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国第一侨乡中川村
九级半发表于 2006-12-01 10:51
;屋脊雕塑鸟兽人鱼皆各具神态,栩栩如生;作品大多出自名家(著名画家宋省予、翰林巫宜福等人)名匠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家庙的门坪上竖有三十六支光宗耀祖的功名碑(其中21支木碑已枯毁,还有15支石碑),显得规模宏伟,气势轩昂,古朴典雅。它们是取得贡生以上功名者所立,是中川村“文武世家”的象征。
胡氏家庙保存完好,上世纪八十年代被选为电视剧《青山火种》《土楼人家》、纪录片《客家风情》等拍摄地之一,并于1983年7月29日定为永定县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收入《福建百家名祠》中。
七、经济民俗
中川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每人大约只有二三分田地,对绝大部分家庭来说,经济并不宽裕,所谓富翁也只是凤毛麟角。明末至清初,中川人的先祖胡海隆、胡映日等靠放木材毛竹到潮州以及种植烟叶发财,在广东潮州、福建汀州、漳州、周边乡村等购置了大量田产,收蒸尝谷成为许多房族重要的经济来源。但这种情况在清末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形之下已成强弩之末。清末至解放前,中川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1、务农:主要是种植粮食蔬菜烟叶、养猪养鸡等。2、经商:在中川和下洋开店铺。中川因而与峰市一样有“小香港”之称,但也是小打小闹。3、侨汇:因中川生活环境条件不好,因而过番的华侨尤多。所以每年的侨汇一度成为各家的最重要经济收入之一。中川村因此曾设有“中国人民银行”。4、挑担:中川是闽粤边地之一,许多村民挑土产来往于下洋与大埔(今茶阳)之间,赚取油盐钱以维持生活。中川挑担的队伍达二百人之多,形成永定县特有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中川村的最重要经济来源是外出打工收入。中川村最大的民俗活动是“元宵迎花灯”,与坎市打新婚、抚市闹故事、陈东四月八、湖坑作大福等成为永定县的经典民俗活动,曾被《福建电视台》多次报道。
八、文化特质
中川村在继承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川胡氏家族文化特质。
(一)中川的“六个文化密码”——九级半的典故、鸡内腹的故事、胡氏家谣、族谱三字经、中川暗语、中川预言。这是有别于他姓的文化个性事象,是由中川文化内核特质决定的。
(二)中川的“六字文化特质”:拼、亲、孝、教、才、富。那么,中川文化基因的特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地域文化(包括氏族文化)的特质是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首先是自然环境的作用。中川在形成著名侨乡之前,是一个土地硗薄、人多田少的穷困村,因而有“男人扎条裤带去过番,女人带双络脚去挑担”的描述。“由贫而侨,由侨而拼,由拼而富,由富而重孝重亲重教,由教而才,由才而兴”是中川村文化特质形成的轨迹。
(三)中川的“四位精神偶像”及其影响:“乡贤公、胡文虎、胡斐才、水客王”是中川的四位精神偶像。中川六字文化特质在他们身上浮雕般凸现出来。他们一官宦,一富商,一教师,一佃农,分别对应着“孝,拼富亲,才,教”的文化特质。它们对中川胡氏的文化观念、心理结构、人格品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聚变作用”。
中川村的最大孝子是乡贤公胡贞一。“孝”的本质是仁爱,爱父母爱亲友,进而爱乡爱国爱人类。孝爱观念深深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川人,大慈善家绵延迭出。如:槟城侨领胡泰兴,“中国的财神爷”胡子春、“锡矿大王”胡曰皆、“国际大慈善家”胡文虎胡仙父女等。
中川文化有“敢拼敢搏”的因子。因为敢拼搏,所以中川才能诞生出槟城“胡椒大王”胡泰兴,马来亚锡矿大王胡子春,星加坡“万金油大王”胡文虎,香港“新闻女王”胡仙,印尼“化工大王”胡秀波等。
中川人特别认亲,这在“九级半”等文化密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侨居南洋,举目异族,所以思亲认亲感尤其剧烈。
中川胡氏文化“不忌富”。在君子“言义不言利”的封建时代,曾任台湾漳化县学官的胡旃乡就敢按“富”字来建楼,成为永定土楼唯一的“字形楼”。中川富翁多,但“富而能仁,富而善慈”“取诸社
下一页上一页  (2/9)
回帖(6):
6楼:辛苦了谢谢九级半 和胡氏宗亲网
5楼:历史不会忘记您与站长等人为胡氏宗亲办的大好事!您到长汀寻亲的纪实文章我看了,很感动!我坚信 ..
4楼:谢谢赛标兄的解答,我很喜欢读您写的文章,希望经常能在胡氏宗亲网上见到您.

全部回帖(6)»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