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江西脖子最硬的人——胡铨
胡琼芬发表于 2007-10-09 21:08
江西脖子最硬的人——胡铨
胡铨,字拜衡,号澹庵。 生于1102年【宋建中元年】6月初三日,卒于1180年【宋淳熙庚子】5月29日。 南宋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道院】人。南宋爱国名臣、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词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以刚直忠义名昭史册。
胡铨出生于一个以耕读为本的家庭。胡铨在家庭环境熏陶下,自幼聪慧好学,潜心学问,强记博览,胡铨幼年跟随萧楚习读《春秋》,能得其精髓。这为他为学从政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基。年甫弱冠,胡铨便才气横溢,初露锋芒。1126年胡铨中“国学”乡举举人。胡铨生活在北方金兵不断南侵的时代。他关心时事,面对严峻的形势,胡铨逐渐成为一名以天下为已任的有为青年。把一生奉献给抗金事业,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操。
南宋建立伊始,朝廷急需人才。1128年【建炎二年】,宋高宗赵构在淮海【今江苏扬州】开科取士,并亲自出了“治道本天,天道本民”的题目。当时金人铁骑捉拿高宗,高宗四处躲避,提出这个题目是想找一条化险为夷之良策。年方25岁的胡铨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参加应试,在对策中,,胡铨从民本思想出发对策主张“君主治政应听于民而不迷信于天” 。胡铨答策万余言,借题发挥指出“商汤、周武王听民而兴,荮听天而死。”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听从民意。尖锐地批评高宗为政听于天而不民,没有一切以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恃天命而不修人,所以才致祸乱叠起,在充分阐述“国交示例,听于民,国将灭,听于天”的道理之后,胡铨又具体出了高宗教为政当之处。引古证今,层层剖折,对高宗用人秆政的错误作了无情的批判,对如何治国兴邦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充分阐明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他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力于犯颜直谏,勇于变革现状的可贵精神给朝廷上下留下了深刻印象,高宗皇帝见到胡铨的试文后大加赞赏 ,想点胡铨为状元,只因有的考官以为胡铨的言 词过于直率,把他排在第五名,而中李易榜进士第五名。授任抚州【今江西临川】军事判官。
因父去世,胡铨回家守孝,没有赴任。当时时局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兵大举进攻南宋,朝廷节节败退。宋高宗率百官从东线南撤,自建康(今南京)经镇江、常州、湖州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想就此安居下来。而金兵不让南宋君臣有须臾安宁,兵锋继南指,宁迁不得已又狼狈南奔至绍兴、宁波,自宁波乘船改从海道逃命,直到温州。当此危急之秋,各地将官的腐败状况暴露无疑。多数州县不堪一击,官将们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更有甚者,则临阵倒戈,挟众为乱。年轻的胡铨,面对如此混乱、艰难的局面,毅然挺身而出,把自己忠君报国的理想付诸实践。建炎三年(1129),隆裕太后【哲宗孟皇后】为躲避金兵追击,逃至吉州(今吉安市)。正在家中守孝的胡铨闻讯后,立即招募成千上万热血子弟,组成义勇军,与抚州太守张循相配合,入城固守,协助官军抵御金兵,保卫家乡。金兵退后,由于胡铨抗敌有功,他被起用为承直郎兼吉州军事判官。
绍兴五年(1135),抗金名将张俊开都督府,辟胡铨为湖北仓属,他没有答应。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举荐胡铨于朝,授为枢密院编修官,掌管全国军事文件。
绍兴七年(1137年),被囚在金国的宋徽宗和宁德皇后逝世,讣告至临安,主和派趁机又大肆鼓吹和议,以和可以迎回徽宗梓宫及尚健在的钦宗和太后为口舌。于是朝廷派遣王伦为使者,出使金廷。金国派其宣院事徽哲,左司郎中张通古为“江南诏谕使”,与王伦一起到临安,以宋不是与金国对等的国家,而只是金所属国,并且使用皇帝“诏谕”字眼这种侮辱性的使节名称,已经激起南宋官民极大的愤怒,加之萧哲等傲慢无礼公然要求宋高宗到他们下榻的馆驿接受诏书更激起朝廷中义士的义愤,许多人上书抗论,宰相秦桧却抓住高宗想早日实现徽宗梓宫和太后归还的心理,宣言“屈己议和,此主之孝也”。
奸相秦桧迎合金人,决策主和,朝野舆论一片哗然。当时,朝中就金国入侵战和问题斗争十分激烈。在这一关键时刻,身为枢密
下一页 (1/4)
回帖(4):
4楼:祖先.我为之而骄.我为有祖先而傲.血脉相传.永世盛昌。
3楼:为家里的名人感到骄傲
2楼:胡铨乃我的袓先呀!他是霸公之后九世,我是三十八世。
又是一大名人,值得一顶。

全部回帖(4)»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