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明臣 胡大海与他身后的《明史》
胡人言之发表于 2011-10-19 16:47
儿子二十三世胡德山(字世重、号海滨),因靖难迁于山东黄邑(县)……对此身世我深信不疑,到我胡国用这辈已是胡氏四十三世了。
翻阅我们的族谱,看到了所谓的“正史”《明史》的严重不足与错误。《明史》中一句“大海遂无后”。给我等胡大海后裔,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与无奈。更有兴风作浪者,肆无忌惮地诽谤、诬蔑先祖胡大海,什么回族人、波斯人、流浪者、炸油条的小贩•••是可忍孰不可忍!让我们再来看看《明史》的来历吧。
“胡大海无后”之说究竟从何而来呢?《明史》第十三册3879页,这样记载:“初,太祖克鹜州,禁酿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时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恺请勿诛,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及关住复被杀,大海遂无后。”对此,中国明史学会会员余同元谈了自己的观点:《明史》是清朝人张廷玉等在乾隆年间修成,错误的东西很多,有的已被修正了,有的尚未修正,或还未被发现。正读《明史》,所以没有详记甚至误记胡大海的家世情况,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胡大海去世早,在明朝建立前六年就已去世,只参加打江山,没有坐江山,其家世资料在宫中留存较少;二是靖难兵起,有关胡大海的资料有所散失,而家族谱册又被不屈于靖难的三个儿子胡德山、胡德水、胡德林带到了胶东,不被人所知。综上原因,致使300余年后,清人(张廷玉等)修明史时,对胡大海的资料采集不全,只能从零碎的或口口相传的宫记资料中记取。
据我《胡氏族谱》载:胡大海(公元1306年———1362年) 字通甫,号百川,长子。铁面身长、智勇过人,佐明太祖取天下,急於荐贤,而刘基、宋濂等人皆公所荐也。封越国武庄公,年五十七岁阵亡。配享太庙;妻徐氏、朱氏、朱氏、郭氏。
胡大海生有七子,按族谱记, 胡德山:行五,字世重,号海滨,原籍凤阳府虹县,以靖难兵起,不乐屈服、挟谱册迁于黄邑(今龙口市),锦衣卫千户,以子贵赠户部员外郎,有传入邑乘寓县志,年80岁;妻刘氏、包氏。 胡德济:行一,字世美,都督指挥使,袭封越国公,年36岁,失序;妻陈氏。胡德源:行二,字世杰,都督指挥使,年34岁,阵亡;妻周氏。 胡德清:行三,字世俸,参知政事,年24岁,阵亡;妻刘氏。 胡德淮:行四,字世真,都督佥事;妻定汪氏未娶,16岁,阵亡。胡德水:行六,字世弱,羽林千户,迁文登(今乳山市);妻王氏。 胡德林:行七,字世茂,迁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妻周氏。
我《胡氏族谱》记胡大海及其儿子之详,可见历史之实。再论 明虹县令张凤翼之文“•••独德山、德水以襁褓不仕,同德林徙居山东获存。”显而易见:
德山,德水,德林 都有子孙传世。襁褓不仕,说明因年纪幼小就不用参加打仗了,这样就不会未结婚而阵亡去世了。因为自古凡有封赐、有官位的人物,才能收录朝撰正史;而草民百姓,只能湮没一生。所以有没有传世只有自己家族中留下一点记忆(或民谱、族谱、家书)。所以对胡大海后嗣的实况,明史、官史就不知道了。这里引用现今胡海的一段话来佐证这种现象:胡海说他去甘肃,古安定采集有关资料,在各个县志上找不到一点资料,到了(皇后村)原北魏胡芳胡太后出生地,在民谱中才有所记载。这也和胡大海的资料一样,他的三个儿子(德山、德水、德林)没做官,隐居山东乡间务农,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度日。再后人甚至闯关东做劳工,所以在官家没有资料,但他们世辈传承,有后人、有家书、有族谱。我认为今天有家书、有族谱、有活人,认同是胡大海后裔的,就是胡大海的后嗣!
《明史》难道就没有错误吗?它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如何?《史记》中的失误和差错都很多,正因为《史记》的错误,导致中国的文明古国地位屈居世界末位,本有9721年的万年中华,让司马迁说成5000年。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研究黄帝以上的断代工程,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大友、王双友共同研究得到的数据。江泽民曾说,500
下一页上一页  (2/4)
回帖(6):
6楼:胡大海籍贯诌议
龚剑锋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史硕士导师和教育硕士导师。
胡大 ..
5楼:这是明代对虹县地理位置的说明,不要老是说泗县了
4楼:《明实录》对于研究明朝历史的文献价值;当然在实录中,史官们未下断言:“胡大海无后”;
..

全部回帖(6)»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