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八旬老人修著45万字家谱 考证徽州胡氏渊源
南山发表于 2016-06-28 07:56
八旬老人修著45万字家谱 考证徽州胡氏渊源
发布时间:2016-06-27 17:09:38  |   来源:金黔在线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张慧慧
点击图片翻到下一页>>
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Culture/focus/6176271_1.html
  制图关印
  祖先是谁、家族经历过怎样的迁移……家谱是中国人记录家族历史、寻根问祖的重要记录。它清晰地记载着每一个宗族千百年来生长和繁衍的轨迹,为每一个家庭或个人都打上了根源和故乡的烙印。
  如今,“家谱热”正在老人们中间升温。这些老人有的愿意花一两年甚至十余年时间,有的花费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去修家谱、写家史。老人们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寻根问祖,还丰富了史料知识,为后人留下了更多精神和记忆。
  谁能想到,已经85岁的老人还能熟练地在电脑上敲打文字,把照片传输到电脑中,还会用PS软件修图。胡耿寰老人学习这些技能的动力,全部源自他准备出版的那本《清介堂胡氏脉源胜迹考》图册书。这本书有45万字、672页、2700多张图片,是胡老用了十余年的时间编写完成的。
  胡老先生的老家是安徽怀宁县,1949年前就有修家谱的传统,登记族人的祖先传承、生卒嫁娶、子孙延续、功名业绩、贤人善事等。1949年后,因为历史原因,众多老家谱被焚烧殆尽,祖墓、墓碑等被毁或被遗忘,族人大量分散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为了家族史的传承,胡老先生决定重新修家谱。
  从近到远,从家到族,带着相机,影像记录,查阅文献资料……胡老先生开启了一个浩大工程。他从追溯祖先脉源开始,对墓地、碑刻、祖居地、宗族里的能人志士进行考察、考证和走访,拍照片、写文字,记录下宗族的发展变迁。“有时候要爬到深山上去找墓和碑。”胡老先生到陕西黄陵县拜谒过黄帝陵,还专程到河南淮阳寻访。为了查阅到更详细的资料,胡老先生无数次跑到北京、上海、安庆等地的图书馆,查阅、复制地方志及多种宗谱资料。
  胡老先生70多岁开始练习摄影、学习电脑,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电脑文字输入编写,照片修图。“有些古墓碑已有几百年历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很多碑文已经模糊,我就用电脑,结合查阅宗谱资料,辨认和复原。”有时一张图片要花七八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我这些年用坏的电脑就有四五台。”胡老先生说,除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和照相机也用坏了好几台。
  今年上半年,胡老先生的作品终于正式完成,他开始和北京一家家谱传记机构接洽印刷事宜。“成稿要反复修订,我觉得不充分的地方还补充了不少,用了好几个月才正式定稿。”胡老说,族人看了书稿,评价都很高。
  “我30多岁那年,家里修过一次家谱,当时跟我要钱,我觉得那跟我没啥关系,可不愿意给了。可到了60多岁,再提起修家谱的事情,我第一个站出来说:我掏钱。”这是66岁的李仁贵对家谱的态度转变。
  李仁贵的老家在湖北,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规矩,20年要修一次家谱。然而李家上一次修家谱,已经是1949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战乱、迁徙,好多老家谱都丢了,有些信息都没有记载了。”李仁贵觉得,有必要重修一次。从去年开始,他组织了5位族人,从宗族的发源地甘肃陇西开始寻访,寻找祖坟墓碑、采访族人的后代子孙,一点点将家谱填充完整。
  “有很多信息都需要靠老人来回忆和讲述,还好我的父辈们有的还健在,如果这次修家谱启动晚了,有些珍贵的信息可能就找不回来了。”李仁贵和族人制作出的这本李氏宗谱中,共整理出了23代族人,涉及上千人。
  “要弄清谁是谁的儿子,谁和谁是嫡亲,要反复梳理,不能出错。”李仁贵记得,有一代族人的信息怎么都找不到,老谱里没有记载,哪哪儿都找不到。“最后,我们竟然在一本账簿里找到了。”原来,过去家里办红白喜事,族人前来吊唁或恭贺的时候,都会带着礼钱,在门口账房先生那里登记。登记的时候要写上姓名、钱数等等。“当时这一家子族人的名
下一页 (1/2)
回帖(2):
2楼:李仁贵,是我们借鉴的榜样。文章中的每个点,都是研究谱牒学者的参照物。谢谢作者!谢谢总版主!
1楼:四十、看望胡耿寰老先生
10月下旬,女儿倩文听说我们要去北京、广州寻访,主动请缨,要帮助 ..

全部回帖(2)»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