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3年母亲节刚到宁国参加工作时着列宁装的母亲。
5月12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母亲节”对我来说是个奢望,真正意义来说没有什么感觉。
在我七岁的那年,我母亲就撇下我们离世而去。与母亲相处时间太短,而且是不甚懂事的孩子,只有父亲的叙述和片段的记忆。
父亲吴迎辉(吴太生)是泾县茂林人,生前在泾县粮食局工作,母亲卫香(1895-1933)的娘家在泾县赤滩一个叫潭毛洞小村。母亲一家的童年很是不幸,父亲吴迎辉(1891-1926)35岁就因病离世,母亲卫香独自抚养四个子女,由于生活压力大,加之家族有精神病遗传史,苦撑了7年,38岁的她撒手归西。双亲去世早,遗留下18岁的大舅、13岁的母亲、10岁的姨娘、7岁的小舅,弟兄姊妹四人都成了孤儿。
好在她舅舅家里家境不错,三个舅舅很负责的承担起抚养责任。大舅爷卫梦松经商,木竹生意做的很大,在当涂开有木竹行,上海生意也很红火。二舅爷卫梦燕是赤滩卫家绅士,当时任国民党泾县县党部书记,只有三舅爷卫梦楷由于抽鸦片烟,家境很差。母亲先由三舅爷卫梦楷抚养,姨娘吴云琳由二舅爷卫梦燕抚养,最小的舅舅吴报元过继给大舅爷卫梦松,并改名叫卫太沄。由于卫梦楷无力抚养,母亲后来也到二舅家,和姨娘一起都居住在县城她二舅卫梦燕家。年长的大哥吴报焯中学毕业后在大舅爷卫梦松帮助下,早早在上海闯荡。
由于她母亲的精神病遗传,殃及了下一代,只有长兄吴报焯没有受到影响,其余的弟妹三人均患了精神疾病,姐妹英年早逝,小舅吴报元(卫太沄)解放时随轮船到了台湾,患病时能得到较好的医疗,去世较迟。
母亲在家排行老二,1920年出生于泾县,旧社会女人婚前没有正式名号,大家都就叫她的乳名爱宝,婚后因读书才取学名吴明志。1934年抗战期间泾县县城遭敌机轰炸,她随大舅、二舅举迁到泾县李村园。1938年经祖父胡养初的好友、卫梦燕的同事胡梦澐介绍与父亲认识,1939年与父亲完婚。
母亲很有上进心,婚后应她要求读了私塾一年,40年又去溪头都刚创办的龙坦中学读了一年。尽管她因经常头痛而辍学,但还是得到初中毕业证书。
尽管母亲是孤儿,但家庭在在当时的泾县地位显赫。二舅卫梦燕当时在泾县任县党部书记,姑父张德己任宣城地区大法官、姑母吴美珍的公公张徽平任泾县县参议长。嫁入胡家后,全家人对她很是尊重。
结婚时母亲18岁,而父亲16岁。当时父亲刚初中毕业,在静安小学任教。婚后,继续任教一年多,随后又在广益中学、绩溪徽州农业高级职业学校中专就读。毕业后,由于家境衰落,一直在外找工作挣钱,常年不在溪头都。大多数时间多是母亲独守空房。但他们很是恩爱,父亲回家经常和她到处走走。一次他们到姑父家去玩,到周围逛逛。姨娘吴罗团看到他们成双成对,携手漫步,表露出羡慕之情。
我祖父、祖母自小家境不错,养尊处优,祖父天性胆小,同乡曾介绍他在江苏靖江县县衙当录事,因看到枪毙人犯而吓的回乡;安排他到榔桥任油水丰厚的税务督办,又怕得罪人,而予以推辞。他也曾到南京、芜湖等地为儿时挚友胡惠生(文汇报创始人之一)、胡耐安(台湾著名学者)办的报纸担任过编辑,时间不长也就回来了。祖父、母很少打理家事。曾祖父将600亩良田分为四份,三兄弟各的150亩,另150亩作为公用。由于因要把拉壮丁加入青年军叔叔捞出来耗费巨资,加上祖父无所事事、坐吃山空。家里除不时有祖母家的接济外,基本上靠变卖田地度日,解放时他的150亩就剩下不到10亩了。
母亲嫁到胡家时,婚礼还是变卖了10亩田筹办的,家具新置办的不多,用了不少旧家具。她也有在父亲面前埋怨家穷,并用自己赚的几担稻子打了一张新床。她性格倔强,竭力独立经营自己的小日子。她善于理财,将出嫁时收的礼金作为资本放贷,还债时多数以实物抵债,囤积了不少粮食、菜油和茶叶。听父亲说,由于母亲有亲戚在泾县,而亲戚都很喜欢她,住食便利,她经常步行到50多里路的泾县批发些香烟之类的小杂货,到赌场销售。如果不是解放,她还准备与人合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