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龙川的“祠”和“堂”----汪汉水
南山发表于 2012-06-05 19:51
龙川的“祠”和“堂”
汪汉水
原载:宣城日报 2008年1月17日第13版

龙川,又称坑口,是至今已有1700 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且又文风昌盛,人才荟萃。自东晋散骑常侍、新安刺史胡焱来此开族发祥以来,其四十多代子孙中,任县令以上官职的有20多人,历朝出了10名进士、9名举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修筑灌县都江堰的胡光,副御都史巡抚胡宗明。
龙川胡氏家族为了旌表和祭祀祖先,昭示后人,凝聚人心,以达到加强对族人的统治、振兴家族之目的;同时,也向社会炫耀本族的荣光,它的先人自宋开始就在坑口这块土地上兴建了自己的祠堂。祠堂,平常我们都将其连用,但严格说,“祠”和“堂”是有区别的。对于一个宗族来讲,应该“奉先有祠”,而“起居有堂”。因此,所谓“祠”,也称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是祭祀祖先和举行宗教重大活动的场所。这里供奉着历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四时八节族人共聚一堂举行祭祖仪式,总管全族丁口的派系、行辈、婚姻等大事。随着一个宗族的发展,人口增多,就要分支,也就是立行派,建支祠。再往下的则立“堂”。所谓“堂”,则是宗族成员“旦夕居止,拜起坐立,凶吉燕集,送迎往来”,进行日常活动的场所。
据考证,坑口的祠,最早要算初建于宋,现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胡氏宗祠。之前是否建祠无从查考。后来发展有祭祀胡富的“胡康惠公祠”;有祭祀曾任福建南安知县的三十一世祖胡复的“南安公祠”;有祭祀枢密使二十四世祖胡思诚的“枢密祠”;有祭祀胡氏七架始祖六七公的“七架祠”;还有六三公祠,六九公祠等。
以上这些祠,现大部分都已破坏,惟有在文革中被学校占用而得以保护的胡氏宗祠幸存,后经国家二次出资修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重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它气势宏伟,占地1564 平方米,为七间三进建筑,坐北朝南,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有天马奔腾而上,北有登源河蜿蜒而来。东西南北,山水相连,聚天地之灵,有人文之杰。宗祠有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享堂、厢房、寝楼、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集徽派砖、木、石三雕和彩绘为一体,尤以600 多件木雕最为精湛。享堂东西两序的隔扇门,用浮雕的技法,将徐渭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刻划的淋漓尽致;祭龛后排的“百鹿图”隔扇门,造型逼真,姿态各异;寝楼隔扇门的“百瓶图”,百花百瓶无一雷同,其高超的雕刻技艺,可谓是“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建筑学家誉此为“木雕艺术博物馆”。
综观龙川胡氏发展历史,有一位值得称赞的显者就是二十一世祖念五公。他不但“创业之盛”,“田土三万余顷,遍于邻郡,徽州六邑,莫有富于公者,时人报为大户,于是照田纳粟五万石,赈济凤阳等府,敕封父子官爵为提干。”而且“流派之盛”,所生七子,丁口发达,家族兴旺。七子分为七支,也称“七架”。又另据《胡氏祖谱》记载:“龙川胡氏自始祖常侍公胡焱至二十一世祖念五公(也称念一世)时,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实难谱记,故公倡议,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房,发派多房记理春秋,立长房胡震为中隅大中堂一世。”以上两处尽管出现了“架”和“隅”不同说法,但都说明龙川胡氏自二十一世念五公后开始分支,也就是分房派。据分析,“架”先于“隅”,现民间都认同于隅。
由于房派的分设,本房的人也先后建立自己的支祠,但建的堂比支祠更多。现记载,龙川村先后建的堂有大宗堂、五忠堂、忠敬堂、忠信堂、世恩堂、思敬堂、修本堂、修德堂、怀德堂、顺德堂、珍爱堂、立德堂、大德堂、崇善堂等。龙川五隅中的中隅是长房,也是以后的胡宗宪一支。南隅是胡富一支。
龙川胡氏宗族自分房(隅)至现在,人口发展最快的属北隅,已延至五十三世。最慢的属南隅,有人家还是四十四世。名人和功业当数中隅和南隅,而中隅为最。以上所列的14 个堂中,中隅就占了8个,其中有大宗堂、五忠堂、忠敬堂、忠信堂、世恩堂、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