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再论越国公胡大海世系
胡人言之发表于 2012-12-09 17:06
再论越国公胡大海世系
作者:胡人言之(古月清风) QQ1424977836.
由于《明史》的局限性,多以宫廷资料为依据,宫廷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场所,多为见风使舵、为当权者歌功颂德者盛居。再加上迁都变京、皇帝屡换、年号屡更,正史遗失、偏史演义者其充。自越国公胡大海阵亡的1362年至明朝1644年的灭亡,就历时283年(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 南京,成祖移至 北京),只明朝就历经了十六代皇帝,再到清朝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明史》定稿,历时374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由大学士张廷玉进呈,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明史》终于完成了。如果从顺治二年(1645年)始修算起,直至乾隆四年正式刊行,《明史》的纂修至刊行经历了近一个世纪。悠悠岁月,我们可以想象自胡大海阵亡至乾隆四年《明史》刊行(1362—1739),时隔了378年,而《明史》侧重的是朱氏父子、大众黎民,对开国大臣能知晓全面吗?岂能无误?试问胡大海若为波斯人(伊朗人)岂能与种族观念讲究的汉人朱元璋结拜且被朱氏重用?胡大海若痴傻智残岂能带兵挂帅、担当右翼统军元帅、枢密院判官、江南行省参知政事?胡大海又何以服众且一呼百应?黎民百姓崇拜拥戴之,及死,闻者无不泪泣••••••
《明史》是清朝人张廷玉等在乾隆年间修成,错误的东西很多,有的已被修正了,有的尚未修正,或还未被发现。正读《明史》,所以没有详记甚至误记胡大海的家世情况,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胡大海去世早,在明朝建立前六年就已去世,只参加打江山,没有坐江山,其家世资料在宫中留存较少;二是靖难兵起,有关胡大海的资料有所散失,而家族谱册又被不屈于靖难的三个儿子胡德山、胡德水、胡德林带到了胶东,不被人所知。综上原因,致使300余年后,清人(张廷玉等)修明史时,对胡大海的资料采集不全,只能从零碎的或口口相传的宫记资料中记取。
胡大海,字通甫,泗州虹(今安徽泗县)人。汉族。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县时胡大海前来拜见,朱元璋一见胡大海身材魁梧,相貌威严、憨厚,说话十分投机,非常爱慕,于是留于军中,命为前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守金华(今属浙江)。胡大海虽目不识书,而能折节下士,曾推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众贤给朱元璋。其军纪严明,胡大海曾说:“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 胡大海待人诚恳,对降将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将蒋英暗算。胡大海遇害后,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赠光禄大夫,洪武二年追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位列明代战死功臣第一,宋濂为其题写墓碑碑文。
《明史》只知道越国公胡大海的从戎经历及终结经过,而对胡大海的生辰、父母、籍贯、寿龄竟一无所知,只有盲目编撰演义,甚至近似瞎说笑谈,使后人对胡大海产生了许多的误解、疑问、错判。胡大海父子属于保皇派,这个皇就是朱元璋,效忠朱元璋的意旨。胡大海的第一代后人(胡大海的儿子辈)第五子胡德山在靖难兵起(1402年)挟族谱远逃山东黄邑,这一行动就是为了逃离京都这个是非之地,保全子孙免遭劫难,以健康地生存延绵光大。我胡国用是越国公胡大海的第二十一代后人。我们手中传承的《胡氏族谱》填补回答了《明史》的残缺与疑问。据我《胡氏族谱》载:胡大海(公元1306年———1362年) 字通甫,号百川,长子。铁面身长、智勇过人,佐明太祖取天下,急於荐贤,而刘基、宋濂等人皆公所荐也。封越国武庄公,年五十七岁阵亡。配享太庙;妻徐氏、朱氏、朱氏、郭氏。
胡大海生有七子,按族谱记, 胡德山:行五,字世重,号海滨,原籍凤阳府虹县,以靖难兵起,不乐屈服、挟谱册迁于黄邑(今龙口市),锦衣卫千户,以子贵赠户部员外郎,有传入邑乘寓县志,年80岁;妻刘氏、包氏。 胡德济:行一,字世美,都督指挥使,袭封越国公,年36岁,失序;妻陈氏。胡德源:行二,字世杰,都督指挥使,年3
下一页 (1/4)
回帖(8):
8楼:引用第7楼胡灵于2013-09-14 17:51发表的:
胡大海一族的资料不详实,多是后人主观臆断为主, ..
7楼:胡大海一族的资料不详实,多是后人主观臆断为主,可信度有待商讨。
6楼:你把如皋谱都上交了,我们以后该怎么去查老谱呀

全部回帖(8)»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