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徽州篁墩在中国移民史上的地位
hslxhns发表于 2016-09-13 13:46
作者:徽州老吴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璧村,中有古篁墩。”确认篁墩在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是海内外几百年来数以亿计的北方移民后裔对其北方家乡思念的传颂。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于是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就牢牢地在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们传开了。明朝的广济祠和大槐树早已毁于明末汾河大水,二代大槐树也枯干,三代大槐树也己百年,枝繁叶茂。
最近十年来每年的四月一日至十日来洪洞县每年要在广济寺遗址边的大槐树底下召开“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这时不但海内外几万海内外游子参加活动,还有上万只相思鸟儿也在每年清明时节飞往大槐树落脚停留歇息,才往北飞。石壁村则是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南边的宁化县,自东汉至明代,中原一带南移的先民,先在这儿落脚,再从这儿往闽南、江西、广东、台湾、香港直至海外迁徒,是公认的客家先祖往南移民东线集散地(中线在粤、湘交汇地,西线在川、黔一带)。由于移民之故,石壁村几千人口就有近百个姓氏。石壁是客家民系和客家语言形成的一个重要地址,她在中国民族迁徒中的地位与作用与洪洞县大槐树一样重要。近年来福建己也在石壁村作为寻根祭祖,纪念客家发源地来举办各种活动。
但今天我在这儿也要讲的是在徽州也有这么一个地方,汉唐直至明清,从中原从苏、浙而向徽州移民再从徽州往外迁徒的集散地。这就是原隶于歙县今隶于黄山市屯溪区的簧墩。请看以下氏族迁徽情况。
王氏迁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歙之黄墩苦竹巷。其后裔子孙散居歙县、绩溪、祁门、宣州、婺源、休宁、泾县、旌德等地。族谱所记王希翔唐未自黄墩迁居婺源武口;王云北宋后期自篁墩迁居婺源中云;王瑜号双杉仲舒孙唐光启年间自黄墩迁居婺源龙井墩,清之大臣王茂荫出自该族。天下王氏视太原为发源地,都是自山西往外移民的,而徽州王氏早在唐代就直接从太原迁来篁墩,再散居徽州各地的,比明代山西大规模移民外地早上千年。
朱姓迁徽始祖为朱师古又名朱涔,是唐代吴郡朱氏学者朱子奢第十世孙唐乾符年间避乱挈家自金陵迁歙县黄墩的。朱涔生四子,形成篁墩朱氏四支派:长子朱古训,南唐任杨行密幕将,后裔迁金陵,形成金陵朱氏一支。二子朱古僚、三子朱古祝迁居婺源香田;老四朱古佑,唐宣宗进士,官至监察御使,后裔居河南偃师,形成偃师朱氏。此族出了一位宋代宰相朱胜非。朱氏最望一支是朱环,唐昭宗进士,唐未任歙州刺史,收复婺源,全家自歙县黄墩迁婺源茶院,并形成朱氏茶院派。宋元两朝大学者朱弁、朱松、朱熹皆出此族。其后裔又迁浙江、江苏、福建、湖南、广东等地形成了朱氏望族。元未明初大学者朱升祖居歙县石门,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出“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主张,为朱元璋开明朝江山立下了功劳。
李氏迁徽也是从篁墩始,唐代昭王之子李佯,因避乱迁歙之篁墩,旋迁昌水,又徒居界田。传三世,孙李德鹏迁祁门之浮溪新田;李德鸾迁婺之严田;一宗三支,形成徽州三田李氏。明初大谋士李善长出自此族。
江氏家族发端于山东济阳,唐末江尚质从山东济阳迁歙之篁墩。其子江洪,复迁于婺源谢坑;江洪生江德,江德生四子:江潜、江云、江海、江源,其后江潜迁光州固始,江海迁越州江阴,江源迁歙之溪南。江云居篁墩谢坑,谢坑仍为祖居。其后又散居于旌德、太平、歙北、泾县、南昌、进贤、金陵、扬州、浙江等地等地。
江氏另一支族出萧氏。一世祖江祯(一作桢)唐未易姓江,隐居歙县篁墩。生子三:长子江董,迁姿源皋径;次子江威,迁开化马汪;季子江郑,迁歙溪南;江董五世孙江文寀,迁
下一页 (1/4)
回帖(1):
1楼:来源:《徽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作者:程鸣、程立名、程宗成、程希桂
“程朱阙里”牌坊

全部回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