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国并非“华林系”
——《华林山的胡氏渊源》析疑
江苏 胡恒俊
将“钓鱼翁至胡安国——寅、宁、宏”挂靠华林系,目前所见,一是黄启昌先生“华林胡氏‘瑜公——胡夔——安国’世系”说;二是樊明芳先生在《华林山的胡氏渊源》中,既列“胡瑜——令仪——安国”世系,又列“胡瑜——令濬——安国”世系。三者无论哪一种,都是错误链接。
一、 关于“胡瑜——胡夔——安国”说
黄启昌先生此说的原文,笔者未能见到,但据王立新教授《胡安国族系考证》所引,黄启昌在《中华姓氏通书•胡姓》中,将“崇安胡氏世系表”,列为“胡瑜——夔——□——敏——容——罕——渊——安国”。对照真实的《崇安胡氏族谱》“夔——春生——敏——容——罕——渊——安国”世系(见拙作《崇安胡氏族谱世系考辨——武夷山寻根考察报告之二》),黄启昌先生除了确切地知道“夔”与“敏”之间还有一代人,只是不知其名外,自“夔”至“安国”,共七代人,是正确的;唯独将“夔”,挂在“胡瑜”之下,不仅错误,而且大错特错。
胡瑜者,何时人?樊明芳先生《华林山的胡氏渊源》的说法是:“五代胡瑜……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间,官陈留令,徙崇安,为陈留、崇安之共祖。”
大家都知道,陈留县,本是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陈留城,虽然西晋曾将其废入小黄县,但自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到1957年废入开封县,陈留县存世就长达1371年,其间的朝代、县令更迭,方志中都会记载。而胡瑜之父胡城(875~945),“唐亡后悬车不仕,归隐华林故居”,生子珰、瑜、琼、球等五人。
后唐(923~936年)被后晋(936~946年)取代。胡瑜926至929年为陈留县令,之后为何“徙居崇安”?是929至936年,在后唐向后晋的过渡阶段,家庭发生过重大变故吗?没有!因为,胡瑜的长兄胡珰,在“后唐同光年间(923~925年),官膳部员外郎,赠少保,卒谥‘文献’,先葬华林山冲霄凤形凤脑下……”;三弟胡琼“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间官常州刺史,遂家于武进县安上乡”;四弟胡(王告)“后唐间官散骑常侍、江州节度使,加礼部尚书,徙九江”;五弟胡球,“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离祖居华林,闵帝应顺元年(934)迁居武宁住田,后晋开运(944~946)间,官武宁散骑常侍、节度使,加兵部尚书”,兄弟不仅没有一人遭遇厄变,而且官运亨通。在此情况下,作为次子,一无灭门之灾、二无杀身之祸,按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高堂城公尚在(卒于945年),胡瑜岂能抛下归隐于华林的花甲之父,而向东南远徙千里,居于崇安?
退一步说,兄长胡珰,“生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世居华林”,三弟胡琼926至929年官常州刺史,作为次子,胡瑜出生年代,至少应在公元900年前后。而其长子令仪,却是“天启元年(1017年)进士”。——实际上,“天启”,是“南诏”年号(848~860年),而公元1017年,则是“北宋天禧元年”(注:《历代状元进士名录》中之“进士”,此间只有1015年的胡献卿,1019年的胡用舟,根本查不到胡令仪)。宋代参加会试者的年龄,一般在25岁左右,合格之后才被赐予等第不同的“进士”。也即是说,以此推论,胡令仪出生的年代,当在公元990年前后,显然与事实不符:长子岂会比父亲至少小九十岁?何况,胡瑜926~929年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