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热河名族:胡氏家族史考略
回帖:>夏熙是怎么来到热河(承德)担任巡检一职的呢?清代中期的满族著名诗人、仕至礼部尚书的观保所作《国朝观保夏公祠诗》回答了这个问题,诗中有句:“中原无旷土,提挈走乌桓。……,夏君非显爵,赤子爱儒冠”。

浙江上虞县是虞舜后代的封地,地名虞宾;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从观保诗作的开头几句可以看出,由于江浙水乡上虞县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可开垦土地所剩无几。为了生计,夏熙经他人扶助推荐,来到了古乌桓之地——热河(承德)担任巡检一职。

于是,胡氏家族先祖胡大昭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至三十九年(1774 年)之间来到热河,被热河巡检夏熙延聘为幕友,协助办理文案、刑名、钱谷等事务(因无官职,且由长官私人延聘,视之如友,故称“幕友”,俗称“师爷”)。在官场上有了职业的胡大昭,逐渐创办了自己的家业。

胡乐夫介绍,他家的祖坟最早位于承德市双桥区西南方向的松鹤山上(今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后来侵华日军建忠灵塔,墓地被强行霸占,胡氏家族的祖坟一支被迫迁到了头牌楼外的高庙山,另一支迁往元宝山。

承德著名文专家高思文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933年3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热河。1938年,侵华日军为保存骨灰、供奉亡灵,毁掉了位于松鹤山上的热河承德街名门望族的墓地,在松鹤山上修筑起“忠灵塔”,又在“忠灵塔”北侧山坡上修建了更大规模的供奉阵亡日军的“靖国神社”。

胡乐夫介绍,他前些年在双滦区元宝山墓地里,发现一座坟冢前伫立一块刻有“胡三才”字样的墓碑,虽然石碑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但字迹还能辨认。

胡大昭的后人胡三多、胡三才等兄弟是由浙江上虞县流寓热河(承德)的第三代。胡乐夫介绍,小的时候看见过家里保存的《胡氏家谱》,上面有胡三多和胡三才的名字,后来,《胡氏家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遗失了。胡乐夫的父亲胡之颃的笔记本上记有胡大昭、胡五福、胡三多三位高祖的名字。

胡三多寄籍应试中举入仕

如果说,木兰围场的圈定、御道行宫的修建,避暑山庄的营造,为几近文化荒漠的热河(承德)注入了发展希望和文化种子,那么,热河文庙的落成和承德府学的设立,不仅打破了“陪都班达神皋”(藏传佛教的圣地)的文化格局,也为热河(承德)地域的文化演进开辟了新天地。胡大昭之孙胡三多就是热河文庙落成后,就读于设在热河文庙西跨院承德府学的一学子。
上图:热河文庙泮桥和棂星门(老照片)

关于胡三多,朝鲜文化学者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中有一段记叙:乾隆四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1879年7月7日),热河文庙落成,乾隆皇帝亲诣释奠礼。创建承德府学的江苏举人王民皞(号鹄汀)与山东举人邹舍是共同藏修于承德府学,第二年,54岁的王民皞以“白头荆围,仕之耻也”为由,放弃了进京参加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科考,继续藏修于热河文庙,胡三多则是举人王民皞的学生。
上图:设在热河文庙西跨院的承德府学。
据朴趾源《热河日记》记载道: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二十四日,朝鲜文化学者朴趾源跟随他的三从兄锦城尉、使节团正使朴明源出使清朝,到承德避暑山庄恭祝乾隆皇帝七十万寿。八月初九日,使节团一行入驻位于热河文庙西跨院的承德府学。在这里,胡三多给朴趾源留下了很深印象。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写道:胡三多是汉族家的孩子,按照“早朝”的规矩,挟着书册来向他的老师王民皞行礼问好,年方12岁的胡三多给朴趾源的印象是:“清秀无尘埃气,礼度闲熟,举止详雅”。为考察胡三多的学识,使节团副使郑元始随即让胡三多以“桃”为题赋诗,胡三多“请韵”后,顷刻之间就吟诗一首,朴趾源给的评价是“词理俱圆”,当即副使郑元始就赏给胡三多两支毛笔,受此鼓励的胡三多又“请韵”作诗,胡三多“请韵立就”,不打草稿、随口而占诗两首,“词理俱园”,引得副使郑元史连声叫好,胡三多的自信和聪慧令在场人瞠目相视。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上一页  (2/9)
‹上一楼:承德文史专家邓一民:胡家钰总纂的《承德县志》今何在?邓一民 老羊铲史 2023-03-27 06:21 发表 ..

查看全部回帖(4)
«返回主帖