华里即是樟树岭湖(水库)和蔡溪胡村。村西、东各有两支山溪水常年淌流,向东南汇集到樟树岭水库。村中的大部分建筑为原古村房屋的基础上重建。村中古树较多,比较密集地围绕在村东(原“华林书堂”),分别有红豆杉、楠木树、报春花、银杏和樟树。其中一棵樟树生长在古围墙石中,胸径达2米,树龄估计在千年以上。下图为周岭村后的形状酷似飞凤朝天飞翔的山峰。

掩映在树林里的周岭村,座北朝南。
  在山中找到的一块残缺不全且严重风化了的胡姓古墓碑,上面“胡公”二字依稀可辩。

从二零零二年开始,华林山镇(现为风景名胜区)组织力量对周岭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前后花费三年之久。由于该村已居住着近200多高姓人口(清嘉庆年间自宜丰迁入),且在原址上建了大量房屋,为了减少村民的损失,考察挖掘只能避开现有的房屋在表层进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依然找到了当年祖居地上的部分文物。
  胡氏谢恩祠遗址遗物。当地村民(高姓人口)反映,在周岭村西原有一个祠堂,是原胡姓建的,称为“谢恩祠”(一名为“感恩祠”),高姓人对此是一不祭祀二不维修三不拆除,原来看守此祠堂的最后一户胡姓人家也於20世纪70年代迁走了。此祠堂因此失修,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倒塌了。下面是尚存的部分遗物照片。

  幸存的胡氏谢恩祠遗址遗物
  雕有“二龙”的图案,显示了祠堂主人的雍贵气派



  被覆盖、丢弃、掩埋或改作它用的原建筑物,被后建房者当乱石使用的精致花纹石磉,压在墙底。






从土中挖掘出来的原胡氏祠堂建筑上雕有“万年青”花卉的柱石。

上面压瓦的是古代精致别巧花纹雕刻砖,而瓦片却是现代的,显然是旧物利用。




被丢弃在村中一角的雕花石磉。





上代人建房时从土中挖出来的刻有胡氏部落图腾“白头翁”鸟图案的食品木模,一代一代作为家宝传下来,现已被虫蛀得百孔千疮。



  这是丢弃在村中的古代染布石器



  这是在一幢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房屋侧发现的嵌在墙脚上一点的阳雕石块,询问建房主人,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因材利用就砌入新墙内了。从字体风格看,属五代宋初时期。原来这是“华林书院”的前身胡氏“华林书堂”—“潜园”石刻。

       
这是在村口沿溪流而下发现的宋代造纸作坊遗址群,目前已发现有14处。一个小山村拥有如此多处的造纸坊是罕见的。当年从这里造出来的比较粗糙的纸张供书堂教学习作用。


  位于村北高山上发现的罗武二仙仙坛遗址,坛西侧三块球形大石与祖居基址图所标一样。


  位于村东南桥头发现的“朝仙桥”石刻。从南昌方向进入此村,该桥是必经之道。


这些石器、石刻图案展示了唐、五代、宋初时期的建筑风格,反映出古村的历史和文化风貌。华林胡氏始迁祖胡藩定居华林前即封为在大将军,身后又被封侯,虽然他在这里的定居时间很短,且由于后人有“不遵法度”者而被收回封爵而使胡氏一度在隋唐时代默默无闻。也许是华林山风水极好,钟灵毓秀,华林胡氏的繁衍发展并没有停止。若干年后,胡藩的其他后裔析居江西各地,奠定了胡氏在江西繁衍的中心地位。据《耆旧志》载:“胡氏在南昌与罗、邓、熊并称豫章四大姓”。24世胡清献时,任饶州通判,常回华林,关心祖居地建设。25世胡(胡魁)登仕迁史授博士,唐亡后归隐祖居地,“大兴华林之旧地”,修建房屋,创建家塾,祖居地的村落建设越显辉煌。这些遗留至今的精美石器、石刻,正是胡氏历史上人才辈出、地位显赫的象征。同时,染布石器、造纸坊等遗址遗物,反映了祖居地作为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状况和家族教育需要的印记,勾勒出了旧中国农村自给自足封闭式经济条件下人们生存场所的生动画面。

必须指出,我们发掘和研究胡氏祖居地文化,重在批判性地继承民族传统中优秀的内容,挖掘她的历史内涵,而不是简单地为了猎奇。因此,没有必要把寻找工作精确到绝对微小的方位,摒弃纯粹的怀旧趣味。我们确定华林胡氏始祖居地,一是因于在这个地方发现了遗址遗物,具有文化考研价值,二是和史载方位吻合,便于胡氏后裔寻根问祖纪念祖先,也为了推动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籍此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由于论坛限制,一次性上传图片数量有限, 其它图片将在今后陆续上传)


[ 此贴被弘胡在2007-04-25 17:01重新编辑 ]

收稿日期:2007.04.25  转载请注明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2-07
华林祖居在元秀峰东侧之浮云山麓--罗山居士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5-01 21:16:04 ]
[上一篇] [下一篇]
华林祖居在元秀峰东侧之浮云山麓--罗山居士

感谢罗山居士赐稿胡氏宗亲网首发!

    华林祖居在华林元秀峰(又名玄女峰或仙女寨)东侧浮云山麓,而不是在元秀峰西边之周岭村。

一、史谱记载
    华林胡氏始祖胡藩赐土豫章之西,爱新吴华林之美而卜地筑室为居。其24世孙胡城因唐朝灭亡而携眷归隐华林祖居,悬车不仕,聚族同居,创办私塾。后有胡城长子胡珰将胡氏家族私塾发展为华林学舍,至北宋初期又有胡珰曾孙胡仲尧兄弟将华林学舍扩建为华林书院。古华林书院位于元秀峰东侧浮云山麓,其所在地是宋太宗雍熙年间旌表义门之处,至今尚有华林书院等许多历史文物遗迹。因此,位于元秀峰东侧的华林书院所在地—浮云山麓既是胡城所归隐的华林祖居地,也是胡藩开基新吴时的华林胡氏发祥地。而周岭在元秀峰西边,与华林书院所在地浮云山麓华林祖居地相距十几华里,又隔着一座元秀峰和其它数座高山,与华林祖居地无法连接成片。因此可先从地理位置上断定周岭不是华林胡氏祖居地,并与华林祖居毫无渊源之关系。

二、祖居图说
    1741年华林胡氏后裔胡盛泰在《华林祖居图记》中写道:“华林吾家之祖居也。昔南朝刘宋,有藩公之居邳者,封土新吴……,遂卜为家;厥后侍御之贵;……五传仲尧兄弟,聚爨致义门之表;……八传少伋,更有宸翰之赐;……而(祖居基址)势犹有可像形者……俗云冲霄凤形是也。……凤脑之下,前则为祖居正堂,尚有义门遗迹;……奉邑名区之传,诚有莫过于此者……。”对照此图记,位于周岭的所谓“飞凤朝天”之地怎么也不像具有“冲霄”气势的凤形之地,且这里既不属于“奉邑名区”,也没有“祖居正堂”,更没有“义门遗迹”,与华林胡氏28世孙胡映庚1905年所绘华林基址冲霄凤地图所标明的东有呀口石,西有玄女峰这一最重要特征亦无法对上号。东西标志严重错位,又无历史文字记载可查,也没有实在的文物可考,因此亦可从根本上断定周岭不是华林胡氏祖居地。而奉新华林书院所在地浮云山麓,其东边山巅上有呀口石,西边有玄女峰,华林祖居地形若冲霄之凤,东西各有数峰迭起,如凤凰开肩展翅,即使现在站到南边较高处的山腰间向北望去,亦可看出其冲霄之状等特征,水则东出西转,下注案山之外。因此,元秀峰东侧华林书院所在地浮云山麓才是上起胡藩下至胡直孺时的华林胡氏祖居地。

三、真假石标
    周岭东北角山巅上的“丫口石”不是华林基址图上的呀口石,因为它在玄女峰的西边,因此它不能成为华林祖居地的真正标志。而位于浮云山麓的呀口石不仅在玄女峰的东面,而且在华林祖居地东面的第三个山巅上,与华林基址图上的呀口石在方位上完全吻合,所以它才是胡映庚描绘的华林基址图中的那个呀口石,才是华林祖居地的真正标志。

    (一)尽管浮云山麓的呀口石比较平常,不像周岭东北角山巅处的那块丫口石嵯峨雄伟,不易引人注目(大概正是由于它的平常,才没有得到过诗人们的赞唱),但它最终于1905年被华林胡氏后裔胡映庚注意到并画入了华林祖居图,且于2004年冬由奉新县华林书院景区考察小组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按图索骥所索到。

    (二)设想一下,如果周岭东北角山巅的丫口石是位于华林祖居东面或周围不远处的话,它的嵯峨与雄伟必然会使曾到过华林祖居地的苏轼等人赋诗赞美, 然而宋代70余首诗均未提及它,可见它不在祖居地附近。

    (三)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正是此嵯峨雄伟的丫口石,才使得某些人在考证华林祖居时首先就受到了误导而步入歧途,且愈误愈深,以致完全不顾它是在祖居地西边的元女峰的再西边,而不是在玄女峰东侧华林祖居地之东边。

    (四)更加令人遗憾的是:有人竟然把华林胡氏家谱上华林基址图中的“X口石”或“呀口石”均臆断为“丫口石”,并断言“除此之外没有第二处”,理由是官方史志地图上只能找到周岭东北角山巅处的那块“丫口石”(在此笔者要说一句:考证华林胡氏祖居地应以华林胡氏家谱和图记为主要依据,并尽可能参考官方史志图记等资料,而不能因官方史料没有记载就否认家谱之记载,因为官方史料不可能把百家谱上的东西全都记载上去),然后以此“丫口石”为标志,在元秀峰以西--华林寨以东寻找到一个周岭村并把它考证为华林祖居,且完全不顾胡映庚所绘华林基址图上东有呀口石、西有元女峰这一最基本事实和定位,在所撰论述文章中一概只字不提华林基址图西有元女峰这一最关键标志。

    (五)为了否认元女峰东侧华林书院所在地浮云山麓是华林胡氏始祖胡藩开基新吴时的华林祖居,否认此处曾经是胡城所归隐的华林祖居,否认此处曾经是华林私塾--华林学舍--华林书院办学及义门旌表之地,有的人在允许自已引用华林胡氏家谱及古人等有关记述的同时,却割断华林胡氏发祥发展之历史而特别强调“历史名人对华林胡氏祖居地的描述是不可作为考证依据的”,且“皆可类推”出只要是说了“华林,今南昌奉新之境”之类的话,就是附和。这不知是什么逻辑?更不知是为了什么?

    (六)在此笔者要说,如果把华林胡氏家谱上元女峰东面的呀口石混为元女峰西面的所谓嵯峨之丫口石,并以此丫口石为标志,而不是以元女峰和元女峰东侧祖居地之东的呀口石为标志,同时以华林胡氏发祥发展之历史事实依据去考证华林祖居,就必然会误入歧途,且愈误愈深。

    (七)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即华林胡氏大成谱上华林基址图东边的“X口石”,据实地考证,此石名曰凤凰石,石上所刻近368个字大都清晰可辨。该凤凰石位于华林祖居地之东侧,而且更靠近祖居地,故根据不同版本祖居图把靠近祖居地更近点的凤凰石或把靠近祖居地稍远点的呀口石看作是华林祖居地重要标志均是可以的,因为它们都在祖居地东面的附近之地,只是稍有远近之分。

四、其它三辨
    (一)高安蔡溪胡氏家谱序中有一句话,原为“籍新吴,故世为奉新人”,后被人先将“籍”混为“藉”,然后取“藉”有“借”之含义而断句为“借新吴故,世为奉新人”,其用意只有为之者才能解释得清楚。

    (二)高安讨下胡氏家谱序写有华林祖居“昔隶奉新,今隶高安”,并于近年有人在考证周岭时发现了一块“南昌府奉新县法城乡”界址的石刻,并沿着山脉直线,臆测周岭村正落在法城乡界线内,故断言周岭村历史上属奉新管辖过,后划归高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用沿着山脉的直线之办法,硬把在华林山峰之南山脚下的周岭村说成曾属奉新管辖,未免太臆断。山脉上的界线应当是沿着山脊自然延伸的,而不能人为地用直线穿过麓底将周岭臆断在奉新法城乡界线内。

    (三)有人在撰写华林祖居考述文章时说: “历史名人对华林胡氏祖居地的描述是不可作为考证依据的”,如杨士奇等为《华林胡氏家谱》作序所言“华林,今南昌奉新之境”之类话皆是附和,故不能作为考证华林祖居的依据,其他人所言皆可类推,理由是他们没有亲行实地考察。这未免有苛刻之嫌。请问说此话的人,你是否到过奉新华林祖居地?是否考证过位于元秀峰东面青龙山之巅的呀口石?是否弄清楚了华林祖居地在元秀峰东还是西的定位问题?如若不是,那读者对您的所撰之文和所言之语又当如何评说呢?你在考证华林胡氏祖居地时难道不是以史谱记载和历史事实为依据的吗?

    作为一个文史研究者和撰文者,不应对古人持苛刻之态度。华林祖居在新吴在奉新,这是历史事实,以前不曾有过争议,如果现在把古人撰文时未先到实地考察而把一个当时无异议的华林祖居说成在奉新之境看成是附和之举,这未免太苛刻。这种否认前人,否认史谱记载,否认历史事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收稿日期:2007.05.02  转载请注明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8-12-10
风水上讲,一个讲的是村外为飞凤朝天式,一个讲的是基址周围为飞凤朝天式,显然后一种符合风水学。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8-12-10
1111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