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629
中华胡姓通谱联修,在中华胡姓族群中广泛开展的大好形势下,汉川闸口胡氏于2007年6月3日成立支会参与联修活动。由于1997年至1998年间,闸口胡氏已先期进行了自清乾隆庚子年间(1780年)首创谱牒以来的第六次续修,所以这次联修活动中,只需将近十年来的新增人丁加上,对原有疏漏之处补上,工程量相对较小,因此是年底人丁谱即已基本完成,并送鄂省分会认定。
闸口胡氏来川始祖良永公明成化末年(1487年)由江西宁都迁川,到乾隆庚子年(1780年)首创墨谱,距入迁已达297年。且距老谱序[民国乙丑年(1925)版·卷首·原序(p18-19页)]载:“至九世本皋、受庵、文韬等公,就其耳目所及者,汇录成稿,其于谱事始基之矣。”直到同治辛未冬(1871年),也就是说,首创谱九十一年后,“有江西族人携谱自宁都来”,“镛展卷读之,见自霸公至良永公纪世三十又三(后亦you称三十七世),本本原原彰明较著。”,“以纂谱商之族兄兆荣、瑶阶,族侄久香、雅三、封五等。就前代所遗,与近年所录仿欧苏体、参归山体,成一家乘……”,由此可见,在光绪辛巳年(1881年)第三次续修时,方与江西宁都联为一体。
今逢盛世,中华胡姓通谱联修。而读老谱,良永公在宁都尚有二子:兴(琼斌)、旺(琼国),必应将其二公联上,此其一;又良永公到川,传至五世,系分为八房,其时良永公之侄五世孙国溪来川,谱中列为第九房,那么在联谱时,上联为何?此其二;老谱中还载有据传是与良永公同期到川的也为同一族系的三宏公,居川西二河一带,虽二河之支后来单列谱牒,在此次联修中亦来此寻根问源,不知其所出,此其三;还有老谱中九房,即今居川新庄堡的一支,当时是与良永公为一系而入谱的友志公亦不知其所出等等。为弄清以上情况,经商议,带着这些问题,族众委托年学、璠修二先生与我宁都一行。
六月二十四日三人从汉川启程,二十五日十一时到达宁都。随即转车至黄陂镇已是下午二时二十分。根据胡海先生“大通谱”和网上资料提供的线索,直奔胡益中先生家中,方知益中先生已于2004年作古,在其夫人的指点下,由其媳将我等领至胡曼丁先生的女儿处,其女儿即电话告与,曼丁先生虽已年过八旬,即从老家山堂骑自行车赶来与我等相见,并约请洪文先生、志明先生相聚,曼丁先生以其家宴为我等洗尘,实太盛情!随后安排到大沽族人的饭店寄居。在饭店以上等人谈谱事中,赣南胡姓联谊会副会长胡道华先生得到信亲临饭店共商在宁都活动及行程。
二十六日由胡道华先生亲驾私车,在志明、洪文先生的陪同下,我等三人先至山堂大瑯公祠祭祖,随后去不到200米处的大瑯公第十世孙少八郎公“刺史第”瞻仰,再至大瑯公墓祭扫。尔后驱车直奔大沽乡,车到暘霁附近的山顶后,我们一行步行下山到暘霁村良永公出生地,先后拜祭了伯原公祠和素峰公祠。
“三祠、一第、一墓”均在群山峻岭之中,山势雄伟,茂林修竹,古木参天,十分壮观!尤以大瑯公祠深居樟树林间,风景优美,真可谓人杰地灵之宝地,有两株古樟,据说已逾千年,均得三人方可合抱,挺拔多姿,居间令人心旷神怡!祠宇因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曾在祠中居住,研究革命形势与战略对策,现得保留其遗物,其祠保存较为完好;“刺史第”虽仅剩一门楼,然临溪而立,潺潺流水,于幽静中如细语当日的辉煌,昔日之宏伟仍可意味!
在暘霁的祭拜活动,大沽族人联登先生均作了录像,并上网展示。离开暘霁时,我们请回了暘霁山泉一瓶带回汉川,作为分饮,此乃饮水思源。
此次宁都之行,受到宁都宗亲的热情接待,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 祭拜了先祖,结识了宁都始迁祖大瑯公后裔宗亲,为联谊联宗活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 交换、阅读、核对了川、宁两地宗谱,良永公以上可谓一脉相承,根枝得以接核;
三、 弄清了济范公在宁四子良洪、良保、良鹏、良鸾均已无后裔,且良永公在宁之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