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血脉的守望:一场跨越时空的家族对话
胡承钧发表于 2025-06-21 20:32
籍贯不是简单的出生地,而是血脉的坐标。
2025年6月19日清晨,26岁的胡巨臣和从北京回来的弟弟胡尹泉,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反复核对着手机备忘录中的行程安排。这位即将入职中芯国际的芯片工程学子,正在为一场特殊的“项目”做最后的准备。这“项目”不同于实验室里的精密测算,这次他们要追寻的,是一段跨越八十年的家族记忆。
数字时代的寻根者
胡巨臣的大脑里存储着父亲胡海松经常念叨的胡氏家族与谱名派号,还有叔父最希望见到《闸口胡氏家谱》的殷殷夙愿。印象特别深的是叔父在胡氏宗亲网上写的一篇题为《五百年,又是五百年》帖子——这是叔父胡海峰2006年写下的寻根日志,文档的创建时间显示“2006-11-19”。这一刻,线上的网文将在线下延续,时间刷新为 “2025-6-19”,这里记录着两代人持续十九年的寻根历程。
作为研究生毕业的“Z世代”,胡巨臣习惯用数据库思维理解世界。在他眼中,家族字辈就像一串特殊的"遗传代码",等待着在一个恰当的节点完整破译。很快汉川站到了。尚未满18岁的胡尹泉站在汉川站的出站口,仰望着“汉川站”三个醒目的大字,眼中满是期待与激动。这个刚结束高考的“00后”少年,耳朵里塞着无线耳机,手机导航显示距离胡家闸村还有20公里。他欣喜地与堂兄交谈着:“哥,我们终于到汉川了,我们问问打车到胡家闸口村要多少钱?” 兄弟俩随后打车直奔胡家闸村,车窗外的田野、河堤与树林渐次展开。当车停在闸口村前的路口,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中式牌坊映入眼中。他们下了车跟着手机导航一路向前,最终在胡家闸村村委会门前停下了脚步。“我们到了!”弟弟看着定位笑着说。到这里只是身体和地理上的到家了,
闸口村的数字足迹
在胡家闸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妇女主任正在电脑前整理村民信息,村党支部书记胡泽红也在处理村务,当两位年轻人说明来意后,他们有些惊讶:“没想到你们这么年轻还知道认祖寻根!”主任告诉他俩:“你们要找的胡继运族长,就住在村南头的文化广场旁边。我来帮你们联系一下。”说着,她点开手机里的“村民联络群”,发了一条语音消息,接着又直接打通了族长的电话。胡巨臣兄弟俩站在村委会的门口,心潮澎湃,此刻心中格外踏实——这一站,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抵达,更是心灵深处对“家”的真正靠近。
这种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场景,让胡巨臣想起叔父网文里的困惑:“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高祖父是怎么找到谋生之路的?”而如今,他们靠着数字地图和即时通讯,便轻松找到了先辈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的祖籍地——胡家闸口。在胡继运族长家中,老人取出一部用防潮箱保存的《闸口胡氏宗谱》,一下子找到了“家训→勤学→继宗→志修→承琼、承松、承年”这一支系的瓜藤谱系文字。同时族长打开手机相册:“这是去年清明我们胡家扫墓时拍的照片。”画面中,族人们站在祖坟前肃穆祭拜,香烟袅袅,纸钱随风轻舞。手机屏幕上的高清照片,映照着我们手中泛黄的族谱纸页,仿佛一幅横跨古今的时空拼图。一边是墨香犹在的老家谱,一边是数字时代的清明祭祀图景,两者在我们眼前悄然重叠,不仅没有违和,反而像是在续写同一段家族的生命长卷。那一刻让兄弟俩深刻感受到:祖先虽远,血脉犹近;形式虽变,敬意如初。
祠堂外的科技回响
弟兄俩跟着族长来到胡氏宗祠院外,胡族长此时说到:“我们这座祠堂可是六修六建,最早的胡家宗祠,那叫一个壮观!”但今天族长因故未带内院钥匙,而内院大门紧锁,未能入内,弟兄俩心中不免泛起一丝遗憾与失落。但站在祠堂前的空地上,那股庄严肃穆的氛围依旧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压低声音。
最让弟兄俩动容的,是祠堂内院外矗立着的两尊家族先贤雕像。一尊是胡承和烈士,为国捐躯,英名永存;另一尊则是家喻户晓的特型演员古月(原名胡诗学),曾多次在影视作品中扮演毛泽东主席,风骨卓然,为家族赢得无数荣耀。两座雕像神情庄重,衣袂飘然,仿佛在无声中诉说着家族的历史与担当。
弟兄两站在雕像前,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