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泾县溪头都:老家的感慨
hslxhns发表于 2016-07-04 01:03
泾县“溪头都”是祖辈生活的地方,自父母1949年离开这里,我们一家子就算是四处漂泊的外乡人,六十多年来“溪头都”这个地名像个影子一直缠绕,“根”与“本”的情结无法解释,融入到骨子。
“溪头都”地处泾县东乡,泾县最高峰黄子山南麓,原是有五、六百人家的村落。丹溪水穿村而过,“丹溪”发源于“黄子山”的“白马崖”,“白马崖”是传说一条犯了天条,被玉帝惩罚的龙禁锢化身为白马的地方。由于是龙水,当地流传“一天一暴(下雨),稻米没人要”,是片富庶之地。
“溪头都”胡姓人口占全村的80%-90%,称为“龙坦胡氏”。
“龙坦胡氏”是宋元年间,自婺源清华迁到此地,这一支是胡学的后人,始隋末自陕西咸阳南迁传承脉络是:胡乐陵——胡福——胡瞳——胡学——胡延晖——胡莞——胡晓——胡日华——胡明远——胡存仲——胡渠——胡汝坚。胡汝坚为龙坦胡氏始祖。宗祠字派为:天、尚、一、其、麟,承、先、世、泽、贞,有、道、传、家、永,贤、良、奕、载、兴二十字,大概天字班始于明末清初,我属“道”字辈。
2014年3月30日,我和女儿去了“黄田”,看了奶奶的家乡和父亲初中就读的地方。清明已近,顺便来到不远的“溪头都”,准备给叔叔烧柱香。既然到了这里,就去老家看看。
公路和老家隔一条河,公路上的一段是“溪头”新街,老街隔河相望。过新架设水泥桥我们驶往对岸,停车后朝村里走去。多年没有来,倒淡忘了去路。女儿问我怎么走?记忆中溪头都老街临河,只要顺河而上,路就不会错。我们沿水圳逆流而上,走不远看见村口的门楼。 与徽州村落相同,皖南人都将水源视为财源,家家门前源远流长的溪水就是滚滚而来、用之不竭的财气。何况还给日常用水带来便利?水渠上搭放的石条是洗衣、刷锅洗碗的之处,竖放的拖把......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熟悉。 古人智慧是超乎想象的,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眼前就是古人的水利工程,河上筑坝抬高水位,修水渠将水引入各家各户。换个角度更为清晰。不仅实用,而且形成瀑布人文景观,急喘的流水声,给村落赋以活力。 坝上水缓处有长石凳,既可以歇息,又可以观景。我们去时,河那边传来阵阵锣鼓声,与潺潺的流水声混和一起,交织成一部古村落的咏叹调。
“溪头都”街道沿河延伸,自上游的“狼山”始,到村口的“大溪桥”,全长约四、五里,应说是个长街了。路面用石头铺设,众多的路亭是这里的特色。 尽管街道很长,但那时最繁华的地段是龙坦桥,旧时这里是溪头都的商业中心。龙坦桥横跨丹溪,由7根长石条并列铺成,宽敞。两旁架空的既是石凳也是桥栏,可算是当年最宏伟的工程。 桥上观看“丹溪”,一注碧水穿村而过,水流潺潺,据说即使是大旱,也从没有断流。水口文化是古代皖南地区建村的依据,古人讲究风水,同时也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空间。水既是财源也是人必须利用的自然资源,老街很多地方有通往河里道路,方便百姓人家用水、取水。 “龙坦桥”附近商业集中,据堂兄胡骏书中描叙:街右上游有布店兼卖杂货的“万太和”、“正泰”、“福升”、“庆康”和“天利和”药铺、“陈广生”药店。街右下游还有豆腐店、药店。街左上游有香店、桶匠(圆木)店、鞋店、炮竹店、糕饼店、纸扎店。十三亭有银匠和铜匠。街左下游还有弹棉花店、铁匠铺、棺材铺、油漆店等。石板路上还有竹匠店、赶毛驴的脚力店。特别是酱坊。远近闻名,民间流传的“溪头都的干子、榔桥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擀”中的“溪头都豆腐干”就是出至此处,酱坊制作酱瓜、酱生姜、腌大蒜、腌萝卜都美味可口,名声远扬。
曾祖父胡泽馈是“溪头都”的一方富豪。开有“庆康”、“复生” 两家店,由于经营有方,收益颇丰。父亲出生时曾祖父已去世,两家店分别由老大胡养斋、次子胡养坤经营。 整条街中间地面用长麻石条铺设,下面就是下水道,既方便那时主要的搬运工具独轮车行驶,又便利排水。两边则用卵石一直铺到店门前。 自解放后这里一直不是行政中心,远离公路,逐渐退出商业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