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8-05-20 23:14:15 ]
[上一篇] [下一篇]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322
已经历近二百年风雨的《芦江胡氏宗谱》,在离开家乡漂泊近半个世纪以后,终于被我们芦江胡氏的后裔从慈溪寻归。芦江胡氏后裔们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将寻获的十六本道光二十七年版《芦江胡氏宗谱》和四本《芦江胡氏前堍房谱》,作为珍物捐献给国家,交北仑档案馆保存。这不仅是为了使老祖宗遗物能得到良好的归宿,更想使这一存世的孤本,能丰富新建的北仑档案馆的历史档案馆藏,使古谱成为北仑以至全国各地的文史爱好者和经济学者的第一手研究素材,成为教育部门编写乡土教材的良好参考资料,使古谱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新焕发出强盛的生命力。
国有国史,家有家谱。有家才有国,有国必有家,国史记载国家民族大事,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它是研究历史、经济、社会,补充国史、地方志之不足的最好历史资料。芦江胡氏后裔收集到的现有各种芦江胡氏宗谱的家乘中,就详细记录着芦江胡氏一族,自南宋以来在芦江两岸的海疆、平原、山村垦植开拓,安家发族,成为宁波和原镇海县望族的艰辛过程。阅读《芦江胡氏宗谱》,可以看到胡氏一族迁居芦江后,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忠信孝悌,敦邻睦友的良好家风;可以看到族人在战火中流离失所,艰难挣扎的困苦;可以看到族人爱国为民,清正为官,血洒疆土的英雄业绩;可以看到族人自强不息,背乡离土,到国内外开拓的身影。《芦江胡氏宗谱》中记载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桩桩动人的事迹,汇入了历史的长河,微缩了中华民族的古代史和近代史。
芦江胡氏为传承宗脉,自明朝以来曾七修宗谱,编修年代分别是明朝万历癸已、清朝康熙癸丑、乾隆癸未、乾隆癸丑、道光丁未、光绪已卯和民国三十七年。这次我们芦江胡氏捐献的是后裔们经过二十多年寻觅,目前存世的唯一孤本,道光二十七年木刻雕版印刷的《芦江胡氏宗谱》,它包涵有芦江胡氏的五马桥、完工桥、前堍、车门里、前房等全部五个分支,上承居鄞始祖,下接芦江始祖所启一脉。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白峰寻得的《芦江胡氏前房贵十五公系支谱稿》手写本、大榭寻得的光绪和民国版《芦江胡氏前堍房谱》相比,以前寻获的房谱只是记录单一分支的吉光片羽,而宗谱则是全面记录全族情况的全豹,是现有芦江胡氏家谱中历史和文物价值最高的。
道光版《芦江胡氏宗谱》共十六本二十四卷。由当时的同邑名贤谢洁贤纂修,同里沃正栻鉴定,资政大夫、刑部右待郎、翰林院编修商城周祖培和文林郎、桐卢知县、浙江乡试同考官山西王丕显作序。全谱十六本,分卷首、世系、行实、艺文四部分。第一本卷首(含卷一)包括历次修谱序言、总例、凡例、改定排行说、帝皇纪年考、和十道纶音(即皇帝圣旨);世系图共三本,为卷一至四(卷一并入第一本),卷三自二十五世“于”字辈起按五房分述,上下代连接线用红线印刷,记载居鄞一世祖“仁”字辈起,到道光二十七年已出生的三十世“嘉”字辈止的上下代繁衍情况;行实共十一本,为卷五至卷二十三,记录一至三十世每个存、亡之人的生、卒、配、葬和子女生育情况,以及德高望重者的主要事迹;第十六本艺文,为卷二十四,包括赠诗、寿序、挽章、像赞、墓志、家传、杂著,后附补遗、采访条规、义男别传。
概述十六本《芦江胡氏宗谱》内容,芦江胡氏的一世祖仁一公宋初为明州录事参军。慕四明形胜在鄞县落户,其子孙在鄞县和奉化等地繁衍生息。八世祖榘公,南宋宝庆年间任兵部尚书、兼沿海置制使、知庆元(宁波)府事,任内浚东钱湖、编四明志、修庆元城、开昌国渡、建浮津桥……,有政声,人民立湖墅庙纪念他,他的事迹已载入史册。榘公见金国、蒙古兵相继入侵中原,南宋国运衰末,自己身为大臣当为国家死节,就叫其子用之迁居芦江后岸,免遭灾祸,传胡氏香火一脉。九世祖用之公遵父命在芦江畔隐居力耕,启芦江胡氏一族,居家整肃,坚持民族气节,叫子孙读书明理,不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