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他山之石06----论撰修“联谱”(通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徐氏)
南山发表于 2013-03-02 12:56
论撰修“联谱”(通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http://www.globexu.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67
发布者: 徐德让 发表于 2012-12-12 19:01:26
论撰修“联谱”(通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徐德让)
近段、连续看了多篇有关编纂“中华徐氏联谱”(亦有曰全谱,通谱者)的文章,其中,尤以山东的徐淑君先生为迫切,他先后用《论全族联谱》和《天下徐氏是一家》两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认为,淑君先生的愿望是纯正的。他所呼吁的,其实也是大多徐氏族人的心声。下面,笔者谨就撰修“联谱”这一议题,谈谈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一、撰修“联谱”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在“联谱”一词见于网上之前,早有《中华徐氏通谱》问世。这是一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共花了八年时间才编纂成的,拥有1060页、合约100万字的巨著。肯定地说,参加编纂这部《通谱》的宗亲们,包括曾予编纂以援手的异姓朋友们,他们所花的心血、流的汗水不知多少。他们对徐氏的贡献是很大的,不可磨灭的,徐氏族人不会忘记他们。
然而,就在我们已有这部《通谱》的前提下,至今依然还有不少宗亲提出“编纂”的议题来,其原因在哪?无须隐讳,也正如“通谱”主编徐鸿章先生在序文中提及的,由于历史条件等方面的不足,“《通谱》有许多舛误和不妥之处”。这说到了实处。在此,我们不妨作一个数字比对: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徐姓族谱327部,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徐氏族谱960部”。而当时编纂只“收到200多册谱,300份世系图(见《通谱》序)”;不包括海外,我国已是34个省、市、自治区和地区。而编纂时,只“收到11个省、市的资料数百件”。对一个有着4100年历史,3000万人口的大姓,由于编纂缺少了史料和依据,“舛误”和“遗漏”就在所难免。例如:在《通谱》中,福建浦城徐氏,只有被定名为“徐偃王世系”的一支,即浦城瑞安徐氏(天威公派下第八世和第九世——徐应龙和其子荣叟、清叟)的一支,但此支被删去了徐应龙的另三个儿子“蒙叟、深叟、愚叟”,以及徐应龙的堂兄弟多支。除此而外,浦城尚有莆田迁入的“延寿徐”2支;浙江松阳迁入的“溪东徐”;龙泉迁入的“盖竹徐”;河南固始县迁入的“雁塘徐”;南昌和江西丰城迁入的“江西徐”等等。所有这些,全都被遗漏了。浦城尚且如此,其他徐姓大县自也难免其漏。又如。既已有《中华徐氏通谱》,又在修《荆楚徐氏通谱》。以及山东徐淑君先生的一再具文疾呼,希望编修“全族统一宗谱”……。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据徐淑君先生的《天下徐氏是一家》称:“《孔子世家谱》,归纳了2000多年的孔子后裔,80余世子孙,200余万人……。”按此资料,孔氏家族可谓是全球统谱的了。而徐氏人口约3000万,其中不缺人才。《通谱》既已为编纂徐氏“联谱”(或仍称通谱)当了先行官,而徐氏族人又大多有着要求“联谱”的诉求,那末,无论从大或小的角度说,启动编纂工作,就完全有其必要性。
二、编纂“联谱”的可行性
从现时的条件看,编修“联谱”(或仍称通谱),是可行的,因为:
1、已经有了可循之而行的“路子”。从徐鸿章先生的《通谱》序中,我们可以悟出:《通谱》是在完成了“四川九县”(区域)谱后,才萌生出编纂《通谱》之念的。尽管因当时的条件(人力、史料、财力、通讯互动等)所局限,但他们还是用行动和汗水,为后人编修理出了思路。如果未急于结稿,先以区域性小通谱垫底,而后综合、汇编,其结果应该会更佳。尤如《荆楚徐氏通谱》这样的区域性基础谱一样,若全国乃至全球都一个接一个地,编纂出“小通谱”来,那末,大的“联谱”或曰“通谱”就指日可待了。
2、“全球徐氏”的出现,为编纂全族大谱找到了一个“领头人”。应该肯定,尽管网上曾出现对全球徐氏总会的一些议论,但不可否定的是:总会为各省、市的联谊会(含文化研究会)的组建,为全球徐氏族人的联谊、
下一页 (1/2)
回帖(2):
2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其他姓氏修谱联谊好经验,开扩胡氏文化活动新视野。胡氏宗亲网将陆续转 ..
1楼:再论撰修“联谱”(通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http://www.globexu.com/bbs/forum.php?mod=view ..

全部回帖(2)»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