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永善邑务基胡氏源流考——胡德雄 2022.01.09
云南永善县务基胡氏,源于庐陵芗城值夏,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先祖铨公墓在值夏中学操场塘边)。立基始祖:霸公;字善长,金陵人,南唐时任冀州刺史,清廉谨慎,德政惠良,治郡有功,晋封庐陵郡开国侯上柱国光禄大夫。南唐自霸公定居芗城后,后世蒙受祖上恩蕴,重视教育,齐整家风,子孙大多在长江以南繁衍生息,继承发扬名门望族优良传统,在各个时期,各行各业,多有成就。
一.先祖丰功伟绩,率先垂范,激励后世
远祖胡公瑗(993—1059)字翼之,宗代泰州海陵(今属江苏泰州)人,一作如皋人。胡公瑗是宋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与孙复、石介被奉为宋代理学的先驱,史称“三老生”。
胡公媛出生于一个小农之家,父亲汭曾做过泰州宁海节度推官,幼时“家贫无以自给”无力供他读书,于是负箧来到泰山之下,在非常清贫的生活条件下,他日夜攻读不辍“面壁十年图破壁,终于大成,以古经学为天下倡。毕业从事教育事业,先是教授苏湖,后则主持太学。其教授湖州,倡明正学,率先垂教,视诸生为子弟,深得诸生的信任和敬爱。他教学有法,规章制度具备。按照学生的不同禀性,才能进行不同的教育,他设立“经义”,“治事”二斋,经义则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则各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讲武、堰水等。在湖州的20余年教授生涯中,学生常常是数百人,堪称苏湖教育盛事。仁宗庆历年间兴太学,诏下苏、湖,采取他的教学法,作为太学的教学程式。胡瑗公到了太学声名更著。《宋史》本传称“瑗既居太学,其徒益众,太学至不能容,取旁官舍处之。”当时通过礼部考试所得的士人,他的弟子常十居四五。其弟子修饬有礼,以致一眼就能认出谁是胡瑗的学生。宋代著名学者或者一代名臣,大多数都是胡瑗的学生。可以说,胡瑗是桃李满天下的一代教学巨匠。胡公瑗同时又是一位学术大师。他学识渊博,尤精于古经术,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皇祜新乐图记》等。倡“明体达用”之学。熙宁年间,宋神宗问刘彝:胡瑗与王安石谁优?对日:吾师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从苏湖到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人,今天学者能明圣人体,用之道,以政教为本,这是王安石所不能比的。由此可见,在学术渊源和教书育人上,胡瑗无愧为一代巨匠。《宋元学案》所述的第一案就是《安定学案》即把胡公瑗作为宋代学术的宗师。
胡公瑗,谥文昭,祖籍安定,故世称“安定先生”胡氏神额“安定遗芬”之所由来也。
安国公(1094—1138)字康候,宋代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绍圣四年进士第三人,除荆南教授,人为太学博士。后提举湖南,成都学事,以不肯阿附权贵,为蔡京、耿南仲所恶。南宋高宗时召为给事中,中书舍人,上《时政论》二十一篇,才陈恢复方略,后得罪朱胜非落职奉词,足居衡岳之下,著书立说,直至终年。卒谥文定。安国公对宋代学术特别是理学曾起过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安国公又是一位爱国的经学大师。宋人治经学有别于汉学,不为章句注疏之学,而重阐发义理。安国公在落职奉词后,花费巨大精力受命著成《春秋传》30卷为宋人治《春秋》经典之作,综伊川、泰山(孙复)之说,阐发攘夷复仇大义,其自序中说:“虽微词奥义或未贯通,然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大法略具,庶几圣王经世之志小有补云。”其著书宗旨要义尽在自序中明了。宋高宗在看到此书后称其深得圣人之旨。安国公以深厚的爱国情感寓于字行之间,借史事阐明复仇大义,力主抗战,抒发出经学大师对河山丧失的痛惜和力主复仇的满腔情感。《宋史》本传称安国有志于康济时艰,见中原沦没,常有切肤之痛。”“虽数以罪去,其爱君忧国之心远而弥焉,每有君命,而置家事不问。”所著《春秋传》白明初被定为科举考试专用书,影响了一代代的为人。安国公还是南宋初儒学的一面旗帜,正如《宋史》所言:“故渡江以来,儒者进退合义,以安国,尹淳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