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江苏赣榆、山东临沭两地胡姓探源
胡灵发表于 2022-08-29 04:57
谱记载,临沭山里北始祖是明朝初年连云港云台山、花果山实行第一次“海禁”时由连云港中云乡黄泥岭迁到临沭山里村的,而山里南始祖是后来又从花果山迁到临沭山里村的。那么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南始祖是什么年代从花果山迁到山里村的,究竟南始祖比北始祖晚了多少年才迁到临沭山里村呢?这一点所有临沭胡姓家谱上都没有记载。调查发现目前只有临沭后石门头村是山里南始祖之后,临沭其它地方寥寥无几。查看临沭后石门头村胡氏家谱发现,该村家谱都是建国后修订的,祖源信息多言语不详。因此本人产生一个疑问:临沭山里南始祖是不是也是顺治年间花果山第二次“海禁”时迁移过来的?这个问题望南始祖的宗亲们再加以考证。
临沭山里村有一块光绪19年立的北始祖墓碑,碑上把北始祖后人的分布地点都一一载明,文中声明此记载皆“征信无疑”。由于该碑为清朝所立,内容比较可信,所以可以作为临沭胡氏研究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根据碑文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断:该碑有记载的那些地方的胡姓都是北始祖之后无疑;而该碑中没有记载的、又找不到祖源的、且已繁衍了十多代人的那些临沭胡姓都极有可能是顺治十八年连云港花果山实行“海禁”时从花果山迁来的。在这里希望临沭胡格庄宗亲、郯城红花埠宗亲以及东海浦南宗亲们对自己的祖源要再加以探究,剔除以前不实信息,寻找确切依据,回归历史真实。根据建庄年代和移民路径来看,这些地方胡姓很可能都是顺治年间实行“海禁”时从花果山迁移过去的。
三、连云港云台山、花果山一带胡姓祖源分析
前面分析考证,山东临沭、江苏赣榆两地部分找不到祖源的胡姓都极有可能是顺治年间花果山实行“海禁”时迁移出来的。那么连云港云台山、花果山又有哪些胡姓呢?调查发现,在清顺治十八年“海禁”以前连云港云台山、花果山一带主要住有两大胡姓:一是元末明初从苏州阊门迁来的“黄泥岭胡氏”;一是明永乐年间在海州云台山抗倭任海州“守御东海中千户所”千户的胡海(江苏盱眙人)后人“敦素堂胡氏”。这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清顺治十八年云台山实行“海禁”迁移出去的胡姓既可能是“黄泥岭胡氏”也可能是“敦素堂胡氏”,究竟是哪一支胡姓估计已经无法考证了。
但是,在赣榆墩尚大道口、胡桥、门河官庄这三处找不到祖源的胡姓中,胡桥西庄(胡桥分东西两个庄,每个庄里都有一支胡姓,两个胡姓不同祖)和门河官庄这两支胡姓都带有《保华堂》的堂号。调查发现,赣榆青口胡姓是门河官庄胡姓的一个分支,青口胡姓近二百年来也一直使用《保华堂》堂号,经推算青口胡姓是清道光年间从门河官庄迁来的,堂号也是从门河官庄带来的,这说明《保华堂》的堂号在道光年间之前就已存在了。因此可以推定《保华堂》的堂号产生于道光之前、顺治之后。根据史料记载康熙、雍正时期朝廷大力提倡私人修谱,全国几乎到了无无谱之族,因此可以推断《保华堂》的堂号极有可能是在康、雍大修谱时期产生的。
根据《保华堂》的字义理解,“保华”就是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意思,用“保华”作为堂号就是为了纪念其祖曾有保国御敌的功勋。而云台山、花果山的胡姓中只有《敦素堂》胡姓始祖胡海曾担任海州“守御东海中千户所”千户(相当于现在海防团团长)一职,在云台山一带抵御倭寇入侵长达十年之久,死后葬在云台山上的“丫鬟山”山麓。因此说赣榆《保华堂》胡姓来源于连云港《敦素堂》胡姓有极大的可能性。
以上只是本人对赣榆、临沭胡姓祖源的一次探索,不一定正确,目的是帮助打开两地宗亲的寻祖思路,欢迎广大胡氏宗亲批评交流。

古海州(连云港)地图:

附相关资料:
裁复海与当路王氏迁徙
2018-12-14 11:04:20来源:当路王氏网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王朝虽已开国十八年,但南明势力仍据闽浙一带与清廷对抗,并不时以舟师进攻江南乃至山东沿海,对大清帝国形成严重威胁,朝廷视其为心腹大患。是年,郑成功以舟师进攻江南,陷镇江,遂攻金陵。江南提督梁化凤迎战,成功从海道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上一页  (3/9)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