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辛亥勇士胡士俊:书生·斗士·僧人
admin发表于 2011-10-09 22:24
来源: 嵊州新闻网  作者: 文/赵静   2011年10月09日10:37:02  

大同学社的宗旨
  从儒雅书生到奋臂挥拳,从革命志士到浪迹天涯,从刀口浪尖到顿悟空门,胡士俊的一生跌宕起伏,浓缩为一部耐人寻味的人生百态书卷。
  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横空飞出一位血性青年。申不平,忙筹款,鼓吹反清思想;却甩一甩衣袖,背转身去,留一炷香韵给看客。后人称赞他钟灵毓秀,如璞玉浑金。这就是胡士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辛亥勇士。
  血性阳刚申不平
  胡士俊,这位崇仁镇宋家墩的孩子,自幼勤奋好学,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在当地可谓是小有名气。然而他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生性活跃的他,喜欢结交朋友,无论男女老少、农夫渔翁、和尚道士,三教九流人士都可以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他的魅力是一个“义”字,他的灵魂是血性和阳刚,他的骨子里与生俱来透着一股专爱打抱不平的气质。
  有一次,胡士俊前往绍兴参加科举考试,同住一室的周某遭到邻县生员的凌辱。胡士俊听说此事后,拍案而起,第二天便拉着周某一同去评理。邻县生员邀集了数十人来围攻他们,原想以多欺少,却不曾吃了胡士俊的拳头,个个抱头鼠窜,狼狈不堪。
  在目睹了清政府日益腐败、外侮日渐的情况后,血性阳刚的青年才俊们向前精进,向外延展,谋求救国之路,这时的胡士俊也跃跃欲试。
  发奋救国彰正气
  当时的中国,狡黠与黑暗并存,胡士俊一脚踏进革命中,是中国的幸事,也是当事人的历练与修行。
  20世纪初的中国,有志青年每谈及国事都怒不可遏,胡士俊曾慷慨激昂地说:“当吾世不能倾胡虏之鼎,重光汉室者非丈夫也!”他的身上具备了文人兼济天下苍生的使命,体现了血性男儿侠客忠义的个性。
  这些特质,从他积极组织大同学社的行止可见,从他协助谢飞麟创办爱华女校的草木人事可见,从他辅助秋瑾组织光复军,在嵊倡办团练的整个过程中,也历历可见。
  回望胡士俊一路走来的历程,其转折点可追溯到1904年的一件事情。那一年,胡士俊与谢飞麟、王金发、周志由等在戊戌变法维新思潮的推动下,深刻地领悟了大同学说的精神内涵,于是组织了大同学社。大同学社以“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为宗旨,表面上是个学术团体,实际上是一些进步人士的秘密组织。社内陈列进步书刊,以“购置书报、研究学术、砥砺德行”和宣传禁赌、禁烟、破除迷信为名,开展政治活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从中“结纳党人、厚聚士众、图谋举事”。
  这是胡士俊参加革命的第一课,为他日后的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11年,经过近7年光阴的磨练,胡士俊的思想逐渐成熟,开始负责联络接洽、筹款等工作。
  同年10月10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打响了,各地纷纷响应,借此气势雄浑的大背景,浙江光复。王金发组织绍兴军政分府,筹饷练兵,准备北伐。在此期间,胡士俊被委任为嵊新茧捐委员,筹济北伐粮饷。不久,改为余姚盐场知事。他上任后,力除积弊,安抚盐民,得到盐民的赞颂。后来分府取消,胡士俊也离任回嵊。卸任时还补齐了巨款,这一举动令当地的士绅和署中的公职人员交口称赞。临别的那一天,人们立岸相送,依依不舍。
  人们常说,一把好琴如果遇到一位高明的琴师,方能奏出好音色。谢飞麟就是胡士俊的“琴师”。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王金发在上海自任浙江旅沪讨袁总司令,谢飞麟在绍兴积极密谋响应,胡士俊是这次活动的骨干。谢飞麟派遣胡士俊回到嵊州筹款,又运炸弹到绍兴瓦窑头旧渡庵,预备发难,却不料被叛徒谢才卿、商方标告密,行动失败。
  1915年王金发遇难。同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革命党人纷起反袁,胡士俊也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谢飞麟在上海集合同志购买军械、制造炸弹,准备在浙江大举起义,计划在宁、绍、台处首先发难。而胡士俊与马逢伯、王潜庵等人在嵊州负责整理王金发的旧部。一场硝烟一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