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安国与湘潭琐谈 (转载)----陈雪看刀(ygqxtxcb)
南山发表于 2007-12-07 12:07
胡安国与湘潭琐谈之一
陈雪看刀(ygqxtxcb)
原载: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PageIndex=0&TempleCode=1000000033&BlogLogCode=1001966198
本文未经原作者同意转载,如有异议请联系:QQ114412749 hxy123@gmail.com

论坛在去年这个时候,大家都忙于讨论周敦颐到我们隐山来写《爱莲说》了。当时我就隐隐约约地觉得,我们的一批湘潭本土人士对于地方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的认识,不是盲目崇拜、凶到昏天黑地,就是自逞意气、在历史真相面前来个矢口否认。好象不如此则不能突显个性,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样。身处开放互动的网络时代,这种矜持自负、张扬浅薄、缺乏反思、不善沟通的文化存在状态实在没有必要延续下去。
平矜息躁,需要几分定力,几分闲情。近读原湘潭大学教授王立新(现为深圳某大学教授)著作《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体会到了擅长古代哲学历史研究、埋头两宋理学溯源工作的专业人士求真、求是的学者风范。他不作泛泛之论,也脱离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地方宣传资料上那种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津津乐道、唾沫横飞的恶俗风气,而是以严谨细致的思想史考古的方法,从古代典籍、文人笔记、地方史志、家乘族谱等大量的原始材料中爬梳整理有关史实、论据,辅之以实地考证、文物探寻等现场记录,力挺湘潭隐山是“湖湘文化”尤其是湖湘核心文化——“湖湘学派”的发祥地、胡安国为“湖湘学派”的最初奠基者。该书因其独到的视角,辩伪识真,拂尘去垢,填补学界研究空白,而获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赞助。其文风朴实,语浅意深,我相信,对于我们一般读者也是能够被征服、被打动的。
王立新不是湘潭本土人,原在东北某高校任教,因钟情湖湘文化,在写就《胡宏》一书后,毅然南下就任湘大教授,以方便课题的研究。他在湘大从事教学、著述的同时,还抱着文化学者的高度责任感,多次向地方政府“上书”,陈说挽救古代文化、保护开发隐山资源,为恢复碧泉书院、三贤祠、胡氏父子幽居及慈云寺等文物古迹奔走呼号。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予以钦敬。从长远来看,要做好弘扬湘潭地域文化这篇文章,回避隐山这一重大线索是不可能成功的。隐山开发利用的工作,一两个文化学者、一两个文化个体户做不下也做不了,它首先需要我们形成一种社会共识。而共识来源于对于真相的认可。


要否定胡安国父子在湘潭的活动,有这样几个事实是不易推翻的。
第一,碧泉书院遗址悬案。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湘潭作为闭塞禁锢的穷乡僻壤,有史可稽的书院不多,而“碧泉书院”存世久矣。其修建时间之早、社会影响之大,堪称潭邑之首,县内志史、族谱均有相关记载。现书院虽片瓦无存,仍可在旧籍中见到当年书院的建筑规模图样,皆云此胡安国首制也。排除某些文化人对地方文化底蕴的自吹自擂因素,根据《宋史胡安国传》,现在大家都可以认同胡安国在湖南“开坛授学”的活动范围大约在衡山附近。授学地址有两处,一是南岳紫云峰下的“文定书堂”(遗址在现“岳云中学”校园内),一是踪迹难寻的“碧泉书院”。我们知道,“文定”只是胡安国死后皇帝给他的谥号,那么,“文定书堂”当是后来人们的叫法,并非胡安国在生前就这么自称的。福建崇安县志称崇安籍溪乡(胡安国来湘前原住地)古有“文定书堂”,也可作如此观:属崇安地方文化人写史志时,把胡安国少年时读书的蒙馆当成“文定书堂”了。如果衡山“文定书堂”在胡安国在世时即已存在,那也只是一个私设的学术交流场所,不存在叫什么“文定书堂”的。而“碧泉书院”除湘潭这个遗址外,以南岳为中心划个圈儿方圆百里不会找出第二个。据王立新教授的研究,公元1129年,胡安国由湖北荆门避战乱进入湖南,在其弟子长沙人黎明的引导下来到湘潭碧泉,见山好泉清,遂有买山筑室之意。便由黎明出面,征得土人同意,在碧泉附近购得山地建造房舍,以为家居。只是胡安国这位读书士子不忘根本,既以之为家居,又把它开设为教授子侄门
下一页 (1/9)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