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孝义堂胡氏简说之五 :桐城胡氏孝义堂“觉林支系”的发祥地——觉林寺
安徽桐城 胡劲松
桐城胡氏孝义堂由饶迁桐溯源图系前面连载一已经提到在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大规模迁徙移民的社会背景下,安徽桐城胡氏孝义堂觉林支系始迁祖庆三公(安定胡氏62世)随父亲良一公,叔父良二公(安定胡氏61世,胞兄弟,60世魁二公子)和胞兄庆一公、庆二公(安定胡氏62世,胞兄弟,良一公子),堂兄觉清公、觉荣公(安定胡氏62世,胞兄弟,良二公子)及和同是万二公(安定胡氏58世)支下的福一公、福二公、福三公、秀一公、秀二公、秀三公其他兄弟等十余人由江西饶州胡村,经鄱阳瓦屑坝迁徙移民到安徽桐城生息繁衍,后逐渐以其不同居住地的地名自然形成了各自不同支系的名称。
桐城胡氏孝义堂上祖万二公支下世系简略
桐城胡氏孝义堂各迁始祖一览
一部迁徙史就是一部血泪史,现在的后人,已经想象不出先人们当时迁徙的艰难和初入桐城大地生活的辛酸,宗谱上有限文字的记载还原不了先人们当时的两肩风霜,满脸尘灰。安徽桐城胡氏孝义堂“觉林支系”的发祥地是在桐城觉林寺一带,觉林寺遗址在今桐城市新渡镇合城村田畈中的一块凸起高耸、面积近30亩的墩子上,墩子脚下四周良田万顷,稻香飘飘,麦浪滚滚,菜园青青。不远处,北有新渡镇最大的母亲河——柏年河由西而东穿插而过,南有一条无名小河由西而东,蜿蜒流淌。两河夹一墩,玉带缠腰间,得清澈甘甜河水的滋润,广袤肥沃土地的养育,觉林寺的所在之地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感谢先祖的慧眼,感谢这块风水宝地,使桐城胡氏孝义堂“觉林支系”的后裔瓜瓞绵绵,尔昌尔炽,现有人丁繁衍近万人,约占桐城胡氏孝义堂总人丁数的三分之一,是目前桐城胡氏孝义堂人丁分布最多最广的支系! 桐城胡氏孝义堂“觉林支系”的先祖们数百年来就曾在觉林寺这一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躬耕劳作,励精图治,建设家园。如今先人的魂骨已长眠在这块热土数百年,他们的勤勉和功绩后人们只能借祭祀时的一缕香火来缅怀和继承。 正在兴建恢复中的觉林寺组成部分之一的大雄宝殿
安庆佛教历史(简史)中有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觉林寺“唐朝,僧善佑在桐城县南六十里建立觉林寺。”、“觉林寺在野狐墩南,唐僧善佑建,明末兵毁。顺治四年,僧天弘重建”。觉林寺曾香火旺盛,香客众多,为当时老桐城(含今日枞阳县)第五大寺庙。传说清末以前的觉林寺规模宏大,建有99座僧舍,住有99个和尚,一旦超过这个数的多少个,和尚就会随之圆寂多少个,颇显神秘色彩。
有文字记载的桐城觉林寺 据史料记载,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由北到南,遍及全国。隋唐初,慧可与僧璨往来于天柱山与司空山之间,繁衍壮大了中国禅宗队伍。唐朝,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在唐太宗、唐玄宗、唐宣宗、唐肃宗、唐代宗等帝王的推动下,佛教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此时,安庆地区的佛教事业因为受到唐玄宗、唐肃宗、唐宣宗的多次关注而得到极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佛教开宗立派的禅师,建筑了大量精美宏伟的寺庙,并形成了司空山、天柱山、浮山、龙山、小孤山等佛教文化区。在此背景下,唐末和尚善佑始建桐城觉林寺,传到明朝末年因战乱被毁;大清帝国顺治四年,天弘和尚再化缘重建,可惜到清末因一场天火被烧毁殆尽,后当地汪、胡两氏族人一起集资合修了两进寺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的辉煌与宏伟。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运动浩劫中辛辛苦苦重建后的觉林寺又被捣毁,佛像尽失,僧人被逼还俗,至此一座供奉过千年香火的旺盛古寺就此黯然沉寂、零落萧疏下去了,但当地的百姓对它仍是无限信仰和虔诚,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佛教日,很多人都自发来这觉林寺的遗址上排队烧香礼佛、祈福求安。
觉林寺总体规划图(此规划图存于合城村,此规划图由合城村提供 )
扒开云雾见晴日,如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公元2016年4月23日经安庆市宗教局批复,被历史尘封许久的觉林寺又再次破土动工兴建,迄止目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