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始迁祖大彰公迁西乡时间及生年、吉水县小陂孝友胡氏的始祖为什么由国通公变成了仁张公的考证
人生苦短发表于 2020-10-19 11:45
大王也。" 清和硕肃亲王豪格发箭射之,张献忠中箭而死。时年仅四十岁。

先祖从江西迁内江,又迁播州,得满足以下条件:
1.播州土司政权已平定。当时播州为土司政权,原住民均为少数民族,称蛮夷之地。唯有土司政权崩溃,原住民被赶尽杀绝,外来人口才能进驻,这就表明是1600年以后。
2.政府有移民号召或内江有战乱至民不聊生。明朝时期因湖南、湖北和江西人口发展较快,而四川因连年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所以政府一直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号召。
3.既然是移民内江市枷担桥(今属资阳县),为何又转遵义领照入籍?肯定是在内江遇到了战乱,为了避乱不得以才另外选择迁徙地。1621年奢安之乱时奢家军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等地,但是,奢安部队也在当年攻下播州即遵义、绥阳、湄潭、桐梓、乌江等地。也就是说,如果大彰公是1600至1620年到的内江市,1621年遇到战乱了不得不重新找地方避乱,也不会选择来播州。所以,大彰公不是1600至1621年去的内江,也不会在1621至1629年内江有战乱时去内江。
4.1630年至1642年吉安无战乱,内江也无战乱,有可能是在这段时间内响应政府号召去的内江。
5.1643年底,张献忠部队攻下吉安后,又攻打吉水、永新、安福、泰和等县,大彰公也有可能是1643年底避乱去的内江。
6.1644年中,张献忠又攻入四川,年底在成都称帝。1645年、1646年南明政权、大清政权、大西政权及四川地主武装在四川混战,民不聊生,普通老百姓非死即逃,显然大彰公不会在1644年至1646年去内江。
7.如果大彰公是1646年以后去的内江,其时四川已经被大清统治而平定,则不会又转入播州。
所以,大彰公从吉水迁出的时间有可能是1630-1642年响应移民号召,也可能是1643年底躲避战乱。而从内江迁出的时间只有一个,即1644年中。那具体是哪年从吉水迁出的呢?再结合小陂的情况看看:
8.根据庐陵芗城谱、泰和县邹溪谱的记载,小陂孝友堂的始祖为国通公,但小陂村的记载却是仁张公为始祖。小陂为国通公后代的世居之地,始祖怎么会成了仁张公呢?
9.我族是芗城胡铨公的子孙(后面有依据),胡铨公的生年有明确记载,为公元1102年,可以推算出铨公至今的繁衍代数为:2020-1102=918年,按史家30年一代计算为:918÷30=31世,给长房抛3代,加上铨公自己共为35代。但小陂村到目前为止只有十几户人家,人口发展慢,只能抛2代,应为34代。
10.根据小陂宗亲提供的资料,仁张公至今只有17世。
11.根据上面的推算,从铨公至今,小陂应该有34代,却只有17代。除去铨公至国通公之间的7代,那国通公至仁张公之间就还有十代,这十代怎么会没有记录呢?说明在仁张公很小的时候遇到了极大的变故,导致祖居之地村庄被毁,胡氏人口除外逃者外全部被屠杀殆尽,导致仁张公以上十代的历史消亡,仁张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祖父的名字才不得不以自己为始祖。而这样的变故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战乱。
12.我族大彰公至今有19代,则国通公至大彰公之间缺乏记载的代数为35-19-7=9代。
13.从我族族谱记载看,大彰公从吉水出来的时候携子胡坤公、胡留公,并未携带女眷,而老谱记载大彰公的配偶为欧氏,胡留公配偶为陈氏,胡坤公配偶为熊氏,则一是说明欧氏老祖婆已经去世(或许死于战乱),来遵义后大彰公未再娶;二是说明胡坤公、胡留公出来的时候还未婚配。
14.既然大彰公能千山万水、长途爬涉而来,说明大彰公年纪不是太大;而来遵义后又未再娶,又说明大彰公已不是很年轻。胡坤公和胡留公能从吉水入内江又转遵义,以那个年代坐船加爬山涉水的交通条件来说得半年以上,说明已是少年。综合以上信息,大彰公应该在40岁左右(明朝时期人口的平均寿命为:男46岁,女51岁),胡坤公、胡留公年龄在15岁左右。而小陂的仁张公记不得父亲和爷爷的名字,在战乱中又能侥幸存活,那可能约4-5岁,大彰公刚好比仁张公多出一代的岁数(辈份无从考证)。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大彰公比仁张公大35岁左右,是在同
下一页上一页  (3/4)
回帖(2):
2楼:这个结论是错误的。经考证,仁张公确为小坡始祖。国通公之兄国举公才是仁张公祖上。
1楼:有一定的道理。
泰和县邹溪胡氏我也了解一点。
我微信13996286618

全部回帖(2)»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