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姓的后裔
hawkins001发表于 2007-03-22 21:55
(公元前108年)征伐高丽后所置。后来逐渐西迁,到西晋建兴元年(以元313年)才迁到棘城,即今天的辽义县。随着乐浪郡的西移,大批的高丽人也到了营州地区,在北朝时他们仍被称为乐浪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通志·氏族志》中所说“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安东”,指唐时设立的安东护府;“阿布思”,是唐时回纥人的一个部族。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其辖境西起今天的辽河,南到朝鲜北部,东北到大海,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两岸直抵海口的地方都在它的辖区内。安东都护府的府治最早设在平壤城(今朝鲜人民共和国平壤),后来逐渐西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新城(今辽宁抚顺市北)、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都曾作过安东都护府的府治。在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的时候,又把府治移到辽西故郡城(今辽宁义县东南)。
安东都护府的治所不继西移,和它西部的回纥部的逐渐强大有关。回纥族是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本是匈奴人的后裔,在北朝时称高车、铁勒,唐时称畏兀儿、回鹘、回纥。回纥本臣服于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后突厥衰落,回纥部渐渐强盛起来。唐玄宗天宝初年,回纥部已经南居突厥故地,其统治地区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控大漠,东达室韦,与安东都护比邻。唐朝对回纥采取羁縻政策,回纥人本来与唐朝就有着联系,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们曾参加唐朝征伐高丽的战争,以后与唐军一起攻打突厥,所以,当他们的势力扩展到东与唐朝安东都府比邻的时候,回纥部有人归附安东都护府就是自然的事了。
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一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李宝臣死,他的儿子李惟岳要求承袭其父之职,朝廷不许,并派军队攻李惟岳。王武俊临阵倒戈,诛杀了李惟岳,被朝廷任为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县)节度使,王五哥之的后代们一直在王武俊手下任裨将。镇州也是中唐朝后期割据一方的藩镇之一,镇节度使的职位也是子孙相承,不待朝廷任命,当王武俊的孙子王承宗任节度使时,镇州的力量衰弱下来,朝廷乘机对他施加压力。这时候,王五哥之的曾孙王廷凑任镇州衙内兵马使。王承宗死后,王廷凑杀掉朝廷派来的观察使田弘正,自任镇州节度使。王廷承自幼喜读《鬼谷》、兵家诸书,骁勇善战,多次打败朝廷军队,迫使朝廷承认了他的镇州节度使职位,使镇州的割据势力又一次强盛起来。这支出于回纥阿布思部的王姓家族从王廷凑起又在镇州称霸了近百年。
以上我们追溯了《通志·氏族志》所列的王姓四个古代少数民族的来源。古代少数民族改成王姓的,不仅鲜卑、羌、高丽、回纥,还有一些其他的民族。
乌桓族。乌桓又称乌丸,是古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为避匈奴人的攻击,迁居于乌桓山一带(今内蒙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大兴安岭山脉南端),从此便以乌桓为名。汉初依附匈奴,汉武帝以后归附汉朝,迁移到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右北平(今河北丰润一带)、辽西(今辽宁义县)、辽东(今辽宁辽阳市)等郡。三国以后,又大批迁入中原地区。三国、两晋时,史籍记载中已经出现姓王的乌桓人。如《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六《牵招传》载:“鲜卑大人步度根、泄归泥等与轲比能为隙,将部落三万余家诣郡附塞。敕令还击比能,杀比能弟苴罗侯,及叛乌丸归义侯王同、王寄等”。又如《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慕容盛载记》说,慕容奇与丁零严生、乌丸王龙之拥兵背叛慕容盛,“盛出兵击败之,执
下一页上一页  (2/4)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