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道静:“三点一线”的读书人
hslxhns发表于 2016-12-27 19:27
馆有第一、第二两个图书馆,没有自己的房子,都借小学废弃的教室为馆。而胡道静在调查中发现那个藏书仅3000册的第二图书馆,竟然因书库拥挤想出用搞图书巡回及流动书车的方式解困,这在上海还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歪打正着,效果颇佳。具体的办法是取出藏书1000册,规定十个学校,每校得借100册,一星期后将书籍收回,再予其他十校。他们还定制了书车一辆,储藏持籍和小帆布凳十只,每日出发至大小弄堂口停留,招徕少年儿童随意阅读,且有凳子供坐。胡道静目睹此情此事说,这种办法对于消灭不良的书摊,真是有力的坦克车扫射队!
  胡道静还分外用心地探访了当时上海的几家通信图书馆和流通图书馆,如李公朴为馆长的申报流通图书馆。这家由申报为纪念创办60周年而创立的图书馆,阅读对象定位在店员、学徒等失学者群体,开办的目的是让他们有读书兴趣,取得种种知识。他在调查中,对由几个青年人用通信借还方法开办的蚂蚁图书馆大加称赞。这家图书馆开始创办时,藏书只有700本,但一年后就递升至1800本,但它却有完整的借还制度、采购标准,而且还不定期编制、印刷本馆藏书目录。
  1935年,胡道静调查搜集的《上海图书馆史》问世了,该书囊括了自1847年上海最早出现的“上海图书馆”到1935年上海前后出现的百余家中外公私图书馆的概况。校证《梦溪笔谈》只是一种机缘
  1928年,15岁的胡道静就选择了为沈括《梦溪笔谈》作校证,从此开始了他长达70多年的《梦溪笔谈》研究生涯。
  《梦溪笔谈》是一部关于古代自然科学和若干人文科学的集大成之作,虽然属野史笔记,却是包罗万象、门类俱全的百科图书,自宋以来从未有人对它有过全面、翔实而又科学的校查、考证,如果说有那就只有胡道静了。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胡道静就是依靠去图书馆找书、读书、作笔记,日积月累,终于推出了《梦溪笔谈校证》。
  若干年后,有人请教胡道静为何选择《梦溪笔谈》作研究。回答出乎意料:“我只是一种巧合,是机遇。”接着,就谈了校证《梦溪笔谈》的起步。因为胡道静小时候常随当编辑的父亲胡寄尘赴印厂排字房。目睹工人拣选铅字,印出一张一张的文字稿,他感到惊讶不已。开始,他还以为这是个外国人的发明,后来偶而自美国学者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东西传》中看到了关于毕异其人的介绍——这是引自沈括《梦溪笔谈》的,这才知道活字印刷术原来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啊!就此产生了对《梦溪笔谈》的兴味。不过,当时他并没有想到后来自己竟会为它考据,补证了70几个春秋,引起中外学术界拭目以待呢!
  胡道静开始校证时,非常注重抄、校,凡是有关《梦溪笔谈》的直接或间接的文字,都把它们摘写于书眉,或缮录纸条夹在页间,或制作卡片、记录于笔记本;鉴丁《梦溪笔谈》历朝历代多有刻印,文字前后时见差异,他为了寻找可靠的善本,几十年间,足迹踏遍了全国凡有收藏该书刻本的各图书馆。有次出差到南京,朝出晚归,往来翕忽,竞在龙幡里书库查了十几遍的《梦溪笔谈》各种版本;这样的故事他已习以为常了。他用各种颜色笔过录《梦溪笔谈》的文字差异、失误处,或从前人的校订、过录其校字与校语。日积月累,胡道静自备的《梦溪笔谈》本,天头地脚乃至文句之间,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细字。往往原底本空白写得水泄不通后,就再另用一新底本。这样,半个世纪以来,就用足了20几本。顾颉刚把他比作是裴松之
  胡道静对《梦溪笔谈》钻之弥深,兴趣越见浓厚,但他多数时间仍是要为稻粱谋,他当过报社总编辑,共和国建国后的上海文化局首任图书馆科科长,后来又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和华东师大教授。白天劳碌,但他仍是挤出时间校证《梦溪笔谈》,常常为了校勘一个字,考证一段内容,查藏家目录,访书读书,可是并无什么著书立论的念头,直到五六十年代,才立意将校录与笺注著成一书。
  1956年,胡道静终于完成了80万字的《梦溪笔谈校证》。这部远远超过原著字数多倍的著作的问世,曾一度轰动了史学界和

浏览大图
下一页上一页  (2/3)
回帖(2):
2楼:史学大师胡道静一生治学,百岁诞辰之际,还出版了自己的文集以及一部史学研究,超过四百万字,著 ..
1楼: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文:施宣圆胡道静在寓所
李约瑟(中)与胡道静夫妇
11月6日上午七时 ..

全部回帖(2)»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