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邓州胡氏寻根溯源考察报告
南山发表于 2010-08-31 21:50
邓州胡氏寻根溯源考察报告
http://hi.baidu.com/hbx194487/blog/item/09e757daab2ce6d3b7fd4877.html
根据《胡氏宗派碑记》:“谨案我胡氏,系出虞舜派,起陈胡公至汉关内侯胡威而始……自是而山阴、而馀姚、而婺源、而真定、而山西,支分派析不可胜数。我南阳之有胡氏也,原籍浙江,元中叶迁洪洞。前明洪武初,迁邓西分居镇平、南阳、新野、唐县、枣阳各处”的记载,为了认定这一史实,理清胡氏渊源及分支情况,编委会组织了以胡殿长为首的考察小组,先后到河南淮阳、山西洪洞、安徽绩溪三县进行了认真考察。
淮阳,因地处淮河之北而得名,古称宛丘、陈、陈州。65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在此定都;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建都始称陈;3000年前,周武王封虞舜之34代孙妫满于陈,并以元女大姬妻之。陈侯妫满,生于殷纣王7年10月15日,薨于周成王9年1月15日。殁后,谥号为胡公,故称胡公满。因妫满为陈国的开国之君,故又称陈胡公。陈为国名,胡公为谥号,妫满为姓名。淮阳现有陈城故址和陈胡公墓、胡公花园、陈胡公祠等遗址,均坐落在淮阳县城南关东侧龙湖中,占地58亩,三面环水,目前,风景秀丽的陈胡公陵园正在兴建中。
陈国共传20世,25代国君,历时567年,亡于楚。亡国后的陈国子孙或以国为姓,即陈姓;或以谥为姓,即胡姓。周初(约公元前1066)封陈,陈亡于约公元前479,陈初距今3000余年;而以谥为姓的胡氏至今2400余年。
妫、陈、田、姚、胡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因舜居妫水,所以史称“妫汭五姓”。
胡姓,发源于陈地,子孙向各地播迁。“三国(220—265)时魏阳陵亭侯胡质寿春(今安徽寿阳)人,居于山西安定(胡姓郡望唐朝元和年间以前在山西安定和河南新蔡两处——作者);南朝时,安定胡氏南迁,在江西、湖南、浙江、安徽诸省发展壮大,历史上的胡姓望族,安徽‘绩溪胡氏’就是出自这一脉。”(2006年第五期《中华遗产》)
邓州胡氏也出自安定一脉。因为胡质和胡威是父子关系,据《百家姓宗祠》记载:“胡质及其子胡威由于任官的原因,均卒于安定(治所在高平,即今宁夏固原),子孙留居当地,发展成为大族。”南朝(420——589)时,安定胡氏南迁,其中也包括邓州胡氏远始祖的南迁。分别迁居山西山阴、江西婺源、山西真定。而邓州胡氏则先迁居浙江馀姚,在浙江繁衍发展800余年,于元中叶(1323年左右)迁山西洪洞。明洪武4年(1371年)迁邓,在洪洞定居50年左右。
据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遗址文物管理所提供的大量资料:(《洪洞县县志》、老鹳窝《大槐树迁徙》、《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移民大迁徙》、《迁民姓氏寻源》、《古大槐树志》)显示:“明初迁山西之民于河南并非一次”,从洪武4年(1371年)开始,“洪武6年(1373年),从山西南部诸州县两府(平阴府、临汾府)、5州(泽、潞、辽、沁、汾)58县大规模移民,至永乐17年(1417年),先后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约60万人。移民遍及豫、冀、鲁、皖等11省498县。”外省、外县尚有提及一些姓氏来龙去脉的记载,但大都是转抄于各姓氏的碑文,而邓州却无,胡姓同样。历时48年,几百姓氏的移民及其它原因流入邓州的人员,“《明实录》、《明史》里虽有记载,但很不具体。”只显示“邓州移民分布在23个乡镇”,而无详细记载。
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为移民集结地和明政府驻员发放凭照川资之所,广济寺则是保存移民资料之处。
据《洪洞县县志》记载:“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涧二水瀑涨,浪高两丈,直冲城下,庙宇庐舍漂流无踪,十余日方退。”大槐树从根部折断,淹埋于淤泥之中,惟独广济寺有镇寺之宝石经幢(刻有佛号和经咒的小石塔)尚在。不言而喻,几十年所有移民资料荡然无存。在文管所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我们分别到距县城十余里的明姜镇胡坦村和三十里外的胡家圪垯走访调查,并无所获。
然而,我《邓州古代史考》有明确记载:“洪武4年(1371年),山西移民创建新村的有赵集镇胡楼(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