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我的母校 我的祠堂
胡劲松发表于 2017-08-21 08:26
我的母校 我的祠堂
  安徽桐城 胡路贵 (转自六尺巷文化)

  我的朋友给我发了一篇题为《好久不见 老同学》的文章(并注明:徐河中学,你的母校)。作者为徐河中学九O级学生。因朋友对我初中时代缺乏了解,误认为我的老家在原徐河公社,徐河中学便为母校。其实不然。因我读初中时,徐河中学尚未建成。这便勾起我对母校的眷恋,母校——永丰中学,和我有双重关系:既是我学习和生活的母校,又是我胡氏家族的祠堂。
  母校是原胡氏祠堂改建而成,原名永丰中学,老人们都叫胡祠学校。坐北朝南,前面有个约六七亩地面积的操场,供学生上体育课和下课时活动。操场东边是稻田,西边有一个小水塘。中间有个长约六米、宽约三米的沙池,也是学校唯一的体育器材,供学生上体育课时,跳高或跳远用。学校后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一座小桥连接南北,也是我们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
  学校总体分为三个区域。前面是小学部,后排是中学部,中间是老师的办公室和宿舍,也是老祠堂正厅,文革期间,老祠堂遭到毁灭性破坏,唯有正堂厅保留比较完整。
  十四世纪初,我们胡氏祖先从江西饶州胡村,经鄱阳瓦屑坝迁徙至桐城,老祠堂是我们孝义堂祖先到桐城三百年后捐资而建,占地约四亩,格局为五间三进二包间,前为戏楼,中间为大厅,后为摆放祖先排位殿。石基木柱,雕梁画栋,青砖灰瓦,朱门石鼓。其建造极为精美,气势恢宏,在当时堪称一流。
老祠堂尚存的一丝遗迹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老祠堂遭到毁灭性破坏,前后两进基本摧毁,只保留了中间大厅。上世纪六十年末被改建为永丰中学。徐河公社的永丰、柏年、合同、高城大队以及周边的孩子,在此校就读。在当时,母校的入学率和升学率都很高,县、区两级领导和其他中学教师,经常来校听课和观摩。七八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桐中、天城高中的学生,连续几年在双港区排名第一、二名,名扬全县。为高等学府输送了大量优质生源,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校功不可没。为此桐城县双港区教委还在母校举办了全区教育经验推广会。
  一九七五年春,我从合同小学毕业,转到永丰中学读初中。第一天报名时,见到学校的木柱画梁,极其好奇。因为梁上雕有麒麟、天禄、龙凤、玄武等神畜,两边的堂楹上有“孝”、“忠”、“悌”等字样。上边近一米宽的穿枋上雕有“孝义堂"三个醒目大字,虽鎏金脱落,但清晰可见。当时年幼不懂,却总觉得新学校肯定有美妙动人的故事。
  四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老师,当年的同学,天各一方,很少联系,也有个别同学初中毕业后,从未谋面。现在我们都是即将步入花甲的年龄,对母校有着无限的眷恋,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此时我对母校,既充满了期盼,又充满了忧伤和无奈。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母校已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我多么希望母校重现当年的辉煌,我多么期待同学们一起坐在当年的教室里,聊聊过去,现在和未来。但这些只能是奢望了。
  母校,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幸福的港湾。她象母亲一样,用那甜蜜的乳汁哺育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我们在母校的怀抱里吸取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
  初中是人生最憧憬美好未来的时代。在此期间,我们学会了用数学公式解题,懂得用物理和化学知识,解释力学、电学、磁场等各种自然现象,更是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成长为懂得人生真谛的青年。曾记得当年,胡鹤鸣老师是我的班主任,第一节课给我们讲,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红色接班人的道理。
  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毒流尚未完全根除,张铁生交白卷光荣的年代,我的物理老师胡毅三,竞敢 “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我们说:“今后,一定是个知识爆炸时代,你们如不好好学习,肯定要吃亏的。”果然如胡老师所料,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下午二点左右,胡老师正给我们上物理课,学校的广播里,传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中国人民伟大领袖、伟大导师毛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