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173阅读
  • 0回复

姓氏略考-胡毋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11-26
0772 姓氏略考-胡毋姓-姓氏渊源 (2009-08-29 13:28:56)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0501~1000  
0772 胡毋[胡毋、胡母,读音作hú wú(ㄏㄨˊㄨˊ),不可读作hú mǔ(ㄏㄨˊㄇㄨˇ),不可写作“胡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f49ffa0100pdi2.html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胡公满后裔公子完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陈国胡公满的后人公子完出奔齐国,改姓田氏。

田完的后裔子孙在齐国迅速繁衍壮大,后以权财拢控齐国人心,逐渐掌握朝政,最终代姜齐为田齐。

到齐宣王田辟疆执政时期(公元前320~前302年在位),将自己的一个弟弟赐封于毋仰(今山东东平)。战国时期,“毋”与“母”二字通假,其后人“远本胡公,近取毋邑”,因称胡毋公,或田毋公,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地名为姓氏者,称胡毋氏,或称胡母氏。

胡毋氏得姓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

胡毋氏一族在古代曾强盛一时,例如在秦朝时期有著名的书法家、太史令胡母敬,在汉朝时期有著名的经学家胡毋生、执金吾胡毋班等。

晋朝以后,胡毋氏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胡氏、田氏、母氏、毋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该支其母氏、毋氏的正确读音皆作wú(ㄨˊ),不可读作mǔ(ㄇㄨˇ)。
  
得姓始祖:胡毋公(田毋公)。

三.各支始祖:

四.迁徙分布:

胡毋氏复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人口也非常稀少,但其分衍的单姓母氏在台湾省名列第五百九十七位、毋氏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零二位,以扶风、咸阳为郡望。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咸阳郡: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王朝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朝,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周显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朝末期,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时期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时期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三国曹魏时期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国时期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朝时期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时期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咸阳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癸巳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复置,1968年改为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2.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咸阳堂:以望立堂。

资料有待补充。


八.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八厨名士,一代儒宗:上联说东汉时期的泰山人胡母班,字季友,官执金吾,与度尚、张邈、王考、刘儒、秦周、蕃响、王章并称“八厨”。下联说西汉时期的著名经学家胡母生,字子都,齐人,研究《春秋公羊传》,景帝时曾官博士。年老回齐教授,为齐地研究《春秋》之人所推崇。

资料有待补充。


0772 姓氏略考-胡毋姓-历史名人(2009-08-29 13:32:58)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0501~1000  
九.历史名人:

胡毋敬:(生卒年待考),亦称胡母敬;齐国人(今山东淄博临淄)。著名秦朝时期太史令。

胡毋敬是秦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本来是栎阳(今陕西临潼)的狱吏,后官至太史令。

胡毋敬博识古今文字,覃思旧章,博采众训,参与了程邈、李斯主持的省改大篆,著有《博学篇》七章,都是用法定的小篆字体编写的字书。这些字书同时教授字体和语法,也成为当时蒙童读书识字的标准版本。

在西汉初期,乡里的书师将秦朝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历》、《博学》合并为《苍颉篇》。此后,在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司马相如作的《凡将篇》,汉元帝刘奭时期史游作的《急就篇》,汉成帝刘骜时期李长作的《元尚篇》,新帝王莽当政时期扬雄作的《训纂篇》,皆用其小篆字体。

总的来看,魏、晋以前所有的蒙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字书,以提供标准字体为主,兼作识字教材。但这些字书基本上都佚失了,现仅有《急就篇》还保存完整。

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特别说明:“斯作<仓頡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北魏时期的音韵学家王愔在《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了秦、汉、吴诸国五十九人,其中就有胡毋敬。

唐朝时期的学者张怀瓘在《书断·妙品》中亦谓胡毋敬为“博识古今文字,亦与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学篇》七章,覃思旧章,博采众训。”

胡毋敬对创造汉字小篆,通中国文字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胡毋生:(生卒年待考),亦称胡母生,字子都;齐国人(今山东淄博临淄)。著名西汉时期经学家。

胡毋生的生卒年月已难详考,约当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家。

胡毋生治《春秋公羊传》,在汉景帝刘启时期被立为博士,与董仲舒同业。董仲舒曾著书称其德:“胡毋子都贱为布衣,贫为匹夫,然而好乐义好礼,正行至死,胡天下尊其身而俗慕其声。甚可荣也。”

胡毋生年龄比董仲舒稍长,是汉朝最早传公羊学的大师之一,也是首先将公羊师说著之竹帛的人。戴宏序述《公羊春秋传》授顺序说:“子夏传予公羊高,高传予其子平,平传予其子地,地传予其子敢,敢传子其子寿。至景帝时,寿及其弟子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可见,胡毋生既是公羊春秋的嫡系正传,也是协助公羊寿将公羊师说著之竹帛,结束其没有文本,口耳相传历史的人。公羊学于此有案可稽,有章可依,学说更加定型。

同时,由于公羊有经本流传,也有利于学说的传扬。此外,胡毋生还归纳公羊义例,著有《公羊条例》一书,使公羊学说条理化,以便学者提纲挈领,掌握要点。东汉末何休作《公羊解访》,就曾“依胡毋生《条例》,多得其正”。胡毋生还亲自传学,扩大了公羊学的传授面。

胡毋生在景帝时为博士,与董仲舒同列。年老,复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武帝时的大丞相公孙弘就曾得其师传。董仲舒对他也十分敬重,《汉书》说:胡毋生“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有曰:“胡毋子都,贱为布衣,贫为鄙夫。然而乐义好礼,正行至死。故天下尊其身,而俗慕其声。甚可荣也!”唐朝时期的徐彦在《公羊疏》中说:“胡毋生本虽以<公羊经传>传授董氏,犹自别作<条例>”,以董仲舒为胡毋生的弟子。吴检斋曰:“其说但不见于淳史,疑莫能质也。”吴检斋所疑甚是。

但徐彦之言的依据是《汉书·儒林列传》,其传曰:“胡毋生字子都,齐人也。治<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年老,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孙弘颇受焉。而董仲舒为江都相,自有伶。弟子送之者,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吕步舒。”

单以这段文字论,似乎胡毋生的弟子有公孙弘、董仲舒、褚大、嬴公、段仲、吕步舒等。在史籍《隋书·经籍志》中即以嬴公为胡毋生弟子。其实这是班固为了行文简洁,未加区别。后人又不深考,误读其书。这里应于“而董生……”句分段,以上述胡毋氏之传,以下述董仲舒之传。今中华书局标点本也不分段,是犹承其误。

据史籍《史记》记载:“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胡董二人同时并治,并无施受关系。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注明:“先仲舒而次子都。傥仲舒曾师事子都,马迁何容疏忽至此!又褚大诸人。”在《史记》中明言“仲舒弟子送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即并非胡毋生弟子。故而,陆德明在《释文序录》中说:“汉兴,齐人胡毋生,赵人董仲舒,并治《公羊春秋》。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州段仲,温吕步舒,皆仲舒弟子。”言之凿凿,不容混淆。唐晏在《两汉三国学案》中,仍将“而董生”以下抄人胡毋传中,盖沿袭旧文,但又于董传按曰:“胡毋生、派止传公孙弘一人,故弘居朝专与董生立异,正以流别不同耳。”则已知胡查之非师徒矣。

在史籍《四库提要·公羊疏提要》考《公羊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认为“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然则在公羊氏家学外,因多公羊经师,董氏何须师事于胡毋氏呢?又典籍《公羊硫》引《孝经说》说明:“子夏传与公羊氏,五世乃至胡毋生,董仲舒。”

可见,董生与胡毋生同为子夏六传弟子。当然,既然公羊寿和胡毋生是首先将《公羊传》著之竹帛的人,那么在经传的文本上,董生或许得益于胡毋子都。至于其他,则不可知。

董仲舒与胡毋生同治一经,但各自的贡献不一样。胡毋生笔录《公羊传》,并总结公羊例义,使其更加系统。董仲舒则在发挥《公羊传》微言大义,引经论事,甚至用《春秋》断狱,将经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发明独多。统言之,二人都是公羊学大家,而且都是汉初传公羊的始师,但是细分起来,胡毋生限于说经,是学问家,是经师;董仲舒则长于论事,搞实用经学,是鸿儒。

司马迁说:“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正是就其能援经以致用说的。胡查二人对《春秋》公羊学的大明于汉世,都卓有贡献,因此在汉景帝年间双双被任命为汉廷博士。





胡毋班:(生卒年待考),亦称胡母班,字季友;山东泰山人。著名东汉末期大臣。

胡毋班为东汉末期著名的武将,官至执金吾、侍御使,当年他与度尚、张邈、王考、刘儒、秦周、蕃响、王章并称“八厨”。

后来董卓所派胡毋班到河内解散关东诸侯军队,结果被袁绍下令杀之。

本书按:

在中国古代,厨,是指能以财救人危急之人,有权有财有势,多为一方名士,而不是现在所指的制治珍馐的酒店饭肆的掌勺大厨师。


胡毋辅之:(生卒年待考),亦称胡母辅之,字彦国,胡毋班之裔孙;山东泰山人。著名魏末晋初期官吏、大酒徒。

胡毋辅之“少擅高名,有知人鉴,性嗜酒,任纵不拘小节,与王澄、王敦、庚凯俱为太尉王衍昵,号曰四友。”曾任陈留太守,后迁扬武将军、湘州刺史、建武将军、安乐太守等官职。

胡毋辅之为人不拘礼法,行为放荡,常与一群文士中的酒徒们厮混在一起,日夜酣饮,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与毕卓等人在家里散发裸形,闭门酣饮,恰巧员一酒友光逸不约而至,但不得入门,只好脱下衣帽,从狗洞里大叫:我要喝酒。胡毋辅之听到后,知是光逸来了,于是赶快请他进来一起喝酒。后人将这种饮酒方式名之为“犬饮“。

胡毋辅之自己嗜酒成性,放浪形骸,自然结识的朋友也是如此。

比如他的一位朋友毕卓,时任职吏部侍郎,常饮酒废职。有一次听得人家酿熟了酒,就乘夜来到他家的酒瓮间,偷盗酒喝,被守酒人抓住。到天亮一看,见是毕吏部,马上释放。毕卓还没过瘾,就叫来了主人,在酒瓮旁边一起喝,直喝和酩酊大醉而去。这件事被人传为“瓮间盗饮“的佳话。

又如他的要好朋友中有一个叫阮孚的,因为要喝酒而没有钱,竟把金貂(皇帝近臣的一种配饰)换酒钱,结果被有司弹劾而降职。

还有他的著名知交阮修,出门喝酒衣袋里从不带钱,而是把钱挂在杖头,一步步走到酒店,独自喝得大醉后,就拿下杖头的钱付酒账。

胡毋辅之就是与这些朋友为伍。时人称之为“八达“或”八伯“。

胡毋辅之自己不拘小节,也放纵儿子不拘小节。他的儿子名叫胡毋谦之,才学远不及父亲,但骄傲放纵,从不把父亲放在眼里,吃醉酒时便直呼父亲的名字,还骂他年迈无能。胡毋辅之听了,不仅不生气,还招呼儿子一起来喝酒。

但胡毋辅之也有他的特点。根据史书记载他“有知人之鉴。”其好友王澄评论他说:“彦国吐言甚佳,好像是锯木霄,霏霏不绝,的确是后进中的领袖。”

有一次,胡毋辅之和几个朋友外出旅游,经过河南城门,就在城旁的一条小河边饮酒。大概因为天气寒冷,胡毋辅之就叫坐在旁边的王子博生火取暖。王子博就说:我为什么要受你的差遣?胡毋辅之只好自己生火。此后,他和王子博谈了一席话,知道他才学非浅,就感叹地说:我不及他啊!后来胡毋辅之就把王子博推荐给河南尹乐广。乐广接见了王子博,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升他做了工曹。胡毋辅之就是这样推荐、提拔人才的。

晋朝初期的的所谓“八达”、“八伯”等人,多为一时名士,由于他们终日沉湎于酒,始终无所作为。过度饮酒的坏习惯耽误了他们的一生,用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胡毋辅之等人都是酒精成瘾的重症患者。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