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中华胡氏文化研究书籍、资料汇编专栏 ----书讯:《华林胡氏古村》
回帖:口这里的西瓜,准会甜到你心里,让你今生看见西瓜就会想起“华林胡氏古村”来。
下面,大家先看一下华林祖居基址图,再观察一下现在的村庄村貌,现在的浮邱岭与千百年来族谱图还是样貌依然。村庄依凤形山体而建造,座北朝南。村前“槽门”和村中“亭中”虽已在破“四旧”时拆除,然而村中九口水井的遗迹依存。村庄正中偏后的位置是一“正堂”,这就是华林祠堂。门前左右是棋杆石,当地人又叫系马柱。拾级而上,祠堂墙外面脚基石上有万年青石刻图案,这是华林胡氏祠堂特有的标志,是一种高贵的象征和对子孙后代的寄望。祠堂内的天井为长方形,虽经岁月的蹉跎,只是磨圆,没有大的破损,其石刻图案却仍旧清晰。细看天井的“天人合一”设计思想,可以发现出华林胡氏文化与中华文化精髓之吻合:人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融合大自然。
行至村东,见第一支水溪,溪东坡上为“潜园”。 “潜园”是胡魁在唐亡退仕后,隐居华林而建造的,后来发展为华林学舍、书堂,也就是现在华林书院的前身。《华林书堂》诗中有证:“高隐仙山下,依山构华堂;海鹏潜羽翼,露豹嚼文章”,至今“潜园”石刻真迹犹在,这是华林文化的千年映照。
潜园坡南古树苍穹,其下为一宽阔地带,是当年书堂学生休息的地方,现在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闲聊之所。溪旁有一棵树蔸上长出了三根树干,分别为珍贵树种:报春花、银杏和楠木,当地人有叫它“公孙树”的,也有叫它“三宝树”的。这里。每年新春伊始,早早开出朵朵勺子模样的报春花,淡雅芳香,惹得百鸟和鸣。2008年金秋,胡德平先生访问华林胡氏古村时,就坐在“三宝树”树下品当地土茶(金银花茶),尝当地果干(柚子干),与村民拉家常,并在此与村民合影留念。
[华林造纸作坊]第一支水溪在村庄前与古驿道伴行。大家随我上古驿道,往下走。这条古道就是千百年来浮邱岭人通往外界的主道,残断的古石板路一直延至蔡溪湖,古驿道上的古桥仍立在蔡溪湖库尾里,而且村民至今还是习惯走古道经蔡溪到何家(今伍桥镇)赶集。
出村南百米许,三水交汇,溪河变大。大家看到溪中和溪旁开始有石水碓和石坑出现。特别是到了朝仙桥后,四水归聚,溪中的水碓和石坑逐渐增多,长达2公里。经过省市文物部门近三年的挖掘,这里已挖出宋代至明代时期水碓9处、沤竹麻坑10多处、槽房10多处以及蒸煮、拌料、漂洗、槌打台、烧灰坑等造纸作坊遗迹。2008年3月18日,中国造纸学会和国家文物局首次联手对我国造纸作坊遗址进行论证。专家组认证: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是中国目前为止发掘出最早的;造纸朝代跨越宋、元、明;其竹造纸的规模量及延续造纸的工序等,正符合当时华林胡氏古村由“潜园”至学舍和书院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用纸需求;完全再现了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造纸工艺程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在华林考察时说:华林造纸作坊可以较全面地展示出中国的造纸发展史,既是中华一宝,也是世界一宝。
  [丫口石] 往村东,经华林楼,跨第三支水溪,上北山,过罗武二仙庙,路观金盆、犀牛象石等美景,来到高奉两县市交界的峰脊,上面矗立有一石群,叫丫口石,它是华林胡氏祖居地的标志石,也是华林地标。该石群由八块巨石自然叠成,石座直径103米,高64米,顶端海拔624米。上面立有一奇石,列为两半,从南北方向看其形状酷似乌鸦张嘴,顾名“丫口石”。据专家勘测,丫口石达九亿高龄,是由于受地壳运动影响才分裂成两半的。丫口石看似摇摇欲坠,其实不管风吹雷打,亿万年纹丝不动。从石群底座的石缝中穿行到石块顶部,大约有50米的距离,石缝巷道纵横交错,宽的地方有一米多,窄处不足一尺,但能侧身仰头而过,可在石缝中饱览一线天的风光。拾级而上,登峰眺望高奉两县市,美景尽收眼底,大有“丫口石峰下,万岭不思游”之感慨。每年,这里都有近万名游客前来攀石峰和观奇景。香港曾有位摄影家在此拍了一幅裸体男人站在丫口石上的阴阳照片,获过国际金奖,这或许是对丫口石的另外一种诠释吧!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上一页  (2/3)
‹上一楼:华林往事
http://www.bookschina.com/4979121.htm

作者: 胡振鹏/曹国庆
出 ..

查看全部回帖(2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