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既来之则安之书香门第承传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又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选择哪种活法,都需要学会为人处世,做一个受欢迎有文化的人,活出不一样的精彩。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故事从迁琼始祖胡兴公父子说起为好,因为他们的书香门第之风影响深远而牢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胡兴公由孝廉官任主事,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息繁衍的“世外桃源”,明初自江西吉安庐陵县宦游卜居江邑(今定城)内。当时的定安是“内陲荒地”,是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蛮荒时代的正在开化的地带。二世胡钦公于明成祖朱棣永乐6年(1408年)荐县岁贡,同年又出生三世璋公,若以钦公当年20岁算,则胡兴公约于1388年前就迁涉来琼。当时刚好是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号为明太祖的时间。传说,早期正常迁涉定城的只有胡氏家族。元世祖至元28年(1291年)平章阔里吉思率兵讨伐海南诸黎寨,建议割琼山南境并新附一部分黎峒设置定安县。意为从此境地安定,黎庶安宁。说明当时住在定安域里的人是多么不安。元文宗在即位前,曾遭潜被出(流放)来定安南雷峒(可能今岭口一带),峒主王官事之以礼。即位后,于天历2年(1329年)把定安县升为州,名为南建州,封王官为世袭知州,州治在琼牙乡(今岭口翰林一带)。王官的次子王廷金不服明朝管辖,被平乱,明洪武(明太祖)2年(1369年),废南建州复改为定安县县治才设在定城。定城原不称定城,1519年建成城墙后才称为定城。建了城,有城门关闭拦匪贼,明嘉靖24年(1545年)开北门,后“寇乱”又关闭,清康熙29年(1690年)才重开北门。当时的定安还实为难安。当时的定城工业商贸一定很萧条,人们的生境很艰苦,南渡江两岸附近有无家可归的村民,在西门、北门不建码头的“码头”帮人挑担、搬运、或帮人做红白吉事,搭个草棚过宿,后裔成定城人。
迄清光绪19年(1893年)城内商人捐款,才在西门外江岸建起上、下码头两个。直到民国17年(1928年)才对居民按瓦数收款强行开始扩建东、西、南、中街,1929年建东门市场,1935年建西门市场。可见,胡兴公迁涉定城至二、三代的生活多苦难,宛如荆棘载路。“但既来之则安之,这是我家”。可能兴公返家归终。天无绝人之路,子孙都坚持住下谋生,繁衍。兴公着重养育的钦公,于明成祖朱棣永乐6年(1408年)由县学贡,荐任福安州判(今越南东京)。兴公父子在定城官不算大,但也是文宦之家,显赫一时。胡钦公娶郑氏生璋公,续娶苏州府任广东布政黎琏胞妹,生瑛、玫二公。璋公在这样的书香家庭熏陶,知书明理,父亲以廉吏著称,归田之后宦囊无余,他“百善以孝当先”,照顾父亲高寿正寝定城,又因二胞弟瑛公身体病弱,以关爱之情,让其居住定城,于明正统10年(1445年)分居古爽(富文九所村)。当时如果不离开定城,也难于谋生。三弟玫公被荐南京当礼部少监,其后嗣子孙移居次滩、黄龙坡、凤尾村,原因不明。
胡瑛公16岁进县学补廪,因病自学懂得岐黄之术,久病成医,准为医学训科,是当时定城最负盛名的医生,著有医书。瑛公住在定城,环境比乡下好些,芸香门窗,儿子胡濂耳濡目染中,自幼好学能文,明弘治癸丑科(1493年)高中甲科,成为定安县开考第一进士,衣锦还乡,官至江西右布政史,名声鹊起,对定安读书人有极大的激励。从瑛公起的后裔子孙几代人的读书风气浓厚,成为定安县望族,阳光灿烂,开发定城有功,可惜胡氏家族事县志无记。
二、临绝不绝柳暗花明
分居荒野之地古爽的胡璋公一脉,更如临入绝境,在定安不安时代,在明正统10年(1445年)连定城都“寇乱”时,古爽更是险境难熬。兵燹(xiǎn)大患,盗匪猖獗,天灾人祸频繁,真是生命难探,子姓失散,屋里只光墙。1445年移居古爽到耀公1671年才移居仙坡村的176年,都是人丁单线。岭口一位姓胡的宗亲说,他的先祖难与上祖接线,只有手抄谱说是从金鸡岭古爽逃出,疑点不清。即使人丁只单线如缕,但书香门第这条线却质地坚韧。可能是璋公的廪生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