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泾县溪头都:老家的感慨
hslxhns发表于 2016-07-04 01:03
中心,街道给人以破落的感觉。街右侧的这栋老屋不知道是年久失修坍塌,还是火灾,只剩下一堵墙“撑”着门面,显摆往日的不俗。 我走过一些古村落,也曾见过街亭,但像溪头都老街这样密布的还真没有。街亭覆盖街面直至河沿,设置有长木凳,太阳晒不着,下雨淋不到,累了可以歇息,闲时围坐说地侃天,是溪头都老街最为特色的建筑。
走到最大的街亭,都想起来了,右旁的巷道就是通往老家的路。
记忆中巷道狭窄幽深,光线很暗。现在由于一些房子改造了,倒很明亮。巷道中段有一开阔处,看到保存完好的三合土地面,我对女儿说,这里原来是房子,我有印象。傍边一位好奇的注视我们这两位不速之客的妇女搭腔说,这里原来有五间房,现在拆了。然后问我们是哪里人?我说出父亲的名字,她马上就知道我们的来历。
泾县东乡的古名居一般是庄园式的,一个家族整体连片,规模宏大,然后由纵横巷道分成若干个单元居住空间。每家人既独立,又邻近,串门只要跨一步。东乡的古名居一点不亚于徽州古民居,有不同的特色,一般进门都有很大的庭院。而徽州古名居大多数是单家独戸,规模较小,只有黟县宏村“承志堂”类似泾县东乡的古名居。
泾县东乡较大的民居群都以“堂”冠名,如“笃诚堂”、“聚星堂”、“思永堂”等等,不知道还真不好问路。熟悉了妇女见我们说不清,就告诉我们,你老家是“兰馥堂”。她就住在这里,在巷道口我把她家拍了。
出巷口就看见老家了,由于我们在黄山、婶婶随堂妹住到泾县城里,老宅无人居住,又没有人管理,婶婶已将老屋卖了,院门左就是祖父和儿时父亲居住的正屋,右侧原来是柴房和堆放农具和杂物的角屋。
进院,原本想进去看看老宅,拍些照片留下“想头”,无奈新的房主不在,门锁住了,没能如愿以偿。
“兰馥堂”在胡氏中是一个独立的家庭,曾祖父兄弟二人共同建造的这座庄园。由于老大胡纯兰无后,实际上成了曾祖父胡泽馈的庄园。曾祖父有三个儿子,长子胡养斋,次子胡养坤,祖父最小叫胡养初,都居住在“兰馥堂”。大爷爷家的堂兄胡骏绘制的平面图一目了然的反映了“兰馥堂”族人分布情况。
这原来是二祖父胡养坤居住的空间。可是他只生有一子,而且年少就患上了肺痨病,结婚不久就去世。妻子胡汪氏不久也随夫而去,二祖父家绝后了。
巷道是通往大爷爷家和学堂的。巷道口新接的房前有位妇女晒太阳,我们与她打招呼,而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反应。想想算了,由于土改以后居住住户成分改变了很多,也不知道是不是胡家后人? 探头看看,巷内地面铺设考究,巷道右边门里就是父辈们的私塾,左叉道就是通往胡骏家。老大、老三后前居住。
没有熟悉的人,问问院内菜地干活的女人话也不多,这里太生疏了。我坐在大门前石凳上,找找家的感觉。门前的小池塘还是记忆中的原貌,用途是刷洗马桶和菜地浇灌。父亲6岁时带叔叔在这里玩耍,叔叔不小心掉进池中,辛亏家里种菜的长工将他救起,父亲说当时吓得不轻。
祖父最小,曾祖父母特别宠爱,毕业于芜湖民国公学。酷爱读书,印象中在马渡桥时他房间上的阁楼有很多竹书箱,箱内全套古书籍码放有序。接受了新思想的他,对家里的事没有兴趣,家里也没有安排他做什么事,基本上无所事事。三兄弟分家时,除了房产外,曾祖父将600亩田分为四份,三兄弟各得一份,另一份是公用,两个商店由老大、老二分别掌管,后来让祖父是帮老二管管账。人称祖父为“三先生”,祖父虽然是地主,但不善敛财,从不管事,收租给多少就多少。他天生胆小,经同学推荐,他曾到江苏靖江县衙当过录事,但看见杀人,吓得不久就回家了。家人托人给他找了榔桥税务督监的肥差,别人想要都得不到,而他怕得罪人,坚决不去。同学请他到南京、芜湖办的报纸当编辑,也干不多久。坐吃山空,后来就靠卖田过日子。
父亲读高中时,家境就每况日下了,好不容易考到的高中,在茂林中学读到高一年级就辍学了,台湾学者胡耐安按辈分是祖父侄子,但年龄相仿,是祖父的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上一页  (2/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