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青山胡家墩
胡志盛发表于 2014-02-15 23:35
作者:胡体楠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077更新时间:2010-4-28

我是青山人。“老家就在胡家墩”,是我常用的一句自我介绍。
我是在老家长大的,父老乡亲们勤劳、善良、朴实的品格,尤其是对朋友那股真挚情感和对反动势力的那种斗争勇气,都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外面有不少人知道有个胡家墩的原因吗”?有人曾这样问过我。看来,要了解胡家墩,还得从她的来历说起。
全县闻名村
从清代江夏县到民国时期改为武昌县,由其青山区管辖的胡家墩,因湾子大、人口多,又同宗同族,就已闻名全县。它现在地处武汉市洪山区的建设乡与花山镇的结合部,与武钢北湖农场为邻。
据族谱记载,胡家墩的老祖宗叫胡大海,至于何时从何地来,迄今无法考究,有人传称来自江西,但我曾路过陕西黄帝陵查阅资料,说胡姓的起源却在河南。不过,他老人家带着五个儿子(后人称为五个房头)不论从哪里来到这个地方,垒墩建房,安家立业,倒是很有眼光的。这儿是北湖的一个狭长湖滩,北临烟波浩荡的长江。虽然地势低洼,雨多时渍水难排,长江又无堤防,常因洪水泛滥成灾,但这里的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渔产丰富,船运方便,为耕耘、捕捞或经商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聪明的胡氏祖先正是看到这种前景,父子两代坚持勤劳为本,垦荒开地,围坝造田,后又薪火相传,代代接力,不断拓展,把一大片芦苇丛生的荒滩变成了良田。在正常年份,全村种植水稻、小麦、棉花、黄豆等粮油作物与菜蔬,自足有余,大量外销。还有一批“兼职”渔民,农闲时可在湖中撒网,也能在江里打捞,有时还相互邀约组队远征阳逻武湖。更值一说的是水清甘甜的北湖,夏天菱角连片、莲花朵朵,冬季莲藕满湖、野鸭成群。每逢欠收或灾年,北湖就是胡家墩及其周围百姓的“救命粮仓”,连远在长江彼岸的新洲、黄陂,也有络绎不绝的灾民拥来摘菱、采莲、挖藕,打鱼捞虾,觅食求生。外村人无不羡慕地称赞胡家墩是鱼米之乡,“人间天堂”。
胡家墩是个同宗共祖的大家庭,到解放那年已有2130多人,水田加旱地人均超过三亩。这么多土地资源,在当年全县所有自然村是极少的。但昔日的胡家墩,对外比较封闭,读书人不多,文化教育落后,在外经商、从政、投军的人寥若晨星,巨贾、高官曾有过几位。
胡家墩有个特点,人心齐,扎得紧,这与族规约束有关,谁都不敢伤风败俗,“偷鸡摸狗”,更不会心身分离,吃里扒外,否则就可能引起公愤,遭到谴责,甚至被拉进祠堂受罚。每到年节,族里坚持组织祭祖活动,跪对灵牌或祖坟,全村老少集体上香,顶礼膜拜,借以强化宗族观念,也为凝聚人心起了明显作用。
胡家墩远近闻名还有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夏天没有蚊虫。由此前辈们留下一个传说: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暑季,有位云游老道夜经此地,敲门借宿,热情的胡家人非常欢迎,但又不好意思地告诉他:“吃喝都没问题,就是蚊子太多,担心您休息不好。”老道眯眼看了看大家:“这好办,我把它赶去十万八千里不就行了?”众人立即跪下:“您是菩萨,别费那么大劲,只要把蚊子赶到墩子下面就够了。”老道叫大家“请起”,当面拿出一把看似普通的蒲扇,嘴里细声念叨着,随之用手一摇,胡家墩当夜就没有蚊声,更无蚊飞了。
石沉鬼子兵
武汉沦陷,预示着我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将全被早有狼子野心的倭寇占领,四万万同胞将在侵略者铁蹄下饱受蹂躏与煎熬。
胡家墩被打破了宁静。这个长江南岸的普通村庄,虽无我地下党活动,却和北方敌占区农村一样,同日本强盗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对抗。
那时,鬼子们盘踞在武汉城区,距离胡家墩尽管有近百里,在青山这一带乡村也没设据点或驻军,但他们还是常派武装人员,荷枪实弹,来到村里强征恶要生活与军用物资,稍不满足就祸及百姓,有个冬天,鬼子的车队进村要拉稻草,见到草垛就拆,一捆捆地往车上扔。因耕牛冬天少不得稻草,乡亲们就苦苦哀求并阻拦少装,鬼子们当场就发了火,把帮助装车码堆的老乡都推到地下,
下一页 (1/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