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卫城胡氏“万户侯”
hawkins001发表于 2007-03-12 14:30
作者:田文阁 转贴自:老家日照

安东卫立城,肇始于信国公汤和。而有明一朝,数百年固若金汤,则直接得益于胡氏一族。
【1】
胡氏,祖籍皖南太平府当涂郡,今安徽省滁州定远县,一世祖胡海。
元末天下大乱,蜂烟四起,先是韩山童、刘福通率先举义,张士诚、陈友谅、郭子兴等相继揭竿,朱元璋投郭子兴部,后郭战死后统领其军,并于1368年称帝应天府(南京),年号洪武,国号大明。
在元末明初的王朝兴废之中,胡海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绩显赫。
至今,贵州省黎平县政府网站在《侗乡黎平•吴勉的石屋》中铭文:
洪武三年(1370 ),明廷为了扫清元王朝在西南的残余势力,建立地方政权,对侗族地区进行武装征服……洪武五年(1372 ),古洲八万诸洞人民首先起来反抗。明廷派吴良任总兵官,率宝庆卫指挥胡海等领兵镇压。继而于洪武十一年(1378 )六月暴发了以吴勉为首的武装反抗……一时风起云涌,席卷“八洞”, “古州十二长官悉应之”。吴勉称“铲平王” ……占据湘黔桂毗连地区,声势震撼湖广……后吴勉及其子吴禄被俘……坚持8 年之久的武装斗争,终告失败。
贵州省平坝县政府网站则夹叙夹议:
朱元璋经过数年征战……建立了大明王朝……顺应时势,内修政治……对西南的元朝藩王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土司,朱元璋采取了派使者劝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势力迫于明军的强大都纷纷归附大明王朝。洪武十四年(1381)。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举兵反叛。朱元璋……派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大军分为两路, 一路……由“都督郭英、胡海、陈桓等率兵五万,由四川永宁(今叙永)趋乌撒(今威宁),友德自率大军由辰、沅越贵州”。傅友德亲率的二十五万大军到达洞庭湖后,弃船走湘黔 古驿道,浩浩荡荡直扑梁王老巢……一举全歼十万元军……傅友德上奏朝廷屯田驻防……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批准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折,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视为是贵州、云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屯田移民“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明代在西南大规模的屯田彻底的的改变了这片“蛮荒之地”,从洪武年问开始至明代中叶通过各种形式,上百万的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改变了西南“夷多汉少”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少数民族从中学到了汉族移民先进的农耕文明和儒学文化……少数民族同胞向屯堡人学会种植各种谷物的先进方法, 改变了当代刀耕火种的习惯。苗族至今仍把玉米叫做“那丢”,意思就是汉人的粮。朱元璋为了各少数民族向化儒学,强迫西南少数民族土司贵族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儒学文化,使他们“永奉正朔”,从儒学中步入文明。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文明的传播确实带有压迫性,但是明朝的征南屯田决不是一个简单意义的征伐占领,它是当时统一国家的必需手段。
浙江省临海市政府网站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中有文:
桃渚古城位于浙江临海市桃渚镇境内,距海10余公里,在台州湾和山门湾之间,是古代从海上进入台州府的要冲,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是明朝在浙江东南沿海为抗倭设立的41座卫所之一。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这里设置千户所,成为台州府重要的海防前哨兼驻军基地……是目前国内最为完好的明代抗倭古城,东、西、南三座城门内都设有瓮城。环桃渚古城还建有12座敌台(即敌情瞭望台),制高点在东敌台……登上城头,向东眺望,那傲然屹立于上塘山巅的石堡,便是上塘烽火台。这座烽火台基9米见方、台口6米见方,用石块砌筑而成。与桃渚城相关的烽火台有7座,都是明代为抗倭而设置。古城北面的后所山上,有由明楚将军胡海题写“眺远”二个大字的摩崖石刻。
相比而言,安东卫胡氏家谱的记述则简练得多:封忠义将军、安东公。
胡海之玄孙胡鸣道的《墓志铭》记:
(胡海)以武功授万户侯,镇安东卫,传俊、鉴、瑾、世宗四世,皆以嫡袭。
在安东卫西街,原有一座牌坊,上
下一页 (1/6)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