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中华民族始祖陵——舜帝陵
admin发表于 2006-07-12 12:43
中华民族始祖陵——舜帝陵

来源:永州政府网

历经十几年修复的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舜源峰北麓,占地9000平方米,长达500余米的羹墙为之统抱。她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为宫殿式四进布局。午门、拜殿、正殿、寝殿依次递进,重檐斗拱,气势恢宏。四周枫柏扶荫,舜源峰耸峙其后,峰上古木繁茂,峰顶古老石枞仰天临风,更增添舜帝陵庄严肃穆景象。她以其宏伟壮观,靓丽宏阔的气势,屹立于九疑万绿丛中,迎接海内外宾客。

  一、 古老的舜帝陵

  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帝陵是中华民族杰出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之陵寝,它是被我国陵墓史料《陵墓志》记载的“最古老的陵墓”,据《九嶷山志》记载:舜陵经始于三代时夏朝。
  舜帝陵与舜陵祀庙最初是分设的。三代时舜庙建在大阳溪(今宁远县大阳洞一带)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时移于玉?岩前百步,至明代洪武四年(1371),才将陵庙迁建于舜源峰下,以舜源峰的雄伟气势为陵山,将陵、庙合一。舜帝陵在明、清两朝期间,经过明正德十六年(1521)、万历三年(1574)和清康熙五十四年(1716)、雍正三年(1725)4次增修,规模较大,有头门、仪门、省牲亭、拜殿、正殿、左右厢房、左右碑亭及寝殿,四周垣有宫墙。
  民国二十四年(1935)当地一百姓葬其母于陵山,被村邻告发,县府令葬母者迁坟,其人在迁其母坟后,将舜帝陵付之一炬,舜帝陵主要建筑被尽行烧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湖南政府拨款3万元(时称法币)对烧毁的舜陵建筑予以修复,因资金拮据,规模十分简陋,大不于前。至新中国成立前,因舜陵庙附近同善的僧人散去,大不于前。至新中国成立前,因舜陵庙附近同善的僧人散去,无人护理舜帝陵,只委托一唐姓群众守庙,这时的舜帝陵已经十分破旧。
  全国解放后,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舜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时的舜帝陵建筑,除了几栋破旧的房屋和50几通碑外,已经是徒空四壁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舜陵高原 围墙及其它房舍的砖墙被拆去建集体猪场,石碑被移去修水渠、建小发电站。古老的舜帝陵已经面目全非,除了几栋摇摇欲附的破旧建筑,就是那通孤零陵的“帝舜有虞氏之陵”陵碑和难以移动的“抚瑶颂碑”。1980年林业部顾问、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北京农大校长乐天宇教授从北京回到宁远筹办“九嶷山学院”,他来到舜帝陵,看到这里的情况,便决定将学校暂时借办在舜陵几栋破旧的房舍里,对舜帝陵加以保护。他召集九嶷山村的干部群众,说服他们从水渠上抬回24通碑复立于陵前,并计划个人出资先修复陵碑亭,让古老的舜帝陵重新恢复往日的风貌。
  二、 动议抢修舜帝

  1983年,舜庙被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1985年,县文物管理所成立,我被调入文管所工作。为了保护庙内现存的石碑等文物,我们向省文化厅文物处提出修复舜帝陵庙围墙的报告,获得省里批准,并拨款3.5万元,我们在舜帝陵西边征地2.1亩,修建了围墙448米和一堵照壁、一间管理用房。远远看去,绿树环抱的舜庙一圈红的围墙,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
 
  1987年,九嶷山被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县里成立了中国旅行社,当时县里四家主要领导研究县情后认为,要带动九疑山风影名胜区的建设与开发,就要把舜帝陵修缮好。但是,县里的财政十分困难,按时的物价水平和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按民国时期舜陵规模作了一个预算,需要109万元。如何筹集这笔资金呢?县委决定发动募捐,成立了以县政协主席蒋仕合为主任的“修复舜帝陵开发九疑山风景名胜区募捐委员会”。在政协全会上,县政协号召政协委员带头捐款,政协副主任骆贤勖捐了1000元,个体工商户李孟如捐了1100元,其余政协委员捐20元、10元、5元的不等。随后以募捐委员会名义印发了一封致宁远籍在外地工作及旅台同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5)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