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清华与“常侍胡氏”
admin发表于 2007-08-17 13:04
清华与“常侍胡氏”
新闻来源:《婺源》内刊 发表时间:2006年3月6日10:15
陈爱中
清华胡氏,习称“常侍胡”。
一、婺邑古治概略
清华,是婺源古邑治所在地。《徽州府志》、《婺源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士人洪真叛,以休宁回玉乡鸡笼山为巢穴,踞于歙、衢、睦三州之界,聚众活动于遂安、开化、休宁县地四百余里范围;朝廷发兵三年讨平后,为便于统治,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割休宁之回玉乡、乐平之怀金乡,正月初八日立婺源县,设治于清华。延至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治迁弦高镇(今紫阳镇),清华曾为邑城160余年。
因其地控婺北咽喉,扼皖赣交通要冲,婺、浙二水于此交汇,故“吴楚舟楫俱集于此”,为“京省要津”。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胡升(国史馆编校)始撰《星源图志》记:时清华修街五里,列长寿、桂枝、安仁、仁寿四坊,沿街上下有九井十三巷。又有如意寺,唐开元间(713-740)建;宋徽宗钦赐“御书楼”,武翼大夫胡师礼建;方塘,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领兵掘。另有胡氏双阙,理学大师朱熹题曰:“唐室遥遥孝义门,屹然双阙至今存。当时泣尽思亲血,化作恩波遗子孙。”
二、胡氏受姓由来
胡氏受姓之源,根据《元和姓纂》等史料记载:胡氏出自妫姓,是舜王的后代。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裔孙妫满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辖境有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妫满逝世后谥号为“胡公”。公元前479年陈国亡于楚,故其公族有的即以祖谥号为姓,成为胡姓。
上述所述胡氏受姓之源,与《清华胡氏统谱》所载一致。统谱中曰:“胡氏实自胡公满始,满封国于陈,以谥为氏。”又有文记:“…… 武王克商,封胡公满于陈,以绍舜嗣。其后,以国为氏者陈其姓,以王父谥为氏者胡其姓。”
三、清华胡姓源流
按《清华胡氏统谱》卷首《谱序》中记述:“我胡氏,……传至二十一世有曰计宁,以武略进身仕汉为车骑将军,景帝时封安定郡君,其子元善亦袭爵,故胡姓称安定郡者,从此而始也。”由于胡姓子孙在安定郡繁衍兴盛,族人遂以安定为郡望。“胡姓之后,历秦至汉渐以茂大,及唐宋而繁昌,棋布于天下。”对清华胡氏源流,旧谱在排列远祖世系时,尊虞舜裔孙阏父为一世鼻祖,其子胡公满为二世祖,……延至胡曈止,共六十三代。对胡曈其人,《清华胡氏统谱》载:“曈,又名炼,字叔明。仕唐为宣歙府尹,致仕家居(歙县)黄(篁)墩。后黄巢犯宣歙,公应诏起义,集壮士守御祁门,屡战克捷,取巢兵于宣歙境上,升为浙西节度副使。……有子七,一曰康,字寿康;二曰宁,字福宁;三曰仁,字聪仁;四曰宅,字广武;五曰惠,字靖惠;六曰珍,字茂珍;七曰学,字学辉。……光启中,公以子(胡)学有功于朝,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廪给二品。”
胡氏迁居清华是在唐末,始迁者系胡曈第七子胡学。谱载“唐散骑常侍学公者,由黄(篁)墩徙居婺北清华,是为清华常侍胡始迁祖”可为明证。对胡学迁清华,《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有更详明的记载,是谱曰:学公,字真翁,号东山,行十八。生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登郑从谠榜进士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诏赐新安郡开国男,食邑三千户。文德元年(公元888年)致仕,由黄(篁)墩徙居古邑婺北清华,是为清华始迁祖。天祐丙寅(公元906年)卒。
胡学选择清华,是因其“年十八时,侍父曈公游婺源通灵观炷香,道经清华,见其地址清溪外抱,形若环壁,群峰叠起,势嶂参天。曰:住此,后世子孙必有兴者。遂由古歙黄(篁)墩而徙居焉。”
四、清华胡氏迁徙
胡学自唐定居清华后,随着子孙的不断迁徙,其苗裔除在婺源本土繁衍外,转徙外埠者亦众多。明嘉靖辛亥(公元1551年),奉议大夫、南京通政使司参议吕怀曾说:胡学“生子八人,今徽州六属邑(歙、休宁、婺源、绩溪、祁门、黟)之胡氏,多为其后。”如:胡学第四子胡文,字延晖,官礼部尚书,生子五,第三子为太乙;太乙行十八
下一页 (1/2)
回帖(2):
2楼:明经胡应是胡昌翼的后世。为了既不忘胡清的义养之恩,又不忘李姓始祖,因而自别区其他的胡姓。 1楼:按理说胡一桂是明经胡后裔,那这样说起来的话他就是胡学侄子胡清(三公)之后,而清华胡是奉胡学 ..

全部回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