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寿宁胡姓》概况
胡圣荣
福建《寿宁胡氏》,从2009年5月开始,历经一年的调查、征集、核查、编写,现已初步完成。编撰小组人员足迹遍及全县14个乡镇的胡氏集中村,查考、论证了寿宁南山顶的胡公帝殿相关资料,并先后六次前往浙江庆元县的江根、印章、左溪、大柘、竹坪、官塘、荷洋、岱根、青竹、荷地、岭头、东山、塘头、坑西、松源等村查找、核实《胡氏宗谱》,对接源流。
胡氏最早迁入寿宁的是胡通五,他于宋末从庆元县官塘村迁居坑底;胡氏大量迁居寿宁最早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全县胡氏支系33支7639人(2009年底人口资料统计数据),除凤阳乡大房、上大丘头、下大丘头、斜滩镇大章等4支源于永定县外,其余29支均来自庆元县。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部分胡氏因工作、学习、谋生等原因外迁省内外。现将《寿宁胡姓》一书介绍如下:
一、人口
根据寿宁县人口资料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寿宁县胡姓人口共有7639人,在当今人口排列的全县各姓氏中位居9位,主要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183个行政村,约300个自然村,其中清源最多,1722人;斜滩999人;大安831人;城关镇764人;下党最少,118人。
二、迁徙、入闽
胡氏的发源地,其一是周初的封地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另一发源地为今安徽省阜阳县。此两支胡姓经过不断的繁衍与融合,形成了当今胡姓遍布于天下的盛况。从先秦至两汉时期开始,胡姓族人历经迁移,向西进入陕西、甘肃两省,向北进入山西,向东进入山东,向南迁入湖北、江西,使胡姓得以发展、繁衍。其中,迁入甘肃境内的胡姓一族,在后汉时期已成为望族。三国时期,胡姓族人高官不断,家族逐渐兴旺。其后裔胡奋由曹魏入晋,使胡姓由功勋之家演变为外戚之家,并有其分支相继在今河南新蔡繁衍,亦成为当地望族。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南迁入闽,后又由闽迁居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时,由醴陵德善乡迁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也使江西、江苏逐渐成为胡姓繁衍中心。至元明清时期,居于今河南淮阳一带的部分胡姓因避战乱又入迁福建、广东等地。据《闽省胡氏大宗谱》载,唐乾符元年(874年),胡芝山,字子文,讳竦,自安徽寿春(今寿春县)入闽,被尊为闽中胡氏始祖。胡芝山有五子:长子胡博,回寿春;次子胡审,迁崇安;三子胡慎,徙剑蒲;四子胡明,移闽县;五子胡笃,居晋江。唐代以后,胡氏还辗转经淮南(河南宛丘)→常州(江苏)→苏州→衢州→润州(杭州)→婺州(金华)→处州(丽水)→括苍(浙江的台州临海市)→庆元石龙山(庆元始祖胡诉于唐昭宗乾宁二年即公元895年由润州舟阳迁居处州濠头后经闽水道转迁居石龙山下),诉公迁入石龙山下后第4世孙胡膺迁入坑西村,第8世孙胡祖绍迁入官塘村,其派下分别由官塘、左溪、江根、竹坪、留香、青竹、八炉等地入福建寿宁。另一支从下洋胡氏先祖迁徙的主要路线图为:河南淮阳(宛丘)→四川邛县→山西河东→湖北监利→安徽寿县→甘肃泾州(安定)→江苏宿豫→江西奉新(华林)→浙江吴兴→河南光州→江西奉新(华林)→江苏南京(金陵)→湖南长沙→江西吉安(芗城)→福建长汀、永定→寿宁。
三、肇寿
胡姓最早迁入寿宁是在宋朝末年,此后,多在明、清时期迁入,自宋至今历经700余年,支系多达33支,究其源流可分为两支。一为宋朝吏部侍郎胡纮派下在宋末和明、清时期分别从浙江省庆元县的官塘、左溪、江根、岱根、竹坪、留香、青竹、东山、八炉一带迁入;另一支是由本省龙岩永定迁入寿宁。
四、繁衍及外迁
寿宁胡姓外迁的有福州、连江、罗源、宁德、福鼎、霞浦、福安、周宁、屏南、古田、邵武、崇安(武夷山)、建瓯、建阳、政和、沙县、厦门、南安、三明,浙江的龙游、金华、泰顺,广东的东莞,广西的柳州,河北的任丘,甚至远徙美国、泰国、香港……。
五、宗祠、墓葬
1. 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