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江苏赣榆、山东临沭两地胡姓探源
胡灵发表于 2022-08-29 04:57
江苏赣榆、山东临沭两地胡姓探源
胡 灵
江苏赣榆、山东临沭两地的胡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历史悠久,都是当地一大巨族。江苏赣榆和山东临沭地域相连、文化相通、人口交流密切,因此,近代胡氏家谱都把两地胡姓归为一宗。尤其1962年的山东临沭大修谱更是把赣榆胡姓和临沭胡姓融为一体。从两地近代所修家谱来看,基本上都是把赣榆胡姓接续于临沭胡姓。但本人仔细研究了两地胡姓不同时期所修的家谱时发现,其中多有臆造不实之处,经不起深入推敲。因此几年来本人一直在不断探索,努力寻找历史真相。以前本人发表过多篇研究文章,但由于当时局限于自己的学识不足和对所得资料辨别真伪的能力不够,所以在以前的文章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推论,误导了两地广大宗亲,请以我最新研究结论为参考。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不断探索、不断自我否定中逐渐接近历史真相的,望多谅解。
最近本人又发现了一些新的文献资料,对研究赣榆、临沭两地胡姓来源问题有很大启发作用,在此本人以新的历史角度对赣榆、临沭两地胡姓来源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提出新的研究观点与广大宗亲交流。
一、关于民间家谱可信度的考辩
家谱是一个家族迁徙繁衍的历史记载,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司马迁写《史记》时,就从家谱中去查找证据资料,可见早在中国夏朝以前就有家谱了。据历史学家考证,我国的私人家谱由于受到战乱影响,到了宋朝时期就基本不存在了,现存家谱都是宋朝以后修订的。宋代修谱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在“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道德教化下,鼓励私人修谱,于是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因此说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由于家谱从官修转成私修后,失去了官方的监督把关,因此家谱修订出现了攀附帝王、冒认名人等伪冒、杜撰现象。有的家族为了扩大势力、壮大族群就把不相干的同姓族群全都编到自己门下,家谱由宋以前的“小宗之法”疯狂演变成“大宗之法”。明清以后,官方继续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衷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
到了乾隆时期民间修谱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乾隆朝一改以往的态度,对民间谱牒的内容、格式大肆干预。这主要起因于江西巡抚辅德发现该省存在同姓不同宗的家族合族建祠的问题,而且民间纂修的家谱随意攀附,十分荒谬,于是他奏请查禁祠宇流弊。乾隆帝予之高度重视,着手整顿。有的宗族因此家破人亡,谱毁无存;有的宗族在地方官府的支持下核查重修。在此期间,民间家谱得到较好的规范。
从新中国建立到文革前,政治氛围较为宽松,各地修谱之风又盛,由于失去了大清乾隆皇帝的“禁谱令”约束,家谱修订又开始走向攀附、冒认、扩族的老路。由此可见,从清朝乾隆时期到民国前的民间家谱较为可信,建国以后所修家谱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本人研究发现,赣榆、临沭两地胡姓清朝所编家谱都较为真实,家谱编写近乎惜墨如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建国后所修家谱大多浮华虚饰、贪大求全,很不严谨。尤其是临沭、赣榆两地胡姓1962年所修家谱中编造成分太多,更不足为信。
二、连云港云台山明清时期的两次“海禁”与赣榆、临沭两地胡姓来源
江苏连云港市的云台山、花果山如今为陆地山峰,但在1855年(咸丰五年)以前是海中的岛屿,与古海州城隔海相望。就是在这一片散落在古海州城东面大海中的海岛,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惨绝人寰的官方强行大移民。
第一次移民发生在洪武初年。当时朱元璋刚刚消灭了他夺取皇权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对手那就是盘踞在苏州同为农民起义军的张士诚政权。张士诚被消灭后其残部逃亡海岛,与日本浪人武士勾结,在沿海进行抢劫和骚扰。为此,朱元璋在洪武四年(1371年)下了第一道禁海令,朝廷下令“片帆不许入海”,实行“封海”、“裁海”,海州沿海的岛民,被强迫迁去内地,如迁沭阳、莒县、沂水、郯城一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9)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