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孙胡海涛审稿
一、小樊洲胡氏家族溯源及四房族群分布
小樊洲胡氏家族发源于晋陕一带。因为族人每谈及此,必提”弯弯槐树”,说明”弯弯槐树”是留在祖先记忆里最具代表性的地物特征。无独有偶,我在查阅网上资料时发现河南某地的胡姓人说他们的祖先也是“弯弯槐树”那里的,这就更值得研究了。我认为这不是巧合,而是在说明同一个问题,即两地的胡姓人必有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甚至不排除源于同一地区的同一族群,因某种重大变故被迫天各一方。人类遭遇的不幸无计其数,既有天灾,更有人祸。到底何时何故离开故土流落异乡?然而,浩瀚的历史文献里查不到相关的答案。庆幸的是,族谱开头标注了“明朝末年”四个字,其实是告诉了我们一世先祖落户小樊洲的时间。顺着这个时间线索,看看明朝末年发生了什么。翻开中国历史,会看到发生在这一时期所有重大事件,莫过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正是这次起义导致了明王朝的终结。崇祯十六(1644)年三月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建立大顺朝,不到一年,被入关的多尔衮赶出北京。李自成率残部逃亡到湖北通城县的一个寺庙里,熟睡中被地方武装误杀,这就是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在我国历史上,除了几个所谓的盛世之外,大都在战乱中度过。一次次战乱一次次冲击并改变着原来的部落形态。战乱致多少人无家可归而流落他乡难以数计。今天各民族杂居的形成,同一族群却散居于东西南北。南方的客家族至今保留着中原北方的生活习俗,甚至保留着原本在北方的世系族谱。凡此种种,皆源于战乱,由此可见战乱的频率和烈度。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也不例外。李自成自随高迎祥扯旗造反到败亡达十五年之久。活动范围主要在陕西、山西、甘肃、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和河北省区。襄阳是他几进几出之地,所经之地难免有滞留者。崇祯十(1638)年,李自成兵败潼关后潜入谷城,与已诈降明军的张献忠订立攻守同盟,史称“双雄”会。五年后带着重新拉起的队伍南下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大举北伐,攻下北京城。有关北伐路线和进程中的军事行动,在不同史家的笔下有不同的表述。李自成被逐出北京的行踪和归宿,同样有多种版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称“新顺王”和北伐两件事上的时间和顺序,则是众史家的共识。对于他的归宿,我更倾向于他被赶出北京的当年死于湖北通城的观点。因为到目前为止,有一千多件实物发现在通城县是这一论点最有力的证据。据此我推断,我们的先祖是在南下途中留在小樊洲的。同时留下来的还有一个章姓的姑舅老表,老表一说虽远不可考,但“章、胡二姓老亲戚”到现在仍是双方认可的。尤其是三百年通婚而辈分不滥,即表明表亲关系并非空穴来风。这种严肃性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从现在的胡继选和章开玉两位长者的通婚可见一斑。他们与自己的配偶是平辈对等关系,这样的平辈通婚例子还有许许多多,从未听闻滥辈现象。虽然现在发生变化,也只是近些年的事儿。
我曾试图从其他省份如安徽、江西寻找发源地的可能,却没有任何结果。那里虽然胡姓人众多,却没有与发源相关的任何线索。唯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在时间与空间使立论成立。研究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在此原则下,我具备三个要素:一是重大事件在特定时间的唯一性;二是官方论史资料的权威性;三是包括历史遗迹传说在内的野史与正史高度的趋同性。没有这次农民起义的动荡,就没有先祖们离开故土的起因。没有北伐前的南下和西进,先祖落户的地方就不会在太平店(此前称青泥湾,后被张献忠改为现名)。如果孤立看待某个现象,不具价值,而一旦把时间与空间相重合,把事件与时间相串联,即还原了历史原貌。许多史料论证性文章的出处,网上均可查阅,故不赘述。本文开头的结论就是建立在严肃的考证原则和翔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基于此,也同时回答了河南某地的胡姓人的发源地问题。他们不仅与我们同根同源,并且离开故土的原因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留下来的时间和地点不同。我们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