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朴安:国学根深扬国魂
hslxhns发表于 2016-09-19 15:45
国学根深扬国魂——访南社社员胡朴安孙女胡麦莉和孙女婿汪欣 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董侠汪欣和胡麦莉夫妇。(董侠摄)
  山水灵秀的皖南,有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汉家旧县。《汉书·地理志》记载“泾水出芜湖”,该县由此得名“泾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旧时,虽境内山多地少,百姓生活清苦,但自古以来就以文风昌盛而名闻遐迩。1878年,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胡朴安就出生在这片提倡“耕读”、儒风盛行的土地上。
  依山者豪爽,临水者聪睿。泾县的山水将豪爽与聪睿共同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好儿郎。胡朴安自然亦是如此。“我的祖父是个特别爱开怀大笑的大胡子。”131年后的上海金山,记者在姚石子故居内见到了胡朴安的孙女、秉承了祖父爽朗性格的胡麦莉与她儒雅的丈夫汪欣。这对因南社而结缘的夫妇为记者讲述了历经百年的胡氏家族风云。
  皖南才子沪上展才
  胡朴安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为补贴家用远赴南昌教书。作为家中长子,胡朴安早早挑起了家中农活的重担。辛苦劳作的同时,聪敏的胡朴安不仅自己勤于学业,还教导小他8岁的胞弟胡寄尘读书。19岁时,胡朴安继承父业,成为村里的私塾先生,为村中幼童启蒙。8年后,他应同乡之聘前往靠近芜湖的翟姓人家做家教,因此有机会常去芜湖购书。当时,很多新书都在宣传国内日益涌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在新书的影响下,胡朴安逐渐认清了满清朝廷的腐朽与没落,将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毅然摒弃,决意不去参加科举考试。
  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波及全国,实业救国的主张兴盛一时。在此形势下,胡朴安也萌发了从事实业之念。他认为,空谈无益,不如真做,遂与两位友人在芜湖长江边拓垦万春圩。在拓垦的两年多里,胡朴安不怕劳作苦累,不畏严冬酷暑,与农工同劳动共生活。生活越苦,意志越坚,拓垦时的胡朴安仍然自学不辍,坚持去芜湖购买新书阅读,进而结交陈独秀、李光炯、刘师培等革命者为友。
  可惜,胡朴安拓垦的那片土地圩埂过于单薄,连年水淹,播而获少,最后筹资用尽,只好忍痛放弃。1906年,胡朴安举家迁居上海。之后胞弟胡寄尘也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育才中学求学。“我祖父初到上海时,在一家纱厂当会计维持生计。”胡麦莉笑着说,“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听我祖母说,在祖父的账本上,除了数字是用阿拉伯数字写外,其他的文字都用篆书写,别人想看都看不懂。”
  在沪上,国学功底深厚的胡朴安和弟弟胡寄尘结识了陈去病、朱少屏等人,遂加入国学保存会。当时的国学保存会仅25人,其中就有章太炎、高天梅、朱少屏、柳亚子等人。胡朴安由此进入《国粹学报》担任编辑,出版宋、明遗民之著作。1910年,南社成立次年,胡氏兄弟双双入社。加入南社后,胡氏兄弟肩负起重要的社务工作。据郑逸梅《南社丛谈》记载,1912年南社第七次雅集,胡朴安为庶务,胡寄尘为会计。1914年南社第11次雅集时,兄弟俩皆任干事之职。1919年,胡氏兄弟发起成立了南社在上海的分支鸥社。1923年,胡朴安又与柳亚子、叶楚伧、邵力子、陈望道等发起组织新南社,胡朴安任编辑主任兼会计。
  1924年,《南社丛刻》编印了22期,但印数甚少,在当时几成绝版。为使珍贵的南社文献资料保存下来,胡朴安精心编刊了《南社丛选》十二册。早年参加过萍浏醴起义的南社湖南籍名人傅熊湘在为《南社丛选》所作序文中对胡朴安此举评价甚高。他写道:“胡之勤,不必如柳,而甄综芟削之功则过之。是南社得柳而大,得胡而长也。”
  铁肩担起救国道义
  “我们胡家与新闻业有缘,家族中从事新闻工作者很多。从我祖父胡朴安叔祖胡寄尘算起,至今已有四代人。现在,我还有一个侄儿在上海东方电台工作。”胡麦莉说。
  提起胡朴安与新闻业的缘分,就不得不提到革命先行者宋教仁。在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图书馆、国学保存会的藏书楼,胡朴安得以与宋教仁熟识,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宋教仁在于右任主办的《民立报》任主笔,激扬文学,致力于反清宣传。胡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