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祠 —— 官溪胡氏宗祠
安徽桐城 胡劲松 (感谢江西官溪胡孙荣老师为本文提供资料及图片)
在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官溪社区,有一幢气势宏伟、雕梁画栋的建筑,这幢建筑就是官溪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崇祯初年竣工,后虽于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但主体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是江西省古建筑祠堂遗存中的精品之一,历经400余年历史,现被誉为 “江南第一祠堂”。
整个宗祠外观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前后三架,由前架门楼、中堂大厅、后堂寝殿及左右厢房等部分构成,沿着南北轴线次第排开,前、中、后三堂台基逐渐升高,拾级而上,厚重古朴,体现出宗祠特有的庄严肃穆。
关于祠堂的来历流传有 “小型皇宫” 的佳话-——相传内村胡氏一祖宗曾是太子的陪读,太子登基后,特赐宗祠以缩小的皇宫造型建设,以示皇恩浩荡。祠堂为二层砖木结构,三进两院,整个建筑多处浮雕,图案丰富,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祠堂坐西北朝东南,丛林环抱,绿野平川,前中后三重以纵轴线次第排开,整体布局井然有序。祠堂外设照墙、水池,照墙上题有 “腾蛟起凤” 四个隶体大字,典雅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于凡俗的气势。水池呈新月造型,蕴涵 “千长古月” 之义。正中大门盖有三重歇山式门楼,装饰雅观,气势宏伟。牌楼横匾刻有 “飨保万龄” 四个镏金楷体大字,笔法古朴、苍劲、圆浑,寄寓美好祝福。宗祠内的戏台,号称 “江南第一台”,台上梁、柱、撑腿皆雕满人、物形象,在 “中国传统文化网” 上此戏楼占有一席之地。它建于大门背后,与祠堂融为一体。戏台檐角为双重歇山顶,以青灰色的筒瓦铺盖屋顶。正脊龙吻双尾巧妙上翘,直刺青天,显得古朴灵动。梁架的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均为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尽显匠心独运的建筑技巧。戏台左右两栋廊房名为 “报功” 和 “泽德”,与后台相连,连通着中堂。戏台与中堂之间的大天井,平坦规整,大约可容纳六百名观众同场看戏,置身其中,耳边仿佛依旧有梨园歌声缭绕……戏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戏台天棚顶处的三口多角藻井绘有戏文彩画,后台的墙壁上还留存着一些班社的题字,最远年代能追溯至清朝光绪二十五年。中堂为宗祠的正厅,进深顶高,空间开阔,梁粗柱壮,人手难以合围。如此这般的雄壮,让人感受到了几百年以前作为一个家族处事中心所特有的威严。檐枋上铺以斗拱装饰,为抬梁和穿斗式结合的建筑手法,别具风格。
祠堂的文化底蕴深厚,对联四处皆是。中堂之上前后挂着 “清华一脉”、“理学名宗” 两块牌匾,柱子上也依次挂着 “月开十口成千古,水别三溪共一源”、“七星池水流九曲,一寺佛光映三台” 两幅对联。月开十口传千古,水别三溪共一源。上联的 “月开十口” 自然是 “胡” 字,意指胡氏宗族能够人丁兴旺事业发达,传承千古;下联有两层意思:“三溪” 指外村的官溪,内村的桃溪,梅坑的梅溪。从水流的大小、流向来看,官溪是主流,桃溪,梅溪是支流,它们自然是 “共一源” 共一个水源头。“清华一脉” 与 “三溪共一源” 互为呼应,指明官溪胡氏先祖源于婺源县清华镇胡氏一个支脉,并寄以居住在官溪和桃溪、梅溪的胡氏三个支脉,要像三条溪水一般三精诚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美好寓意。
整个宗祠的外型远而望之呈龙型,左右各有一井,那是 “龙” 的双眼。真龙不可缺水,门前正对桃溪,清水潺潺,源源不断,让这条 “龙” 更具无限的灵气。
官溪胡氏祠堂之精美不仅在于祠堂内部的建筑与结构,还在于周边附属建筑与祠堂相得益彰。据悉,祠堂前面有一个月亮形的池塘,取 “胡” 字当中的 “月”;而塘边的古井则蕴含着 “胡” 之 “古” 部,两相合并,形成一个 “胡”,这个设计暗喻着祠堂主人的身份。官溪胡氏宗祠以它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1987年12月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玉山的记忆,是中国建筑历史的见证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