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歙县伏溪村胡氏宗谱(节选)
胡逢村发表于 2016-12-30 16:56
塘林广,即今歙县霞坑镇塘川村。琛公是常侍胡塘川派始迁祖。妻方氏。子二:积荣、积华。
瑜:讳礼生,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迁徙淳安仁寿乡云濛溪。
琳:名智生,妻黄氏。止。
球:名仁生,妻姚氏,子二:祜、祐。
珎:名信生,妻潘氏,子三:郁、通(止)、泰。
已:字东林(三保次子),迁徒佛岭,即今歙县北岸镇佛川村。
二十世:积荣:留故土塘林广,即今塘川村。
积华:明朝嘉靖年间由塘林广迁徙逢川,即今歙县霞坑镇伏溪村。积华公是我伏溪村胡氏之始迁祖也。妻潘、方氏,子一:泾公。(三)《清华胡氏九公宗谱》谱序选
(1)歙南逢川派序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祖德厚者子孙必昌。故祖宗者,子孙之根源也。覩子孙之蕃盛可不思浚其源而培其根乎?谱牒之作,上以明世糸之所本,下以见继述之有徵正。所以通其流而濬其源,理其叶而培其根也,豈细故哉?但世远年湮,虫鱼侵蚀,作于前而不续于后,将残缺失次,后人欲稽根源而无由,则其修之诚亟匕矣!
吾胡氏之先代有闻人,其迁居星源之青华,则自唐常侍公始,子八人列处四坊厥后,族姓日繁,迁居不一,难以僕数。传十二世千四公迁歙之高山,至十九世琛公讳长生公迁塘林广。琛公生二子,长积荣、次积华。荣公居故土。华公性喜山水,一日杖履逍遥林麓,见逢川之地岗巒从秀,涧谷幽深,因卜築而居焉。是华公又我逢川派之始迁祖也。
迨今孙子绳匕瓜绵瓞衍正未可量,然一脉相延久恐数典忘其祖,使家谱不修嗣后子孙何以识根源之所自呼!適有宗台、福先、秀源、丙南、石川、润川、全五等开局于祖居青华崇先祠,不以道阻且长而亲跋涉来会修,则其联宗睦族将以浚其源而培其根,固有同情也。兴等克遂素愿,于是谨叙世系溯发荣之有自,明肇迁之由来,因前谱之规而续之庶,使后人知支派虽分,縂同一脉一披,阅而瞭如指掌也。是为序。
嘉庆六年嵗在辛酉菊月常侍二十八世孙业儒兆兴三十世孙职员正荣同百拜撰
注:一、原序无标点,笔者试作了断句、分段,难免有错请指正。
二、逢川即今歙县霞坑镇伏溪村。
(2)古歙高山派序
环宇皆山也穹然而高,号名山者三百而泰岱为尊,其稍殺者为岗为阜,其下为培塿,千支万络不可枚举。然原而溯之岗阜、培塿根於泰岱,又祖与崑崙,是环宇之山高高下下必以崑崙为宗矣!夫人猶山也,人之於族若大若小支分,而派别亦猶山之,由崑崙而泰岱而岗阜而培塿一本而异也。
考胡氏自李唐常侍学公崛起星源之青华,磅礴郁积大发,其荣而云仍之昌炽遂不啻千岩万壑之竞秀而争奇,是青华乃胡氏之崑崙乎!阅十传而曰之德公者由青华迁祁之金岭,再传曰思聪公又转徙歙之桂林,其子竺公复自桂林仰止高山因卜居焉,嗣是子姓蕃衍别井分疆亦不一。其族惟廿世璟孙公而下世守先人遗业至今,猶山中人耳其由此而他旁者为塘林广、佛岭、逢川、绩溪仁里、遂安东亭后岭暨淳安之云濛源等派虽各聚其乡,族又以高山为尊。然则高山固未敢云泰岱乎?但从高山而分巒列嶂者或大或小幾若岗阜、培塿之环泰岱而星罗碁布矣!
岁届辛已之春,星源宗人集修谱,纪凢歙之敦本原者几与群山之赴荆门而彼高山之支脉络,相维大小相贯亦与从事焉,以见千年顾祖歙之休风。今犹有存者是又縂泰岱岗阜培塿而悉归本于崑崙也。因略述其源流垂诸简牒,使绵绵之冑与峩峩之山并峙不朽云。
峕乾隆辛已岁一阳月星源张图南叙
注:1、原文无标点、分段,笔者试加的,还用了部分筒体字,难免有错请指正。
2、几个名词解释:
稍殺—渐衰、稍差。
岗阜—山脊。
培塿—土丘。
夫人—这里指众人。
宗人—这里指宗亲。
猶—犹的繁体字,如同。
垂—这里指传留后世。
胄—这里指子孙后代。
峕—时的旧体字。
以上(二)、(三)项资料来源:《清华胡氏九公宗谱(崇先堂)》有关卷宗。(四)辈份排行
一) 嘉靖辛亥年首续谱时:
礼义家声好 诗书世泽长 云礽皆俊杰 科甲換文章。
二)二十一世—
下一页上一页  (2/3)
回帖(1):
1楼:谢谢版主给了重编。

全部回帖(1)»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