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华北战场上父亲的一首七律
——家庭、战场、胜利
作者:胡德平时间:2009-04-03 来源:南方周末
http://www.hybsl.cn/zt/yaobangsici/shici/2009-04-03/13418.html
胡耀邦同志和夫人李昭在解放战争时期
胡耀邦赠李昭诗手迹 图/胡德平
一纸命令往北征,
十万熊罴似潮涌。
兴师已定云霄志,
雪恨那堪儿女声。
寄语虽嫌情意短,
跨鞍顿觉马蹄轻。
叮咛及时读新报,
频频捷语亦消魂。
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父亲胡耀邦写给母亲李昭的一首七律。
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在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的野战军中工作,聂荣臻元帅是当时华北战区的最高军事首长。父亲去世以后,聂帅曾给母亲写过一封慰问信,信中他这样评价在战场上的父亲:“耀邦同志参加了华北解放战争的全过程,经历了各个主要战役,直到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华北人民立了大功!”
父亲在战场上的表现,有聂帅这句评语,真可谓足矣、满矣!可惜我不是军人,很难对父亲在军中的功过得失做专业性的分析。但近日重读此诗,颇有些感触,想借此机会,回顾学习一下61年前那场战役的片段、花絮,体会一下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以及人民战争对父亲这样一个政治工作人员的思想影响,也算是对父亲逝世20周年的纪念吧。当时人民解放军那种勇于决战、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对我们今天克服经济上的困难,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诗作的创作背景
1948年3月,父亲在晋察冀三纵队任政治委员,司令员是郑维山,政治部主任是陆平。晋察冀三纵队就是以后的六十三军,“文革”时去北京大学“支左”的部队就是这支军队。
当时的晋察冀战区地处东北、华东、晋绥、晋冀鲁豫四大战略区域的中心,属战略内线。晋察冀军区既要和北平、天津、保定、张家口为中心的集团敌群作战,又肩负着保卫中央工委、党中央的重任。
1947年6月,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全面战略反攻的新局面。太岳兵团、华东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相继转入外线作战,东北野战军更是把握了东北全境的战役主动权,捷报频传。但晋察冀战区仍在内线与敌军周旋,8月发起的大清河北战役,我军伤亡六千,歼敌五千,郑维山司令员认为此役“是个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但中央军委考虑到华北战场的特殊情况,仍来电鼓励:“虽未获大胜,战斗精神极好,……只要有胜利,不论大小,都是好的。”(《从华北到西北:郑维山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6,p50)对一场并未大胜、全胜,甚至是得不偿失的战役,给予这种鞭策,反而更加鼓起了全体指战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同仇敌忾、求战求胜的强烈心愿。上下同欲,则可再战。
再战!再战何处?再战保北!在保定以北的固城、徐水、容城,敌我双方形成了激烈的会战局面。战事正酣,野战军司令部突然给参战的各纵队首长来电,让各部撤出战场,改攻涞水。三纵的郑维山、文年生和耀邦同志却有不同意见,三人年轻气盛,没有顾忌上下级关系,由耀邦同志急拟电文回复野战军司令部,大意是:现场坚持,争取情况变化。
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情况果然发生变化。驻守石家庄的敌三军罗历戎部一万四千人贸然出动,增援保定,结果在定县清风店全部被歼。我军立即南下解放了敌军盘踞的石家庄。这是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攻占的第一座大城市。至此,晋察冀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才算正式揭开了!
清风店之役,我军要围歼敌军,至少要行军240华里,敌军只要走100华里就能进入安全区。为何敌军走不过我军?因为我军得到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人民战争的海洋,已陷敌军于四面楚歌之绝境。敌军每走一步,都有我方民兵、地方武装的冷枪、地雷、袭扰、坚壁清野、无吃无喝相伴。我军的长途奔袭,则有解放区群众敲锣打鼓欢迎,他们在村口路旁摆着大缸、小缸,里面装满热汤、小米稀饭、玉米面粥,桌子上、篮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