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胡传枢:文汇报创始人之一的胡惠生长子。泾县溪头都人。地处皖南泾县的“龙坦胡氏”是宋代自婺源清华迁居的胡姓聚居的名门望族,这里文风昌盛,书香世家,古今曾涌现一批有影响的文人学者。近代的胡朴安、胡怀琛、胡耐安、胡道静誉为“溪头四胡”。胡传枢1938年之江大学毕业后考入《文汇报》任助理编辑、编辑。《文汇报》停刊后进入《大美晚报》任编辑、翻译。抗战期间,曾任上海《华美日报》总编辑。抗战胜利后担任中央社上海分社编辑、《华美晚报》总编辑直至解放。他是胡朴安、胡怀琛的侄孙。
金铃子、蟋蟀这两种秋虫,人们是十分喜爱的。尤其是金铃子,它的叫声非常的悦耳,十分的好听,简直像在合奏美妙的音乐。泾县报人胡传枢在他的人生岁月中差不多每年秋天都要养金铃子,此文发表在一九四一年第三卷第九期《文心》月刊,正值抗战时期。作者借对“金铃子”和“蟋蟀”这两种秋虫的描叙,道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愤恨,寓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是天理,必将取得全胜。秋虫胡传枢金铃子
每逢秋天,我总喜欢买一些金铃子来养着;我喜欢在秋阳还是那么火热的中午,一觉午觉醒来,或是在清夜没有睡着的时候,偶儿听见一阵那似乎振振有声却又是微弱的呼声。近几年来,心情笨重得可以,但是我总没忘这一个习惯;而且相反地,我将它们那微弱的呼声,替代我自己在高压力的窒息下,不能泄吐的哀鸣。
这当然是一种没有价值的幻想,而这比喻事实上也不确实。其实,金铃子,这小而弱的东西,也是极可怜的,它们本来是生长在田野中绿叶下的,每当秋阳初升的清晨,还是那么闷热的中午,或是晚风轻拂的黄昏,她们自由地跳跃着,振鸣着。那许多微弱的呼声,在田野中往往织成一个美妙的合奏,使行人在耳鼓感受到一种谐妙的愉快,可是它们如今是被锁枷在这透明的小笼中了,任意的跳跃的权利,是被取消了,它们祗能爬行;美妙而热闹的合奏是没有了,因为在小小的樊笼中,它们祗允许有二个至四个同伴,它们从自由的天堂中被眨入人间的地狱,它们失去了甘露的滋润,失去了跳跃的空间,又有谁能说,它们那微弱的呼声,不是从心底发出的哀鸣?即使那么微弱地,不被人注意的,可是它们的悲哀,是可以体贴得到的。
这不是残忍的手段,将这小得连不足为人患的虫儿,锁在这牢笼内,而仅仅祗是为了不要听它们那微弱的哀鸣?可是这在我,已经是成了一种习惯,而且我敢说,这已经是一部分人的一种习惯,不然市上为什么有专门贩卖金铃子,促织的担儿?
难道以别人的悲哀为自己的快乐,或是换取自己的快乐是人类的习惯吗?
人世的变幻,实在容易使人昏迷;可是人和人,人和物的关系,是越法地露出了真的面目来了。“奴役”,“征服”,是胜利者口中的成语,也是他们心中的私念;他们没有想到“残酷”,“仁慈”一类的名词,“以别人的悲哀为自己的快乐,或是换取自己的快乐”,原已成了人类的习惯。
有人说:一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祗有“征服和奴役”二词,首先人类和毒虫猛兽争斗,找寻自卫的方法;结果人类获得了胜利,更进步地使毒虫猛兽消灭,或是奴役了它们,其次人类和自然争斗,凭着人类灵敏的脑和手,人类征服了自然,奴役了自然,这是人类的光荣,也是那小而弱的金铃子之所以要被关住在透明的小樊笼中的起因,――这是因为人类“征服”“奴役”的暴戾性,在没法发泄的时候,便不得不“闲情逸趣”起来,从事算计着小而弱的金铃子了!
可是,当即使是小而弱的金铃子都被“征服”“奴役”之后,这一种不可扼制的狂欲将又用什么方法来发泄呢?这真是一个可怕的问题。H.G.韦尔斯说:“迄至十九世纪为止,自然科学的发达已至止境”。这一个预言或是论断不论是确实与否,至少是告诉我们,人类是获得了全胜,“征服”了,和“奴役”了一切的自然。
那末,这一种暴戾的狂欲又将如何发泄呢?
强者吞噬弱者,据说是自然的“公理”。当没有灵敏的脑的自然界都被人类“征服”“奴役”了之后,人类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