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关于明朝胡海的再探讨----胡可才(2012.05.27)
南山发表于 2012-07-25 09:34
。1351年参加红巾军起义,在“挑动黄河天下反”旗帜下打败元总治河防使贾鲁。1354年随朱元璋等24人正式加入声势浩大的元末农民战争,参与攻克泗、滁、湖州、宜兴、婺州、绍兴、龙江、安庆、泸州以及荆、澧、潭、益阳、大理诸地,明朝建立后,胡海还参与平定西南诸蛮的战斗,1381年攻破云南,次年在最富有的北京大兴县比武获胜,随后率大量元朝遗属和其他蒙古、色目人去云南屯田实边,1384年封东川侯,1387年征金山,1389年拜征南将军。
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屡兴大狱,杀人如麻,1380年制造胡惟庸狱,致3万人被杀,1390年李善长狱,一家就被杀死70余人。在历次大狱的恐怖阴影下,胡海唯恐功高震主,朱元璋的屠刀随时都有架到自己脖子上的可能。“告老还乡”的胡海没有去朱元璋熟悉的定远,而是他曾经比武获胜的北方地区,在苏北、山东一带安抚流民、抗击倭寇。就在胡海离开朱元璋后不久,1393年果然发生了“蓝玉狱”,胡海的二儿子胡玉受牵连被杀。
战友、爱子相继被杀,已为平民的胡海悲愤交加,卧薪尝胆、以图再起。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此时的胡海已经不是当年统帅千军万马的“东川侯”了,一切从头开始,在与南军战斗中,以低层军官的身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多次获得嘉奖,明成祖即位,按“靖难”功封“正千户”,负责苏北到山东沿海的防御,永乐18年(1418年)90岁时病卒。
胡海墓地的考察
一代名将,先后辅佐两代君王,死后归葬何处?有三种说法:1说安徽定远张桥镇(现称胜利乡)有胡海莹,规制豪华,有石人、石马、石狮、旗杆、神道、华表等建筑,而且村里的人全部姓胡。2008年东海敦素堂胡氏族人月波、为仁、为平、可才和司机为斌趋车前去调查。村里胡维金老人出示的家谱写在布帛上,详细说明此支胡姓族人来自安徽南部绩溪,原来他们和总书记胡 锦 涛是近家。来这里守墓是为了免交朝廷税赋。村西有一条常年流水的小河,传说“胡海墓”就葬在河堤旁的一块高地上。还没等我们张口,村里有个叫罗国年的老人告诉我们:“此墓根本就不像哪位国公的墓,里面是红砖砌成,因为年久失修,被洪水冲开,当时里面的墓志铭清楚的说明这是胡海母亲林氏的墓地”,出土的文物也及其有限,“文革”时被县里来的一辆汽车全部带走了。为什么墓室和表面相差很大呢?我们4人共同认为应该是胡海为防朱元璋而设置的“疑冢”。2说为山东日照说,《大众日报》住日照记者站站长田文阁为了适应日照对外开放的需要,增加日照的知名度,在网站上发表《卫城胡氏万户侯》,认为“胡海墓”在日照阿掖山。2008年8月21日,胡氏族人为仁、为让、维平、可才4人去日照考察。当我们提到“田文阁”这个名字时,从政府办黄主任到阿掖山脚下的胡家林村会计胡坤,都说“此人言过其实,因为报道内容虚夸太多,早就离开日照了”。我们还看到了《安东卫志》里胡海镇守安东卫的记载。至于“胡海墓”,村里的老人都参与胡氏先祖的墓葬的搬迁过程,亲眼看过墓碑上赫然写作“胡承先”、“胡承烈”诸公,唯独没有“胡海”。,几座小墓比较古老,也没见多少随葬品,完全不是一代将军的墓葬。
以上两处都没有找到胡海的墓葬,很显然就落到连云港市连云区陶庵丫髻山上了。丫髻山脚的“胡海墓”,有明确的墓志铭,葬地胡姓人家很少,徐、陶二姓很多,但地名却叫“胡大岭”。墓所在的山场由徐姓人家看管,收入却十分之七归胡家所有。说明了这里是胡氏祖业,这些都和家谱中记载的一模一样。再者,胡海前面的三个儿子——斌、玉、观都没有留下后人(胡观子忠乃过继他姓),日照的胡姓族人辈份较高,有胡海16世孙,比我老祖还高一辈,根据“长房转晚辈”的规律,胡海在连云港的儿子要比日照的大,根据“长子领家”的惯例,胡海晚年只能落脚在连云港四子胡和处,直至仙世。由于从明至今近600年,此地屡遭兵燹,清初又有“裁海”之痛,抗战时是战场,胡海墓失去当年的豪华在所必然。
胡海墓是东部城区等级最高的古代遗产,它和丫髻山组合形成一个优秀的旅
下一页上一页  (2/3)
回帖(2):
2楼:自己考证的不足为凭,应请历史、文物部门认定才可信,无史料、无实物只能是自我推断。
1楼:附:《明开国名将胡海的港城缘》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3703
005年 ..

全部回帖(2)»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