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怀琛与东方图书馆
hslxhns发表于 2017-06-23 22:47
作者:汪欣
胡怀琛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作家、编辑、教育家、文史学者。
一八八六年,胡怀琛(寄尘)先生出生于安徽泾县溪头都。早年入上海南洋中学就读。1910年(宣统二年)受《神州日报》之聘担任编辑,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毅然剪去盘在头上的辫子,并以文字鼓吹反对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这一年又与仲兄胡朴安参加南社。此后,曾与柳亚子先生共同主持《警报》、《太平洋报》笔政,又应王云五之邀,在商务印书馆任《小说世界》编辑,后参与《万有文库》古籍部分之编辑工作。
胡怀琛先生极爱藏书,他在商务印书馆任职时,住在上海法租界的安顺里,家中有一小亭子间,是专用作藏书兼写作的,房间太小,书又多,胡怀琛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螺屋”,因“住所与螺蛳壳一样大,只容得一个螺蛳,此处更无回旋的余地了”。后来胡家搬到虹口花园路,胡怀琛又将其书房取名为“波罗奢馆”。
位于今闸北区宝山路东宝兴路东方图书馆旧貌
上海在一八四零年开埠后,便有了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显示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文化事业发展的开端。商务印书馆在一九二六年,利用其内部编译著作时作参考研究之用的著名藏书楼——“涵芬楼”中的藏书,开辟建立当时国内最大的私立公众图书馆,在上海闸北区宝山路,建造了一幢五层楼钢骨水泥大厦,名为东方图书馆。该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四十六万八千册。连当时的北京京师图书馆的藏书都未必超过它。
可就是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专供市民阅览读书的图书馆,这样一座文化宝库,没过几年却遭到了厄运。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夜,驻扎在北四川路虹口租界内的日本军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即又进攻江湾和吴淞,由此,“一·二八”中日战争爆发。
在战争阴影笼罩之时,居住在与虹口公园仅一条淞沪铁路之隔的花园路十八号的胡怀琛先生一家,已离家于苏州河南岸避难。虽然胡怀琛一家侥幸躲过一劫,但住处却毁于战火,胡怀琛花了大半生收集的数万册家藏图书,连同小书房“波罗奢馆”也全被烧毁了。劫后胡家只得移家他处。半年之后,胡怀琛曾有诗描写原来曾居住过的地方,诗曰:“羸车重过旧江村,门巷萧条路不分。风刷雨淘经半载,瓦堆犹有拾荒人。”“短陌长衢总废尘,瓦堆余迹与谁论。偶然一角頽楼在,付与荒摊卖饼人。”
被日军炸毁的东方图书馆和商务印书馆。
当年“一·二八”中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在日本鬼子出动飞机猛烈轰炸之中,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及印刷厂全遭炸毁,东方图书馆也被日本浪人纵火焚烧,全部藏书及设备悉成灰烬。这真正是一场人类文化的浩劫啊!
文章写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一九三二年发生的“一·二八”中日战争,日本军队为何要出动飞机去轰炸,派出日本浪人去焚烧作为中国的大型文化设施的东方图书馆呢?唯一明确的解释是,日本军国主义要灭亡中国,首先要去除中华文化,只有动摇中华民族之根,才能涣散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征服中国。可见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独霸中国的野心多大,手段多么毒辣残忍。再看八十年后的今天,日本一小撮极右翼政客,企图复辟军国主义,图谋霸占我神圣领土“钓鱼岛”,可见其贼心仍然不死呐!
所幸的是,“一·二八”中日战争中,商务印书馆与东方图书馆在轰炸焚烧中,唯有“涵芬楼”原先收藏的五百四十七种古籍善本书,事前已经移藏他处而得以保全。这五百多种珍本秘籍,解放后经商务印书馆董事会捐献给国家,如今还珍藏在北京图书馆中。汪欣 于琴高轩2015年2月
编辑:黄山怪石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