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对辰州胡氏《胡公满生卒年考辩》的回复----胡恒俊
胡恒俊发表于 2014-05-13 21:42
辩析”。“辨”者,“辨别”、理顺、寻真也,不是有“言”字的辩论、辩驳之“辩”。
《胡公满寿考辨析》,题目本身表明,不是论辩。宗亲之间,平心静气地引证史料,逐一分析、探讨、商酌问题,只为“共祖”的生卒年“寻真”,不必“辩论”、“辩驳”。虽然其间局部不乏论证,但总体而言,只限于“辨析”——辨别、分析、推理。而“考辩”,就必须提出论点,用必要而又充足的论据,去层层论证、辩驳,直到得出结论。
三、关于“论点、论据”
你质疑“恒俊宗亲所列举的‘周武王灭纣时的年龄’,‘阏父为周陶正时的年龄’,‘满公何时受封于陈’,‘武王为何将妫满封于陈’,这四个论点及其文论据都是与‘满公生卒年期及享年’这个主旨无关或没有说服力”。
其实,“这四点”,既不是“论点”,也不是“论据”,仅仅是分析满公生卒年份的外围线索,为“辨”与“析”之必须的基础。既然满公的生、卒年记载,被3000多年的历史尘埃掩埋,成为一桩“公案”,欲破此案,就要找线索、理关系。正如剥笋,须从外向内,将包裹之壳层层剥离。又如寻宝,须在相关区域内,找准方位,然后才能掘去覆土、打开库门,让宝藏大白于天日之下。
你的《考辩》,列举了“周文王的在位年限”、“周文王的受命年数”、“武王克商是‘文王十一年’还是‘武王十一年’”、“周武王的年龄”、“周成王继位时的年龄”、“文王、武王、成王编年资料汇编”等,方法与我不是一样么?
四、关于“与主旨无关”的问题
1、周武王从何时“制正朔”,改“纪元”
中国历史上,帝王或国君一去世,其纪年就结束;继位或新立之君的纪年,从就任之年开始,称“元年”。这是惯例,亦是常识。
文王去世,周武王以太子继立,特立独行的,是不仅按照惯例开始新的“纪年”,而且重新“制正朔”,将每一年的起始月、日、时,比“殷历”整整提前了一个月。
《史记•周纪》载:“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西伯……谥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修文武绪业”。
按照常理,“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西伯虽崩,商王朝的“天子”纣王还在,姬发只是作为封国“周”的太子继立。但是,武王“即位”之后,就追谥曾祖、祖父、父以“王”号,不仅修改法律制度,还制定新的“正朔”,明示以灭纣克商为己任,向天下诸侯传送替天行道的信息。
所谓“制正朔”,“正”, 就是“正月”,即一年的开始;“朔”,即一个月的开始。月亮月圆为“望”,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与太阳同时出没的那一天,定为该月的第一天。
中国历史上,每年开始的第一个月“正月”,自夏、商、周至汉武帝以来,曾历几次更改,分别称为“正月建寅”、“正月建丑”、“正月建子”,然后回归“正月建寅”。而每次更改,都是朝代或帝王“改元”的标志。
夏代,以孟春之月(也即冬至后二月,相当于今天的夏历正月)为“正”,由于夏历正月的地支为“寅”,所以又称“夏历”“正月建寅”;正月的“平旦”(天明)为“朔”。而按甲子纪月法,夏历的十一月为“子”月。一年十二个月,月份的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现在的正月,就是夏历的正月,配以十天干“甲、乙、丙、丁……”,就写作“甲寅月”或“丙寅月”等;正月的第一天,为“朔”,称为正月初一。
商克夏桀,遂“改元”,将夏代以“孟春之月为正”,改成以“季冬之月(即冬至后一月,相当于今之夏历十二月)为“正”,地支为“丑”;鸡鸣为朔(半夜鸡叫,也就是以子时为朔)。
周武王继立,断然改变殷商王朝通用的“正朔”,以仲冬之月(相当于今之夏历十一月)为“正”,该月的地支为“子”;夜半为朔(也即子时)。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之后,“周正”延用了800多年。
汉代以来,自汉武帝改“周正”,实行“太初历”,直至今天的夏历,沿用的都是“夏正”。
2、关于“文王受命”
下一页上一页  (2/6)
回帖(2):
2楼:胡恒俊和辰州胡氏两位宗亲真是知识渊博,是我们胡氏的谱学专家,经过多方查资料,考证,对胡公满 ..
1楼:回复恒俊宗亲
承蒙恒俊宗亲看得起、,另发专题文章讨论我的《考辨》。谢谢。
恒俊宗亲此 ..

全部回帖(2)»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