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向姓望转化与士族政治社会运动的终结
──以清河张氏成为同姓共望为例郭锋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社科部,北京102600)
http://hi.baidu.com/zhuxi%5F1001/blog/item/cde2aefe61fac1335c60089e.html
摘要:这篇论文讨论的内容有三(1)作者以清河有政治影响的张姓郡望为例,刻画了晋唐间士族的社会地位变化。(2)运用材料包括唐宋古典文献,敦煌文书,墓志。(3)当郡望向姓望转化时清河张姓也就失去了社会政治地位。
关键词:郡望;姓望;士族政治;终结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 :A
士族的形成、士族兴衰造成的社会政治运动,以汉晋隋唐这一千年里中国社会的生活秩序变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化为背景,郡望则可以认为是汉晋隋唐历史条件下士族社会政治运动的产物。
郡望是晋唐时期社会上一些世代以官为业家族的家世门地声望标志,仅产生和流行于汉晋隋唐郡县制和集权官僚制发展为主要的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秩序的时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郡望的形成,又主要与一些原为地方大姓的著姓士族家族的先世业绩、祖籍所系乡里成为社会崇尚、政治维护的对象密切相联系,是社会舆论影响和政治承认相结合而产生的结果。某地方大姓家族,某一代起有人出来做官,以后家族子孙世代投身政治,以官为业,久之,其家族仕宦业绩及祖籍里贯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为社会人们所崇尚,形成所谓世胄门地,再由官府以列入郡姓谱系文件的形式,从法定意义上承认其世胄门地并定出其郡姓门第等级,即形成郡望。进一步说,晋唐所谓郡望,应是秦汉尤其是东汉以来,随着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社会生活秩序逐渐取代古代氏族宗法的分封制的社会生活秩序,在中古社会的生活秩序变动和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成长于郡县制地方社会秩序中的地方大姓、挟其渐增渐强的经济、文化实力走向中央社会,参与新秩序创建而产生的结果。东汉至隋唐这七、八百年里,先是东汉以南阳郡为中心的地方大族政治集团,继而是魏晋以颖川郡、河内郡为中心的地方大族集团、南北朝隋唐以关陇、山东地区为中心的地方大族集团,先后成为影响新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建立的主要力量,而由这些地方大族集团的权力角逐引起的权力转移、朝代更替、人口迁徙、乡村-城市的社会流动和体现为士庶分化、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的社会生活秩序等级化,是郡望得以产生形成的必要条件。
郡望与里贯有所不同。里贯是某家族某家庭居住生活地,编户造籍登记处,属户籍制度系统。郡望则一般在某族某家因仕宦等原因迁出本地,进入仕宦地或某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对外仍称某地人的情况下才出现。其家所属家族主体可能仍在本地活动,其家本身则已以仕宦所在地为活动中心。某地某家族或同姓宗支中出来做官的人多,累世仕宦成功度高,则原居地及原出家族的政治社会影响就大,久而久之,当该家族中有人进入士族层时,其原居里贯,就超出了原来仅表示某地人的籍贯编户意义,而成为显示出身背景社会等级地位的政治标志概念了。郡望由此产生。
也有里贯与郡望合一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在某郡望由于外出者的政治社会活动已经形成,后起留居本地的族人或同姓宗支的人复进入政治社会,荣引本望,夸耀出身时才会发生。这些人既是该望所在地编户居民,也是该望的影响所泽及者。这些人如果始终留居本地,不进入政治社会,则始终是原居地里贯编户或地方宗族,这时社会上存在的与这些人居地同名的郡望,自是原外出者显示其出身背景的标志,而与这些原居地编民无直接关系。
郡望的形成,一般有一个由造成社会影响到获得政治承认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上滥觞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而以东晋南朝和北魏政权的官定郡姓士族活动及其成果一批官定谱系文件的出现为过程完成的标志。在此期间里,东晋太元年间贾弼之主持修《姓氏簿状》、萧梁天监年间王僧孺主持修十八州郡谱,确定了东晋-萧梁政权内来自全国一百一十六个郡约710余家本望主体士族家族的郡望及其郡姓等级;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定胡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