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山东临沭山里胡氏简述----胡灵
胡灵发表于 2013-03-25 18:48
临沭山里胡氏始祖据老谱记载原籍安徽太平府当涂县,不知何年迁到海东黄泥嶺(所谓“海东”乃古代海州城东面大海之中的花果山、云台山等一带岛屿。元、明时期花果山、云台山还是海中岛屿,古称“海东”,清朝时海水东移,花果山、云台山才和陆地连成一块成为内陆。“黄泥嶺”乃今江苏连云港市开发区中云乡黄岭村)。据传,始祖乃一木匠,在明洪武初年遇“红蜂赶散”,单身从海东黄泥嶺迁到蘭邑第一村,由于村在苍山和观山之间,故名曰山里(今临沭山里村)。始祖婚于本村戴氏,生五子,居窑顶之北。后又有从海东黄泥嶺来到临沭山里的另一胡姓居在窑顶之南,乃我始祖的本族兄弟。后把居窑顶之北的称“北始祖”,居窑顶之南的称“南始祖”。北始祖子嗣昌盛,枝繁叶茂,南始祖子嗣稀少。今苏北鲁南地区的胡姓多为北始祖之后也。临沭山里胡氏自洪武二年迁入已有642年,繁衍至今有25代之多,散落四方千里,人口数以万计,实为全国胡姓中一巨族也。
山里胡氏为何在洪武初年由连云港黄泥嶺来到山东临沭县山里村呢?  1368年朱元璋奠基江南,扫除群雄后欲取全国,这是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这年冬天,他派遣大将军徐达、副将常遇春率重兵二十五万人北伐以定中原。徐达驰檄敦谕齐、鲁、河、洛、燕、苏、秦、晋之地投降大明,对仍顺从元帝国者,所到之处“斩草除根”。据《明史•薛祥传》,海州明初就遭到了一场浩劫,朱元璋驸马都尉黄琛,以“海州民乱”为由,滥杀无辜,老幼皆不能幸免,“战乱之地,掳人搡财,鸡犬一空,村庄城邑,多成废墟”。而《明史》中却以“诖误甚众”一句轻飘飘的词语掩盖了一场对海州人民的血腥大屠杀。人祸之后就是“天灾”,江淮地区连续发生水、旱灾害,百姓吃树皮、草根、稗子,甚至“卖妻鬻子,以求苟活”。流移者众,田土荒弃。(《明太祖实录》)
  祸不单行,天灾人祸之后又是一次大迁民。这次迁民就发生在洪武初年,家谱或口碑中有多种说法,一是“红蝇赶散”,二是“洪军赶散”,三是“红军(君)赶散”。80年代初,我们曾应邀去临沭县地名办参加他们一次地名座谈会。在临沭县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全县已经征集了一百多份家谱。其中三十个姓氏近200个村庄,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云台十八村或海州迁去的。从临沭三大姓氏家谱中提供的资料来分析,袁氏在全县有20个村庄,他们的始祖是“从海州陇西新二里”迁过去的。李蒿科李氏约有40个庄子,“始祖自陇西当路来山东兰(陵)、郯(郯城)之左、苍山之右蒿科村。”“月庄胡氏”、“山里胡氏”由海东十八村黄泥岭迁此。
  至于迁移的原因,家谱中也有所反映。一是“分海”。所谓“分海”实际是明初所实行的“禁海”政策:“片帆不许入海,如敢有私下与诸蕃互市者,必寘之以法。”(《明太祖实录》)。临沭《袁氏家谱》中说:“明初分海一节,始寄居于琅琊郡(临沂)苍山东第一隅。元时籍直隶省淮安府海州居东门首”。二是倭寇扰乱。临沭《英氏宗谱》:“原籍海东当路村,今连云港市花果山乡当路村。大明洪武年倭寇扰乱沿海各处,逃难来山东省郯城县东北”。《英氏始迁祖碑记》:“明中叶倭寇横扰沿海,居民悉令内徙,英氏之始迁祖自海东携家避地,爰宅与此。”三是“红蝇赶散”。或“洪军赶散”。据山东沂水县提供的四五十种家谱记载,洪武初年由海州迁至沂水的几十家,都是因“红蝇赶散”。山东沂水县衢庄《胡氏家谱》记载:“原籍海东黄泥岭,明洪武‘洪军赶散’,居兰山第一峪。”沂水县夏庄《高氏家谱》记载:“我高氏始祖海东野鹊窝(可能是连云区高公岛乡黄窝村)人也。前明之初避洪军迁居夏庄。”原来我们认为迁海,只是迁云台山之民,现在看来明初迁海牵扯到整个海州,包括岛屿与内陆。山东滕氏族谱也有记载。
  家谱亦称家牒或家乘,是封建社会一个姓氏家族的血缘记录,是一个家族的家族史。族谱中所记录的历史事件是可信的。因为它是用口碑和文字记录了这一家族的时人史料。“红蝇赶散”的后面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段“迁海”的历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3)
回帖(7):
7楼:高疃胡氏始祖景隆:现已繁衍到第二十代,人丁兴旺;主要居住地诸城市密州街道大小高疃。2005年春成 ..
6楼:諸城高疃胡氏族譜舊序
胡氏世居高疃莊也壬午兵火後族譜失缺世遠年湮子孫輩不知先世始於何代 ..
5楼:临沭山里胡氏宗群325106143

全部回帖(7)»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