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湘胡氏各支系归属浅析
衡湘胡氏始迁祖安国公系福建崇安人,23岁进士探花及第。时值奸佞当道,公无意于仕途晋升,一心致力完善注释孔子的《春秋传》。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年底,安国公由湖北荆门避战乱迁湘潭碧泉,见山好泉清,遂买山筑室为家居,后由其子宏公发展为“碧泉书院”。 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六月复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在上京途中,七月又下诣改任给事中兼侍讲,八月后因朝官倾轧,罢给事中兼侍讲,被降职任提举临安府洞霞宫。于是返回湖南衡山南岳山下开办“文定书院”。其后在衡山和湘潭之间往返著书讲学。其子孙后代亦在衡湘两地派衍散枝发叶。于是衡湘之间就有胡氏!
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由三代祖常原公主修衡湘胡氏一修族谱,其时,宋徽猷阁学士赵方大人和常原公均以序之载明衡湘胡氏起源发迹于衡湘两邑。时至明洪武29年(公元1396年)礼部主事志华公主修衡湘胡氏二修通谱,均以九代志字辈衡湘36大房系记之。支系派别清晰,亲疏昭穆有序。衡湘胡氏一、二修通谱为后续历届谱事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前不久,我偶尔看到了中湘板塘胡氏七修谱中的二修谱序名《闽楚胡氏二修通谱序》,主修也是九代祖志华公,其谱序内容与衡湘胡氏二修谱序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很值得大家去探讨。其实常原公主持一修谱之前,曾参与福建崇安胡氏家谱的编纂。其后在衡湘主持编纂首次家谱时,就是以迁楚始祖安国公为世系冠名为《衡湘胡氏一修通谱》,并且在赵方和常原公的一修谱序相继出现过“衡湘胡氏”一说。从而奠定夯实了“衡湘胡氏”这一世系的最早定位和冠名。礼部主事志华公的二修谱不可能把常原公冠名“衡湘胡氏”随意更为“闽楚胡氏”,何况大学士刘三吾在二修谱序中对志华公曰:“华始祖文定公与祖父伯叔起家崇安,以不附蔡京辞禄,徙衡湘隐居著书。”志华公在二修谱序中也载明了“吾先祖(二代祖宏公)则以荫补承务郎不调,乐隐衡岳而老焉。此谓衡湘之有胡氏也。”
这些年来,我在衡东、衡山、南岳、湘潭等地宗亲家翻阅不少房别的宗谱,拜读过不少房别谱牒中历届谱序。其谱之冠名繁杂不一,有如《衡湘胡氏二修通谱序》、《中湘涌田八大房七修通谱序》、《衡湘胡氏九修通谱序》、《衡湘胡氏**房十修族谱序》、《闽楚胡氏二修通谱序》、《衡湘胡氏十修通谱序》、《观底胡氏谱序》、《拗柴胡氏*修族谱序》、《贯塘胡氏*修族谱序》等。从常原公主修的衡湘胡氏一修谱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衡岳大地的河东、河西两岸胡氏族众已历经十届谱事,其中一、二、六、八、九修为通修,三、四、五、七、十修为各房分修;湘潭胡氏各房也编纂至八修。众所周知,衡湘胡氏一、二修通谱是衡山、湘潭两地合修,之后的从三修开始,因受时空制约,衡湘两地便开始分修族谱,三修族谱最初见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衡山知县游昂大人作的序,至三修最后的一篇序言为本族十九代邑庠生胡琼大人在清康熙戊辰年(公元1688年)所撰写,三修各房支谱的编修时间前后跨越了167年,最后在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湘潭有个叫胡宜九的族贤(安国公的十七世孙)秉仁孝之心,单骑蓝兴,由湘至衡,访子孙,寻华表。倡导三修衡湘合谱,当时有族人疑之:“衡湘合谱何居?”公复:“胡氏本武夷人,自文定公由闽徙衡湘,故遂为衡湘胡氏也。”时族众人人倍受鼓励,一气呵成三修合谱竣事,由刘授易先生作序。事隔数百年,能完成三修衡湘合谱,实则胡氏之倡!
这些年来,在工作闲余之暇,我常与族亲交流学习家谱家学心得感受,有一问题萦绕在心中,忧郁久之,无法求得正解。衡湘胡氏辖之范围究竟所指哪里?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衡”指老衡山(现衡山、南岳、衡东二县一区)、“湘”指湘潭;我相信很多胡氏宗亲都能接受理解认同这一释义;但也有部分胡氏宗亲狭义理解“衡湘胡氏”所指为衡山河东、河西两岸宗亲,如果是这样的,常原公主修一修谱时,可以直接冠名为“衡岳胡氏”,那定义更为明确。在微信聊天中和衡阳的星云宗亲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