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推荐:纪实写作就像理工男 要严谨
观海卫木兰发表于 2016-01-11 14:10
纪实写作就像理工男 要严谨
资料来源:http://news.ifeng.com/a/20160108/46984339_0.shtm
2016年01月08日 03:02  来源:京华时报

  
叶永烈新书发布,与读者交流。京华时报记者 谭青 摄
        昨天,《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在京举行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该书通过数百张历史照片和名人书信,重现了那些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知名作家、艺术明星、科学大家的历史命运。
        发布会后,叶永烈接受了京华时报的专访。谈及纪实文学的写作,这位触碰过“四人帮”“陈伯达”等敏感题材的作家表示,“纪实写作需有‘理工男’的严谨,必须像写论文一样,掌握大量可靠的一手材料”。他认为“真实”是纪实文学作品的生命线,“也是吸引读者最重要的地方”。
关于新书
呈现名人书信背后的故事
        当拿到新书时,记者被该书的厚度惊到了,“一共70余万字,达628页”。叶永烈说,本来计划写100个名人,但写到70多位时赶紧打住了,“没想到这么多字了,如果再写下去就没法装订了”。
        尽管是本大部头,但翻开后发现这是一个大宝藏,不知道的以及想不到的名人故事都在这里:陈云夫人于若木、毛泽东长媳刘松林、蒋介石女婿陆久之、陈独秀机要秘书郑超麟、“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童话大王”郑渊洁、“三毛之父”张乐平、著名诗人汪国真、音乐家贺绿汀等等,叶永烈用温情的笔触清晰记下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不仅有料,而且趣味性强。
        本书是以大量的名人书信为基础,“家中拥有那么多名人书信,但我从未从拍卖行购买过一封名人书信”。这些名人书信均写着“叶永烈同志收”“叶永烈先生收”,均是他当年长期从事纪实文学创作时穿梭于名人丛林留下的。作为文学界出了名的“记者”,叶永烈采访过的人数用“成千上万”绝不为过,“有时候写一篇文章,我就需要采访过百人”。那么,该书中呈现的70多位名人,有何选择标准呢?叶永烈说,“首先这些对象得是名人;其次是跟他们交往的内容,需要有文化和历史双重价值”。
为陈伯达出狱后唯一的采访者
        书中提及的名人涉及政坛人物、知名作家、艺术明星、科学大家,是叶永烈曾经直接采访过的人物,甚至有的是独家采访,如陈伯达。
        “最初的采访十分艰难”,叶永烈通过各种努力联系到陈伯达后,对方的态度是拒绝的。“后来我采访一圈他周边的人,包括他的子女、历任秘书、警卫员、他的司机等等,最后我就直接采访陈伯达”。当时陈伯达已83岁高龄,“到他家后,他爱理不理,这个时候,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称呼他,过去都称‘伯达同志’,那会儿就不合适了;叫陈先生?显得有点见外;如果喊他‘陈老师’,也不伦不类;后来我想到了‘陈老’”。叶永烈通过其早期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次见面,拉近了他与陈伯达之间的距离。“后来采了很多次,在他去世前几天,他还用毛笔在宣纸上题诗赠我。想不到,这成了一生的绝笔”。
        叶永烈庆幸,“在陈伯达人生的最后一年,从刑满到去世,我作为唯一的采访者,多次采访了他”。叶永烈说,与之有过书信往来的名人大多已经离世,而纸质书信也日薄西山,退出了历史舞台,“我是国内最早使用电脑的那一批人,留不下什么手稿了,现在也没有人写信了,都是发邮件”。他认为,书中那些泛黄的书信,折射出的时代悲欢,已成历史的绝笔,这也是该书取名为《历史的绝笔》的原因。
名人书信
大批量书信捐给上海图书馆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3)
回帖(1):
1楼:换个角度看历史
资料来源:叶永烈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bc6dd0102w5ye.htm ..

全部回帖(1)»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